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人民的名義》觀後感1000字

《人民的名義》觀後感1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人民的名義》觀後感1000字

《人民的名義》觀後感1000字

導語:這部反腐劇沒有流於依靠明君、清官化解權力腐敗的簡單想象,而是引出一個又一個發人深省的現實問題,從官場延伸到最基層,落足於中國社會每一個組織管理體系,這讓遠離權力層面的普通百姓,也都感觸頗多。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三篇《人民的名義》觀後感1000字,希望你們喜歡。

《人民的名義》觀後感1000字

觀後感一:

騎自行車上班,在陳舊簡陋的家中吃炸醬麪,每個月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元生活費;然而在另一處隱祕的豪宅,壁櫃裏、牀上、冰箱裏,卻塞滿了一沓一沓的現金,總數超過2.3億元……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一開篇,就爲我們勾勒了這樣一個腐敗官員的“兩面人生”。反腐決心之強、貪腐爲害之烈,透過視聽語言呈現,讓人尤覺震撼。

“厲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義》甫一播出,便收穫觀衆熱情的點贊。除了跌宕的劇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它反映着當前中國反腐敗鬥爭的實踐,迴應着反腐敗的民心所願。文藝當與時代同行,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成爲中國政治舞臺的重要資料,也成爲牽動人心的時代命題。

電視劇中觸目驚心的貪腐畫面,是驚心動魄的反腐敗鬥爭的藝術再現。在調查武長順案件期間,舉報人到中央紀委理解約談,爲避免被打擊報復,一路竟換了三次車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權錢交易,事發後,僅僅清理從白家查獲的紅木、翡翠、玉石等藏品,辦案人員就花了十幾天時間……少數人的腐敗行爲,甚至讓編劇周梅森感嘆,“遠遠超出了一個作家的想象”。立足於反腐實踐的影視劇,能夠讓觀衆對反腐有更多瞭解,也有助於更好地營造反腐的社會氛圍。

“我不幹好事也就罷了,我還幹這麼多的壞事,就自己感覺到自己簡直是不可饒恕”“錢財有什麼用,錢財沒有使我心安理得,反而讓我罪孽深重”,這是落馬官員朱明國、魏鵬遠的懺悔。但到要承擔後果時才幡然醒悟,一切已爲時晚矣。女縣委書記袁菱落馬後,常常回憶昔日在大學工作時的生活。她始終記得,夏天的時候,一家三口省吃儉用買了個空調裝在9平方米的書房,全家擠在空調前吃飯,其樂融融。可如今,這樣的日子再也不會有了。“一人不廉,全家不圓”,濫用權力帶不來幸福,不義之財給不了心安,很多人看不透這樸素的道理,最終只落得“樹倒猢猻散”。

隨着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持續推進,人們對反腐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老虎”“蒼蠅”一齊打,讓反腐敗只是一陣風、走過場等觀點不攻自破;對侵蝕百姓利益之舉堅決打擊,讓老百姓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越來越多的領導幹部及其家人意識到,清廉是最好的“護身符”,經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鐘才能“治未病”。朱明國承認,“這一步邁出去之後,你沒有外力的強制和組織上的干預,靠個人不容易停下來”。從這樣的好處上講,反腐是緊箍,更是保護。雷霆的行動、強力的震懾,助推了政治生態好轉,正如周梅森所說,“改善土壤,改變政治生態,理順關係,讓能幹的人得以發揮,讓正氣得以張揚”。

反腐敗永久在路上。當前,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構成,但要真正實現“不能腐”和“不想腐”,還要依靠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繼續推進。“得罪千百人,不負十三億”,對於我們這個把“人民”二字銘刻於心的政黨來說,反腐敗永久沒有劇終。以人民的名義,是反腐的動力,更是反腐的好處。

觀後感二:

彷彿是呼應,又彷彿是接力。戲很足的西安地鐵“電纜門”,在問責處理期間,迎來了一部正戲的開播——檢察反貪大戲《人民的名義》。

這部由最高檢影視中心立項出品,被稱爲“史上最大尺度”的反腐劇,甫一出手,就以3.9%的收視率斬獲全國網收視第一。

俗話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反腐,這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攻佔了各大媒體的收視榜。以人民名義進行的依法反腐,如約收穫人民的認可與關注。

這部劇,尺度超出預期。

在反腐劇領域,我們之前很少見到,反面角色的“尺度”能突破市級。而在格局和人設上,《人民的名義》有了重要突破,其中反面角色的最高級別直至副國級,也因此被稱爲“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劇”。

這也正應了小夥伴們耳熟能詳的那句話——在反腐面前,沒有潛規則、沒有丹書鐵券、沒有鐵帽子王。

不僅尺度大,而且這部“顏值”很高的反腐大戲,有非常明顯的現實觀照。

小夥伴們都知道,十八大以來,省部級以上的落馬高官有五六十人之多。在這個基礎上,《人民的名義》對反面人物,纔能有如此“大尺度”的展現。此外,據媒體披露,一開篇,那個貪污金額高達2.3億元的處長,角色的原型正是國家能源局原司長魏鵬遠——“小官鉅貪”的一個典型[]。而劇中還有這樣一個情節,反貪局長侯亮平爲清點某貪官家裏的現金,用壞了12個驗鈔機,這個細節也並非完全虛構,它就來自真實的新聞報道。

