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書評三篇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書評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98K 次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書評三篇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書評三篇

導語:《沉默的大多數》作者王小波,他所虛構的藝術之美,以及他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批評所傳播的自由主義理念,已經在這個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寶庫中佔據了一席之地。本站小編爲大家分享他的書評三篇。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書評三篇

書評一

《沉默的大多數》是王小波發表於1996年《東方》雜誌的雜文,並於1997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發行。據說是收錄他的雜文最全的一本。其實就我個人而言,我是不喜歡雜文的,但是讀完此文,卻萌生了許多的感慨,在此文中王小波以反諷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從一個輕鬆的角度來解構身邊複雜的事態。即使在時隔13年的今天讀來,仍然意味深長。

王小波說:我正在出一本雜文集,名爲《沉默的大多數》。大體意思是說:自從我成人以來,所見到的一切全是顛倒着的。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着,哪裏有我們說話的份?但我輩現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係——總而言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可是,王小波逝去12年了 ,現在的中國似乎任然沒有實現真正的“自由”,這真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

不得不承認,我也屬於沉默的大多數,對於生活中很多事都抱着不敢說、不能說、不必說的心態。正如王小波所說的,這似乎是中國人的通病。王小波在此文中寫到“在我周圍,像我這種性格的人特多──在公衆場合什麼都不說,到了私下裏則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麼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麼都不說。”在時隔十多年的今天,這一切似乎顛倒了,在通訊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人們的距離似乎拉近了,就表面看來人們似乎更加擅長表現自己,在中西方文化潮流的衝擊下,中國人似乎已經拋棄了沉默是金的觀念,但是在我看來卻不是這樣,現在的人們似乎更擅長在陌生人面前表現自,卻不能向最親近的人說出自己的想法,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對着電腦像不曾見面的陌生人傾訴,卻和親近的人無言相對。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相信虛擬世界中人們的隻言片語,卻無視身邊的人的真切關懷。有人說21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是計算機,它使人類真正的做到了足不出戶就能知天下事,但是與此同時,他把人性的優缺點無限的放大了,在當今社會,人類似乎可以更自由的發表言論,於是,我們抱着獵奇的心態在網絡上搜索各種自認爲新奇的事情,然後,對着不相識甚至沒見過的人大加評論,這樣的“真相”似乎來得太快,卻顯得那樣的不真實。

按照現在的潮流而言,王小波應該算是50後,相差近四十年的我們不應該有共同話題,可是恰恰相反。他在書中寫道“飢餓可以把小孩子變成白蟻”這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王小波所缺乏的是物質,而生於改革開放後,頂着“垮掉的一代”名號的我,在這個物質過剩的年代,卻在一場場所謂的文化潮流中迷失了方向。這是不是另一種“飢餓”呢?於是,我們突然變得沉默了,對他人,對自己,在這種情況下語言顯得那樣蒼白無力。王小波身邊的沉默的大多數大多是因爲經歷了嚴酷的文革時期,而我們這一代人的沉默也許是因爲孤獨,習慣了孤獨的同時也習慣了沉默,久而久之,就不知道該怎樣在人前表達自己,相反,當面對着電腦屏幕時卻異常的輕鬆。我想,這也就是爲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寧願對着電腦和不認識的人談情說愛,也不願意分一點注意力在身邊的人身上。

王小波在文中提到:話語即權力。我想這句話在人人平等,言論自由的當今社會再合適不過了。隨着網絡的廣泛應用人們可以更快更好的傳達信息,這在無形之中加大的言論的力量,同事也能使人們更好的行使權利,但是,欲速則不達,在我們享受信息時代給我們帶來的便捷的同時,我們也在接受大量的虛假信息,在這個時間就是一切的時代,我們不可能去查證每一條消息的真實性,於是網絡,成爲了我們最忠實的“朋友”,每一天,我們都從網絡上觀看世界的動態,然後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行使所謂的“權利”,完全不考慮它的真實性,於是,傷害就這麼造成了,整個世界迷茫了,在短暫的沉默過後,世界又恢復了往日的喧囂。我不能肯定的說話語即權力,但是我想這種權力的殺傷性一定是很大的。

