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演講稿 > 哈佛大學許吉如《我是演說家》演講:國強則少年強

哈佛大學許吉如《我是演說家》演講:國強則少年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6.32K 次

畢業於哈佛肯尼迪學院的中國留學生許吉如,日前在北京衛視《我是演說家》第三季中以一篇《國強則少年強》的演講贏得廣泛關注。下面是小編爲您分享的哈佛大學許吉如《我是演說家》演講:國強則少年強,希望你喜歡。

哈佛大學許吉如《我是演說家》演講:國強則少年強

演講脫胎於以色列之行的日記

今年二月剛剛開學的時候,我跟一位中國同學走在去哈佛廣場一家日本拉麪店的路上,聊到STEM簽證政策(STEM即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編注)。那段時間,美國國土安全部關於取消STEM優惠政策的討論很熱烈,也就意味着STEM專業的學生的留美機率可能大幅降低,需要更緊迫地考慮回國發展這個選項。我們並沒有聊到任何家國層面或者與愛國主義情懷有關的話題,他很自然地說,“其實我覺得沒什麼,比我原來設想的或我同班同學想的要好多了。”

他在哈佛學習計算機專業,身邊也有不少來自其它發展中國家的同學,有些人是把留在美國當成個人發展層面的“救命稻草”的,因爲回到祖國意味着放棄太多:待遇,機會,文化上的再適應。而對於他而言,今天中國龐大的市場,市場中的繁榮,與世界的接軌,即便不能給計算機專業的同學提供在美國工作的優渥待遇,但也一定讓這些青年有所作爲。

他說,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國家層面的強大能怎樣影響一個個體的選擇,“我當然關心簽證政策,但沒必要太過擔心。”他的話讓非STEM、並且也從未考慮過留美的我深以爲然。對於我們這代人而言,留美只是選項之一,不是唯一。

今年三月在以色列——也就是演講中兩個事例的發生地,我一次次爲猶太人去國還鄉的命運感到悲愴,爲這個二戰期間沒有自己安身立命之所、被四處拒絕入境的民族感慨。固然無論是國際事件,還是國家命運,都沒有可比性,任何類比也是對巴以人民奮鬥的片面解讀與不敬,我還是不由自主會聯想到自己的國家——這份不由自主和愛國無關,是身份上的關聯性與長期記憶的熟悉感,讓我不由自主。我覺得猶太人的命運並不陌生,兩個民族爲家園而戰的衝突也不陌生,“回家”究竟是心安理得自然而然,還是一場需要流血流淚的艱難抉擇與抗爭,這樣截然不同的對比更不陌生。回頭看幾代中國留學生赴美、留美不同的心態;再往更早的時候看,看近代史上中國人的漂泊——也許不像猶太人一樣漂泊在路上,但多多少少漂泊在家國前途未卜的心路上。越往回看我就看到越多,於是我從以色列回到波士頓的第二天就寫下一篇日記,這篇日記就是現在被不同平臺命名爲“國家強則少年強”“國家給年輕人最好的禮物是自由選擇的權利”或“國家層面的安全感”的演講前身。關於電視表達

寫完這篇日記過了幾天,《我是演說家》第三季節目組聯繫上我。樑植師兄第一季奪冠後向節目組推薦了我,去年暑假我們有初步的溝通,當時由於我還在美國唸書,就先擱置了第二季。再次聯繫上之後,我們開始挖掘有什麼可講的,或是想講的話題,我很自然地想到剛寫下的這篇日記,我說我想談談在以色列的見聞感想。從當時三月到真正站在臺上演講的六月底,期間我也對參加電視節目和公共表達有所遲疑。我不確定到底要不要參加節目,但確定的是,如果參加節目就會講這篇稿子。

坦白說,我不知道這次演講的效果會是怎樣;在電視媒體大幅受到網絡衝擊的今天,我甚至不認爲這場演講會被很多人看到。我最忐忑的是,會被多少人反對,會被怎樣反對。從一篇個人日記的角度,我寫我的見聞,我抒發我的感想,一己之言而已;然而在公衆場合,從任何視角,以任何方式,但凡談論到“家國”二字,話題之大,情感之自然又微妙,複雜又豐富,我預料到了其實比實際更多的質疑和駁斥。

我們作爲中國人真的那麼有安全感嗎?

什麼層面上的安全感在我所表達的國家層面、國民身份上的安全感,有;在反對聲音所提到的,實際生活層面上的安全感,有人覺得有,有人覺得沒有,有人想要更多,而我們也理應擁有更多。換言之,前者是安全感,後者可以被稱之爲安全感,亦可以被理解爲對政府工作的滿意度。(一座房子建得穩,禁得住風雨,巋然不動;也許房間內部的裝潢、傢俱、電器需要維護翻修,但兩者毫不矛盾。)

什麼是自由選擇的權利?

