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名人名言 > 青春文學的那些事

青春文學的那些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K 次
青春文學的那些事
郭敬明導演的電影《小時代》衝刺5億元票房,韓寒監製的網絡閱讀軟件“一個(ONE INSALL)”推出衍生產品,創作歌手冷碗碗自己寫詩、自己譜曲,其作品《青春》被歌唱家韓紅以高價鎖定……2013年夏季,以青春爲主題的文藝創作,正在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和產業鏈的輻射效應。  雖然在那些紅得發紫的“主人公”們看來,屬於“80後”“90後”的青春文學不只是“生意”,但這條豐富而多元的文學產業鏈仍有待人們去追溯、探祕。  青春文學也有“經濟學”  多達101人的簽約作家、漫畫家、插畫家團隊,阿亮、痕痕、落落、笛安、安東尼等一批具有號召力的編輯和創作陣容,每月銷量達30多萬冊的《最小說》、16萬冊的《最漫畫》等,共同構築起一個年產值約3億元人民幣的“出版王國”。  郭敬明領銜的上海最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文學團隊接受記者採訪時,提供了上述數據。這彷彿在告訴人們,進入21世紀後,中國的青春文學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經濟學”。  近年來,國內傳統書業已告別了“洛陽紙貴”的黃金期,而《最小說》《最漫畫》的逆勢暢銷,也經歷了一個逐步摸索的過程。今天,在“最”系列上刊載的一般是比較具有知名度的簽約作者作品,與此同時,《最小說》也沒有放棄對新作家的發現,一部分寫手是從優秀的投稿中被發現的,還有一部分則從該公司主辦的兩年一屆的“文學之新”創作比賽中產生。所謂的選題和作家定位,由編輯部會議來討論決定,主編郭敬明也參與最後的決策,最終通過品質的把控,實現以期刊發行爲主的盈利。  與早期的《最小說》有些相似,同是“80後”作家的張悅然則嘗試主編了《鯉》系列文集。  業界認爲,包括韓寒監製的“一個”閱讀軟件在內,時下青春文學產業鏈的另一大特徵在於緊跟移動互聯載體的崛起迅速完成“轉型”。今天,當人們打開微博和微信,數以百萬計的“粉絲”跟隨着韓寒、郭敬明等人更新閱讀載體,正在實現青春文學消費的“最大化”。  青春文學不只是“生意”  當人們驚歎從青春文學中滋養生長出的產業鏈,正在向音樂、電影、衍生產品等方向拓展的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郭敬明們”諳熟的其實不只是“生意”。  前不久,郭敬明在與記者的一番對話中,作爲職業出版人的他用了大約一半的時間闡述自己對中國科幻小說現狀及未來的看法。  “看到現在很有才華的年輕科幻作家,我很願意去幫他們一把,讓他們更舒服地去創作自己的東西,讓他們更快地去成名……”他說。  郭敬明和他的文學團隊不僅對劉慈欣等國內資深科幻作家的作品進行深入研讀,而且與寶樹、飛氘、陳楸帆等新生代科幻作家簽下創作合約。這些年輕的編者們認爲,科幻雖然在世界範圍內依然是“小衆文學”,但“中國的科幻在未來一定會崛起,而且會越來越成爲一個獨一無二、無法被取代的門類”。  無獨有偶,過去5年中,跟蹤約1萬名“90後”寫作者的上海市作協青年文學項目負責人李偉長也在發掘“有科幻天賦的90後”。記者發現,一些孩子的作品要經過數輪修改後才能發表,他們的創作都在前輩的精心輔導下延續着。  華東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嚴三九教授認爲,今天當我們追溯與青春相關的產業鏈時,會發現那些所謂的“業界奇蹟”“財富神話”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居於產業鏈開發前端的那些富有遠見的戰略決策,那些對年輕人夢想無微不至的呵護,纔是走向成功的要訣。  爲青春的夢想尋找更多“伯樂”  “青春文學的繁盛,從一開始就有其合理性,不僅那些領頭的年輕人具有偶像氣質,一出現就會贏得掌聲,其實那預示着‘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上海作家陳村說。  已故的新概念作文大賽創始人之一、作家趙長天曾對記者說,近年來“韓寒式”和“郭敬明式”的成功,其實已經超出了當初評委們的預料,如果當年搭建的平臺更大一些,爲年輕人創造的機會更多一些,“80後”“90後”所釋放的潛能或許會更大。他認爲,對於“80後”“90後”的文藝夢想而言,前輩最好的幫助應當是“儘可能地包容與引導”。  前不久通過電視舞臺促成多宗“80後”原創作品版權交易的《中國夢之聲》總導演王磊卿認爲,任何時代都需要青年人的夢想,但實現這些夢想需要尋找更多的“伯樂”,今天隨着中國社會結構的日趨現代化,單靠一兩個人的慧眼識珠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應當創造一種長效的機制、一個公平的舞臺,讓那些心中懷揣文藝夢想的年輕人能夠不斷涌現。  “支持文藝創作的多樣性,當好年輕人的‘伯樂’,這至關重要。”陳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