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職場勵志 > 商業價值:尋找中國的施密特

商業價值:尋找中國的施密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如果騰訊有個施密特那樣的人物,與360的戰爭還會打起來嗎?

商業價值:尋找中國的施密特

11月初發生的“騰訊封殺360”事件,波及數億網民,註定要被記入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現在回頭看看這場被戲稱爲“3Q大戰”的強硬對抗,騰訊封殺360這一舉動,出臺之突然,隨後面對網民強烈反應之驚愕,都暴露了整個騰訊決策體系的草率和盲動。如果再根據事後雙方披露的信息,向前追蹤一下事件發生的各種誘因和線索,便不難發現騰訊和360都在不停地誤讀對手釋放的信息,從而不斷增加自己的不安全感,矛盾得以持續升級,最終導致激烈對抗。如果去研究一下一戰前的歐洲,或者冷戰時期的美蘇,就會發現這樣的正例反例在國家之間都並不鮮見。而化解這樣的對抗,需要智慧,更需要歷練。

根據公開資料,對抗的雙方都正處在血氣方剛的年齡,馬化騰生於1971年,今年39歲;周鴻褘生於1970年,今年40歲。他們都是技術出身,創業歷程都算順利,遇到的都是市場化的困難,沒有經歷上一代創業者那麼多體制、環境的磨難和掙扎。這種相對一帆風順的成功路徑,對於年輕的創業者來說,是幸運,也是欠缺。在一些關鍵時刻,他們更願意相信自己的判斷,而很難冷靜地從對手的角度、從全局去考慮應對之策。

對個人來說,這只是年齡和閱歷的問題,可以學習,可以彌補;但是如果從整個商業社會的角度來看,就會發現這樣的現象並不是特例,反映出整個中國商業體系在治理結構甚至更深層次上的很大問題。

不久前和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博士閒談,他隨口說起前東家Google的治理結構很值得研究——兩個年輕充滿激情的創業者(都生於1973年)加上一個年長沉穩的CEO施密特(生於1955年),形成很好的互補和制衡,使Google既能夠保持創新和衝勁,又不至於在執行和戰略上出大的問題。

這就引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猜想——如果360或者騰訊公司中有施密特這樣一個“老江湖”壓陣,事情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可以肯定地說,導致這種直接激烈對抗的概率會大幅度下降。

本期雜誌回顧了幾年前框架傳媒火線併購的往事。值得注意的一個細節是,整個故事中的主角譚智的年齡,在啓動這一連串眼花繚亂的.併購的時候,他已年過50。我曾經問過他本人,框架當初沒有選擇對抗而是合作的戰略,是否和他當時的年紀有關?當年他能夠說服那麼多公司甘心被框架併購,是不是也和他的年紀比他所有的合作伙伴都大、閱歷更豐富有關?他沉吟了一下,說“應該是”。

對所有年輕的創業公司來說,一個有豐富管理經驗和人生閱歷的職業經理人,將會給公司的發展帶來極大的好處。但是我很悲觀地認爲,“施密特”對中國企業來說僅僅是個夢想,原因是雙方面的:

首先,從創始人來看,我們的商業文化幾乎決定了創始人和職業經理人的關係很難發展到Google三巨頭的層次。在Google,兩個創始人佩奇和布林一個擔任產品總監,另一個擔任技術總監,而施密特則擔任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貌似還是創始人的領導。這背後,是佩奇和布林對於自己不足的清晰認識,以及對於自己權力慾的剋制。

其次,從職業經理人的角度來看,中國的職業經理人本來就少,更可怕的是職業經理人創業精神的萎縮。施密特加入谷歌的時候,谷歌員工只有200人,商業模式還未確定;惠特曼從孩之寶加入eBay擔任CEO時,eBay也還只是一個寒酸的小公司。可以想象,做出這種決定,需要何等的勇氣和遠見。但在中國目前崇尚務實的商業環境下,除了老譚的故事外,幾乎再也沒有類似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