我所理解的自由選擇的權利,就是其中一種選擇相比於另一種,不必犧牲太多東西。回到文章開頭那次聊天,是否回國只是單純的選擇題,不是逃離或“人往高處走”,選擇留下的人不是因爲“必須”,選擇回來的人亦不是犧牲小我、只爲奉獻的民族英雄。

最初中國人去美國,赤手空拳,輸出勞力,用汗水乃至生命,換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唐人街安家落戶。到後來,上世紀末,一批一批中國留學生帶着知識、技能,來到美國的大學和實驗室,不用再住唐人街了,他們把家安在寧靜的郊外,安在中產階級的洋房,在實現物質生活飛躍的同時,也實現了一部分自我。

但是今天,2016年,留學生羣體在去與留這件事上呈現出多樣性。我的身邊,有人因爲創業而回國,加入國內風起雲涌的創業浪潮中;有人帶着理想回國,在村官的基層崗位上感受祖國的厚重;有人休學回國,在國內的智庫或學術研究機構裏,換一個地理座標,繼續追求真理;當然也有人,在華爾街,在硅谷,在世界銀行,在美國的各行各業,各個城市,生根發芽,開枝散葉。你問他們爲什麼要回國,或者爲什麼要留下,我想很少

有人在今天還會回答你,因爲“地大,錢多,人傻,速來”或者“生個孩子一出生是美國人”。他們的回答往往是“因爲有了很好的機會”,“因爲我挺喜歡美國的”,“因爲我適合這裏”。這樣一份基於發展機會、基於喜歡和適合而作出的選擇,就是自由。

和父輩不同,我們所處的不是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不是一個機會缺失或文化狹隘的社會,我們不用因爲在哪裏可以找到體面的工作,在哪裏可以有琳琅滿目的商品,在哪裏可以有最前沿的信息而作出人生最重要的決定,因爲祖國和外國都能爲我們提供一個相對還不錯的物質生活和發展機會,而兩個國家各自都有一些產業和市場,適合不同性格、不同專業的中國人進行發展。我們留下,只是因爲那片土地有着更多我喜們歡的機會,而我們回來,同樣也是因爲經過自己的認知和判斷,發現祖國也充滿了機會。

祖輩父輩們當年出國,背水一戰,“美國夢”三個字固然精彩,也有不爲人知的辛酸;今天我們出國,進退自如,除了美國夢也有中國夢,我們根據自己內心的感受,誠實地選擇做美國夢還是中國夢,我相信兩個夢,都會美夢成真。

和動盪國家做橫向比較,合適嗎?

在演講中提到的敘利亞同學,是在“大國的競爭”課上認識的Lina。她童年因敘利亞內戰隨父母姐妹移民,定居華盛頓。去年冬天,家裏遠房堂弟被政府徵兵,全家想着拿錢息事寧人。我跟她從這件事聊到敘利亞局勢,她說,“政府是壞,但敘利亞現在鬧哄哄的又好到哪兒去了呢?橫豎都是壞,我已經不知道哪種更壞了。中國國情是很複雜,很多問題,但是你們中國留學生只要想回國就分分鐘回得去。慢慢來,中國好歹是穩定的,不流血,也不求外國人道主義干涉。真的要穩。”

她讓我明白了穩定的意義何在。於人於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或不幸而內自省也,我覺得無可厚非。畢竟,我們天天喊穩定,不穩定的記憶也不過幾十年前,並不遙遠,更不陌生。

話語權是什麼給的?

話語權是文明世界給的,是要被伏爾泰先生誓死捍衛的權利——這是理論層面的權利。而不被落實的權利,沒有被轉化爲觀點且沒有被傾聽的話語權,多少有點兒虛。

說我的個人經歷吧。留學生在美國都有一個坎兒,除非你有極其明顯優越的個人特質,或者特別熟悉他們文化,或者內心特別強大,否則拿什麼去參與,去展示,去找自己的位置<你總得有點兒什麼,能說點兒什麼,並且你說的不太容易被一般美國人找到漏洞。我說中國,因爲我熟悉,且他們感興趣,課堂討論根本繞不開。我不用多看什麼書,多瞭解什麼理論,課堂上被問到中國有關,我就知道多少說多少;慢慢地說多了,表達的自信、更加重視表達的渴望也就建立起來了。今天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國慢慢褪去了“書呆子”“安靜內向”等固有形象,有了更多表達表現的機會,不完全是因爲英文更好了,出國更早了,或者美國人更友好開放了,根本上還是因爲我們代言的那個產品更引起大家的興趣了,那個產品叫中國,我們都是代言人。(其實不僅僅是護照意義上的中國人,今天的中國賦予所有與中國有所關聯的人——包括華裔、會說中文的人、教授中的中國專家、中國通——一張“中國牌”可打。)

國強則少年強?國不強,少年就不能強嗎?

