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名著書籍惡之花

名著書籍惡之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K 次

名著書籍惡之花

名著書籍惡之花

《惡之花》是夏爾·波德萊爾(1821-1867)的一部詩集,它是一本有邏輯、有結構、有頭有尾、渾然一體的書。《惡之花》被譽爲法國“偉大的傳統業已消失,新的傳統尚未形成”的過渡時期裏開放出來的一叢奇異的花”。

作品兼具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特徵。《惡之花》中的詩不是按照寫作年代先後來排列,而是根據內容和主題分屬六個詩組,各有標題:《憂鬱和理想》、《巴黎即景》、《酒》、《惡之花》、《叛逆》和《死亡》,其中《憂鬱和理想》分量最重。六個部分的排列順序,實際上畫出了憂鬱和理想衝突交戰的軌跡。

名著書籍惡之花

由一百多首詩歌組成的《惡之花》,由詩人精心安排爲六個有機組成部分,有序地展開詩人的精神探索。

第一部分“憂鬱與理想”,寫憂鬱,也寫理想,憂鬱是沉重的,理想是渺茫的。穿行在沉重的憂鬱中,尋找着難尋的理想。

第二部分“巴黎即景”,寫的是詩人眼中的巴黎,或者說是心中的巴黎。這不是美麗的城市,不是繁華的“花都”,而是“熙熙嚷嚷的都市,充滿着夢想的都市,/幽靈在大白天里拉着行人的衣袖!”(《七個老頭子》)波德萊爾將詩歌的視野從浪漫主義的大自然拉到光怪陸離的現代大都市,讓人看到的卻是一幅幅畸形、變態的圖畫。

第三部分以“酒”爲題,寫詩人的“以酒澆愁”、“以酒爲樂”的無奈與悲涼。

第四部分“惡之花”,詩人從醉酒的幻景轉向直面罪惡的“花朵”。第五部分“叛逆”,是針對上帝的。在這裏,該隱和撒旦都受到了讚美,因爲他們是受害者、叛逆者。世人所希望的,是自己的靈魂能傍着撒旦“休息”。

第六部分“死亡”,在歷經苦難之後,在閱盡醜惡之後,死亡,是唯一的歸宿、唯一的慰藉。死亡是一切的終結,但也是新的開始。

整首詩集以一首題爲《旅行》的長詩作結,概括了詩人一生的求索。

19世紀的末期法國精神上的壓抑與惶惑不安,生活上的焦慮孤獨空虛與無聊,肉體上的慾望的沉淪,成爲西方世界的普遍精神狀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隨着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矛盾的激化,五花八門的現代派文學派別先後出現,到20年代形成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一八四八年革命是法國文學的一個轉折點。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失去了前期的熱情和銳氣,強調以“科學的精神”追求更精確的描寫和純客觀的分析。

19世紀80年代,在法國,正式打出了象徵主義的旗號,並逐步形成了象徵主義作家隊伍。作爲這一過渡時期的現代派文學代表人物,波德萊爾不堪忍受家庭束縛,帶着生父留給他的十萬法郎遺產離開家庭,放浪形骸、標新立異,想以此表示他對正統的資產階級生活的輕蔑[]。

波德萊爾的憂鬱既與生俱來,同時也是後天形成的,是作爲一個社會個體的人在失落其價值、找不到出路後內心的壓抑、躁動的表徵。它反映了人與時代、社會的衝突。

他憂鬱、孤獨、高傲、悲觀、叛逆,是頑固的個人主義者。從而也創作出更多焦灼的充滿罪惡感的詩歌。

法國偉大詩人波德萊爾的《惡之花》是一部表現西方精神病態和社會病態的詩歌藝術作品。然而病態未必不是一種美。波德萊爾的天才,恰恰表現在他能在惡的世界中發現美,也能在美的體驗中感受到惡的存在,並通過詩歌化腐朽爲神奇。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惡之花》是“惡”的藝術,而不是惡的頌歌。以詩歌表現現代都市的醜惡、現代文明的虛僞以及現代人精神世界的貧乏空虛,是《惡之花》對詩壇的獨特貢獻,也是波德萊爾給日後的現代主義提供的有益啓示。詩人以罕見的膽識,陳列出種種醜行與敗德,也傾訴了深藏於心中的鬱悶與苦惱。其他版本的《惡之花》書的主題是惡及圍繞着惡所展開的善惡關係。惡指的不但是邪惡,而且還有憂鬱、痛苦和病態之意,花則可以理解爲善與美。

波德萊爾破除了千百年來的善惡觀,以獨特的視角來觀察惡,認爲惡具有雙重性,它既有邪惡的一面,又散發着一種特殊的美。

它一方面腐蝕和侵害人類,另一方面又充滿了挑戰和反抗精神,激勵人們與自身的懶惰和社會的不公作鬥爭,所以波德萊爾對惡既痛恨又讚美,既恐懼又嚮往。他生活在惡中,但又力圖不讓惡所吞噬,而是用批評的眼光正視惡、剖析惡。如果說它是病態之花,邪惡的花,那是說它所生長的環境是病態的、邪惡的。

波德萊爾從基督教的“原罪”說出發,認爲“一切美的、高貴的東西都是人謀的結果”,“善始終是人爲的產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從惡中去挖掘。採擷惡之花就是在惡中挖掘希望,從惡中引出道德的教訓來。

《惡之花》是第一部典型的象徵主義作品,也是第一部全面衝破傳統的詩歌藝術、開創新的路子的作品。它的問世,標誌着象徵主義的興起、現代派文學的正式出現。作品也是後來一百多年裏出現的各種現代派文學流派和著作的總根源,在大多數現代派的作品裏可以看到它的影響和痕跡。它《惡之花》具有現代派文學的基本特徵,它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現代派文學作品。在題材上,現代派文學企圖挖掘作者自己的內心世界。《惡之花》第一次實行了筆觸的大轉移,深入到了詩人的內心深處,同時還把社會之惡和人性之惡作爲藝術美的對象來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