藝術源於現實。西安地鐵追責帷幕漸開,《人民的名義》劇情柳暗花明,昔日津門“武爺”過堂受審,臺上臺下,依法反腐的進行曲持續推進,鼓點漸密。

識破“兩面人”,去僞存真的“照妖鏡”是什麼? 不知小夥伴發現沒有,這三件事如果說有什麼共同點,除了都是“反腐”題材外,還都暗合了三個字——戲很足。

前者的跪地、鞠躬等戲碼,自不待言;中間者,則塑造了一幕幕頗具張力的“兩面人”形象:比如《人民的名義》一開場,就演了一個國家部委的項目處長被人舉報受賄上千萬。當反貪總局偵查人員前來搜查時,看到的卻是一位長相憨厚的“老農民”在簡陋舊房裏吃炸醬麪……

後者,“落馬”後被查抄12皮卡物品這一細節,本就令人咋舌。在29日的一審庭審後,更有媒體盤點,武長順“創造”了十八大後幾個最高紀錄:罪名數量6個,創紀錄;涉案金額超5億元,更創紀錄。

是的,沒有人臉上寫着“貪官”二字。在問題暴露之前,這些官員們可能是一種樣子,“落馬”之後,另一種隱祕的樣貌才浮出水面。

對號入座,“兩面人”在現實中更不乏其人。河北省委原書記周本順曾說了不少諸如“腐敗沒有後悔藥”之類的話,暗地裏卻打招呼干擾紀委辦案;廣州市委原書記萬慶良落馬之前言辭“懇切”,請別人監督自己,私下卻瘋狂斂財、多次出入豪華會所;山東濟南市委原書記王敏常常把“守紀律講規矩”掛在嘴上,背地裏卻全家上陣、大肆貪腐。

要識破日益隱祕的腐敗,揪出官場中的“兩面人”,必須要有一面去僞存真的“照妖鏡”。這個“照妖鏡”,就是法治。   身在官場,不管你是“一面人”、“兩面人”還是“多面人”,毫無疑問,規矩與紅線確實存在,但這是由法律而非權力,或是行政級別劃定的。更準確地說,是由法律爲權力劃定的。

權乃公器,法爲國綱。法治的要義,就是一切治理難題都要依靠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化解。在立法日益公開、透明、民主的今天,法律除了人民意志與公共利益的凝結,再無其他身份。

法律,就是權力的界河。你恪守法律、秉公辦事,道路纔會遠走越寬;你若背棄初心、“兩面三刀”,在大衆面前演得再好,等待你的是同樣的結局——由法律編織的大網,平等地敞向每一個貪官,不管他官位有多高、戲有多足。

 自當引法律之劍共擊之。

演技褪去,才知誰在裸泳。託底的岸,永遠用法治的砂石築成。

觀後感三: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聚焦中國的反腐敗鬥爭問題,詳細呈現和刻畫的官員腐敗細節和國家反腐進程,其中許多情節讓人不禁聯想到了現實中的腐敗案例,而以檢察官侯亮平爲代表的正義之師,毫不妥協地與腐敗分子作鬥爭,彰顯了正義力量。

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人民羣衆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力量的源泉,黨員幹部的權力來自於人民羣衆,那麼以人民的名義辦事的黨員幹部就應該做“正事”,然而少數腐敗分子打着人民的幌子卻在做“歪事”,最終讓羣衆失望,也導致了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正因如此,我國的反腐鬥爭永遠在路上,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黨員幹部以人民的名義行正義,要做到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堅持民本爲懷不懈怠、堅守廉潔底線不放鬆。

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就是要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與習近平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如劇中的革命老同志陳岩石說:“做人,就不能愧對天理良心,作爲共產黨人就不能背叛自己的理想信念。”黨員幹部要始終抓住“永不背叛靈魂”這條主線,不叛離當初入黨的錚錚誓言,不愧對國家的培養和信任,不辜負人民的熱切期望,才能將腐敗拒之門外。

堅持民本爲懷不懈怠就是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爲中心的思想,牢記宗旨意識,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維護髮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電視劇揪出來的第一個貪官趙處長說:“權利大小,那都是爲人民服務”,講這句話的時候義正言辭冠冕彈簧,後來在其私人別墅裏查獲到“人民幣牆”和“人民幣牀單”的時候,才面色慼慼手腳發軟。民本爲懷不是做在表面上,而是得深入肌理刻骨銘心,這種假唱“民本爲懷”實則暗行“錢本爲懷”腐敗分子,最終會受到法律的嚴懲。

堅守廉潔底線不放鬆就是要做到廉潔自律嚴於律己,王岐山同志指出廉潔自律是每名幹部必須堅守的底線。在物慾橫流、誘惑衆多的環境下,幹部只有修身潔行,保持廉恥之心,堅守爲官從政的道德底線,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常省自身之過,才能經受糖衣炮彈而立於不敗之地。受賄了2億的趙處長說他沒想過貪污,可是慾望的口子一旦打開就收不住了。真收不住嗎?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檢察官侯亮平身上,他卻謹記身份恪守底線,堅決地拒絕了來自發小送來的“小禮物”,一分一秒也沒有猶豫過,這纔是共產黨人的氣節。

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反腐是我黨溯本清源,淨化政治生態的重要節點。公生明,廉生威,只有讓民衆清晰地感受到國家對腐敗的零容忍,對於腐敗是言必行行必果,人民羣衆的正義才能得到切實的伸張,政府的公信力纔會提升,幸福感纔會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