都能強,區別在於是樂強,還是哀強。換言之,國不強而少年強(比如以色列)的強,是一份哀兵必勝的精神,是寒門出貴子、逆境出人才的悲憤之強,也是那句“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強。相反,國強而少年強的'

強,更多是一份因幸運而坦然的內心強大,不必憋着一股勁,不必忍辱負重,在順境裏也能一路凱歌的強。如果時代註定要哀強,當仁不讓;如果命運可以樂強,何樂而不爲。

附:許吉如個人簡介

許吉如,女,1992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曾就讀於南京外國語學校,現已從清華大學法學院畢業,已經入讀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研究生。南京申辦2014年青奧會形象大使,2010年2月隨中國代表團赴溫哥華申奧。奧冠體育俱樂部形象大使。曾獲全國優秀團員、江蘇省十佳青年學生、“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高中組冠軍、全國英語演講比賽冠軍、2008年北京大學模擬聯合國最高獎最佳代表獎和單項獎最佳口語獎等。

許吉如的經歷

對於未來,許吉如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她將入職律師事務所,成爲一名律師,爲企業併購、上市等商業交易保駕護航。而除了職業上的理想追求,許吉如更希望自己能成爲一個“表達者”。在她看來,人需要甘於在職場中做一個功能性的螺絲釘,去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而成爲一個可以“以一個個體的身份去表達自己所關心的東西”的表達者是許吉如最理想的狀態。“這是中國青年的熱情,也是中國青年的態度。

【拓展內容

《我是演說家》讀後感範文

生活中我們常常因爲一些小事,而情緒低落,但是其實萬千世界無奇不有,很多人比我們生活得更艱難,甚至行動不便,但是他們卻樂觀面對一切,勇往直前。《我是演說家》這個節目我一直都有在觀看,我很喜歡各個導師的口才,也很喜歡那些來演講的嘉賓們,他們的故事總是能讓人感動,總是能讓人深思,我想在這個節目裏看到的不僅僅是他們的演講技巧,更是他們在面對人生時的那種態度和坦然。

最近看了最新一期的節目,其中李帥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他在演講中提到了那個17歲的女孩,因爲自己想要嘗試一些事情,比如和同學逛逛街,當班幹部,學做飯,但是大家都用“你不方便”而回絕。最後自殺了。其實聽到這裏我早就流淚了,她不過是想要嘗試試着讓自己跟大家一樣,可以做那些事情,但是人們的“你不方便”可能極大的打擊了她的自尊心,造成了這樣的結果。我們的人生都要不斷的嘗試,都希望給自己機會,也給身邊的人力量。

他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在廁所前的那兩個臺階”是啊,他們這個時候是真正需要幫助的,我們又何嘗不能搭把手呢?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把所謂的殘疾人當做勵志的對象,其實我們要學的何止是他們面對生活面對一切的態度,我們更應該學習的是他們的心態。

看了那期我又重新翻看了他之前在“演說家”上的其他視頻。

他開過網店,這也是一種創業;他寫過27萬字的網絡小說,光從字數上就可以感受到他是一個堅韌的人;他學會了彈吉他、鋼琴,還組建過樂隊;他看遍了世間的美景,和父母遊遍了大半個中國。他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被醫生診斷可能活不過五歲李林全爲孩子求醫問藥,跑遍全國各地,李帥從小就成了一個藥罐子,有段時間吃藥甚至按片算錢,一片30元,一次吃一把。李帥6歲前,家裏請保姆照顧他。6歲後,李林全辦了內退手續,專心照顧孩子。李林全總說:“我們兩口現在都覺得李帥跟常人一樣,這就是我的成就。”命運不濟的李帥一生離不開輪椅,他偏不向命運低頭,他用堅強不屈的意志把自己從玻璃人打造成鋼鐵俠,如今他已經23歲了。就像他在演講中說的:“難道生來貧窮就該默默無聞嗎,難道生來醜陋就不配戀愛嗎,難道生來脆弱就該放棄夢想嗎?”李帥慷慨激昂的演講令現場氣氛高潮迭起。對此劉嘉玲直言:“上了很深刻的一課!”

看了他的這些演講,除了能夠激勵自己更多的是感動,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很多,但是沒有什麼是過不去的,奔跑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