書中有這樣一段:“君特·格拉斯在《鐵皮鼓》裏,寫了一個不肯長大的人。小奧斯卡發現周圍的世界太過荒誕,就暗下決心要永遠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成全了他的決心,所以他就成了個侏儒。”王小波認爲這個故事太過神奇,但很有意思。對於這一點,我有不同的看法,故事的結尾,小奧斯卡發現成爲了侏儒,這隻能證明,冥冥之中的那種力量只讓小奧斯卡在生理上停止了生長,卻沒有使它保持一顆童心,從某種意義上說,小奧斯卡已經不能算作一個真正的孩子了。不知當小奧斯卡變爲老奧斯卡時,有沒有後悔當時的決定。成長和沉默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情,也許,我們能像小奧斯卡那樣選擇永遠都保持小孩子的模樣,但卻沒有辦法永遠保持沉默。我想,在這些沉默的人中,有大多數並不是一直都保持這樣的狀態的,人們對於沉默的態度是隨着時間的推進而改變的。

我想之所以有這麼多的感慨,更多的是來自“血統的本能”吧,這是物以類聚的最好例證。

書評二

《沉默的大多數》是收錄王小波雜文最全的一本。我個人比較喜歡他的雜文,作爲一個自由人文主義者,王小波終其一生思考並快樂着。

王小波說:我正在出一本雜文集,名爲《沉默的大多數》。大體意思是說:自從我成人以來,所見到的一切全是顛倒着的。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着,哪裏有我們說話的份?但我輩現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係——總而言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

“在公衆場合什麼都不說,到了私下裏則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麼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麼都不說。起初我以爲這是因爲經歷了嚴酷的時期(文革),後來才發現,這是中國人的通病。龍應臺女士就大發感慨,問中國人爲什麼不說話。她在國外住了很多年,幾乎變成了個心直口快的外國人。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怯懦,但這是不對的。沉默是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一種生活方式。它的價值觀很簡單:開口是銀,沉默是金。一種文化之內,往往有一種交流信息的獨特方式,甚至是特有的語言,有一些獨有的信息,文化可以傳播等等。”

王小波的雜文別具特色,自成一體。幽默的筆調,使得文章妙趣橫生,捧腹之餘更多的是深深地思索。品讀時,你能體會到閱讀的快感和思維的樂趣。如《椰子樹與平等》、《卡拉OK與驢鳴鎮》、《驢和人的新寓言》和《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等都是異常幽默犀利的好文章。椰子樹與平等;卡拉OK與驢鳴鎮,這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被他拉到一起,說出了特別的味道,有點化腐朽爲神奇的效果。如在《驢和人的新寓言》一文中,他從驢的角度去談父子與路人的行爲,說他要替受罪的驢說話,當翻譯義不容辭。文中驢被老子和兒子四腳擡起的時候叫喊,“我得罪誰了,你們這麼捏咕我!”得出了這篇新寓言的寓意是:“閉上你的臭嘴,讓別人走路”,與原來寓言的寓意:“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大相徑庭,但同樣意味深長。而且,在論述的過程中,幽默詼諧之處信手拈來。許多口語的使用,讓文章更爲生動,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大大加強了文章的穿透力和說服力。

王小波說,選擇沉默的人應該是有什麼隱衷或者乾脆是因爲對語言產生了厭惡感。

我並非如此,只是覺得在被這個社會同化着。年小時口沒遮攔別人還可以不予計較,因爲把你看做孩子。等有一天真正走進了社會,這種特權就自動被剝奪了。說話不小心?很好,請自己承擔禍從口出的後果。於是我們終於變得沉默,同時年少時的鋒芒畢露、棱棱角角也就被慢慢磨圓了。當然沉默只屬於成年人,小孩子們是不屑於此的,他們總是天真可愛的,有話要說時,完全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心中想說的話,不一次說盡是絕不會罷休的。我真是羨慕孩子們的執着,也希望自己能夠再回到童年時代,不是爲了逃避現實,只是因爲我對那時的真實有着一種特殊的懷念,那時的我是不沉默的。

我很喜歡王小波,調侃、睿智,在玩笑中說着智慧和諷刺,這是一種灑脫和無奈。《沉默的大多數》很不錯,王小波是比較深切體會什麼是自由的並且努力過着一種內心自由的生活,可以說他很有觀察力也很詼諧。

書評三

說起來我一直都是一個非常懶的人,懶這個字是貶義的,我很贊成,但是卻也是人的天性,只是有些人有着堅韌的意志力,能夠很大程度克服它,但是我確實不行,但是懶人並不代表他心裏也是懶的或者說心裏也很消極,筆者認爲多數人心裏還應該是積極向上的,所以那些心裏積極向上的懶人發明了拖延症這個奇怪的名詞,說它奇怪,是因爲拖延症這詞表面上看是一種病,但是實際上它不算是,首先作爲病症總該有個確切是病因和明確的定義,但是拖延症並沒有,它很像我最近學的一門課裏面的一個概念——模糊集,就是說這個沒有絕對的是或不是,而是每個人對於這個集合有着不同大小的隸屬度,也就是說我們都有拖延的毛病,但是我沒有他嚴重,那麼我的隸屬於這個集合的程度就比他低。我以爲這樣的一個模糊概念定義的名詞不能算病症,所以我覺得它奇怪,但是你也可以認爲我是理科學多了的死理性派,我絕不否認我是個非常較真的人。

說了半天還沒說正題,其實前面不都是廢話,我說這些是想說,我這樣一個懶人+拖延症是很少看書的,或者說是很少能完整的看一本書,對於《沉默的大多數》其實我也並沒有完全看完,但是這感覺和其他書是不同的,看其他書要不就是我聽說這書寫的很好,所以要把它看完,但是我並不喜歡;還有一種是專業性的書,這種書完全是因爲我在學這門課纔看,通常很難懂(或者和我專業有關,數學專業的書邏輯性很強,一環扣一環,而國內大部分教材都省略了不少細節,所以你要自己找出那些暗環,所以是需要下功夫硬着頭皮死磕的)。讀這本書完全是偶然,偶然的在曾經所在學生組織辦公室的書架上看到,隨便打開一看,就被小波先生所打動,也許都是理科出身,所以看他的文字不會感到壓力,雖然知道他讀的書絕不比文科生少,但是他的文筆我很喜歡,他說的道理我更喜歡,他的觀念與主流有些格格不入,但是我卻感覺他看的通透,說出了許多人(包括我)沒有看明白的理。

這本書我並不是連續的讀,而是通常在自習的開始或者最後看,開始的時候注意力不夠集中往往很難靜下心來學習,看看《沉默的大多數》就會很快集中注意力 了,而且感到心情非常愉快,自習最後往往沒心情學習,也喜歡看看《沉默的大多數》,同樣讓我放鬆心情。但是小波先生的書絕不只是讓人放鬆心情,他帶給我的往往是啓發和思考,心情愉快完全是因爲感到自己對這個世界又多了一分了解的喜悅。

小波先生的觀點並不見得都對,但是起碼我能感受到他有認真的探索思考過,這給我很大啓發,盲目的跟風真的非常糟,但是人的潛意識常常習慣於跟風,人們往往懶於思考選擇跟風,這樣下去這世界只會越變越糟,世界之所以在向前發展,主要是因爲有那麼一部分人很清醒,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這樣糊塗的活了20多年,好像剛剛清醒了一點點,就這麼一點點我也感到很激動。

一個人因爲成長環境的不同,會有着不同的性格特點,但是一個人內心是善是惡卻是取決於自身。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我不相信短暫的相處能完全瞭解一個人,所以我很少給人下絕對性的定論,或者說永遠也不會下,畢竟聖人都有過去,惡人都有未來。這種想法是我從小就有的,但是卻是成型於看了小波先生的文章之後,他好像沒有直接給出這樣的建議,但是卻不知不覺給了我力量。其實我認爲小波先生是少數被這世界並不友好的對待過卻仍對世界懷着滿腔熱愛與責任的溫柔的人,他以他的方式來愛着這個世界。他愛歷史,希望過去的教訓不再重演,也愛科學,希望未來的生活能更美好,他不侷限於現世,是一位真正的善人!

小時候一直不明白爲什麼要讀書,有些書實在是無聊,還不如出去瘋玩,但是現在才明白讀書是心的修煉,是必不可少的每個人都該有的修煉,我雖然遺憾明白的太晚但我也不後悔小時候的經歷,畢竟人與人都是不同的,每個人的每份經驗都是難得的,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麼和該做什麼,遠比後悔過去和空想未來重要的多。

寫這些話也是因爲今天又翻了翻此書,感覺想寫些東西就寫了,有點任性,明明明天就要期末考試,deadline就在眼前,但是有些話一直不說,總覺得不舒服,現在寫出來,雖然不知道會有幾個人看到,但是心裏總算過得去,原諒我也是有私心的。其實不曾期待有人完全明白我在說什麼,畢竟筆者的文筆實在不怎麼樣,但是還是感謝每個花時間看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