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文章 > 有關李開復勵志文章

有關李開復勵志文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李開復曾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後擔任副教授。下面是我爲大家帶來的有關李開復勵志文章,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有關李開復勵志文章

有關李開復勵志文章【1】

今天要談到的是一個比較有爭議性的人物,現任google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李開復。跟其他有名的職業經理人相比,李開復似乎有相當多的麻煩纏身。媒體指責他過於做秀,注重個人品牌勝過企業品牌。同行指責他誠信不夠,從互爲競爭對手的微軟跳入google……但這些都不妨礙他在職業經理人的發展道路上越來越成功。

首先讓我們回過頭先來看看李開復的背景資料:李開復其實是100%的純技術出身,他在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取得博士學位,憑藉出色的研究能力畢業後留校任教2年。

之後投身實業界,先後在apple、sgi和微軟任職……這期間無論職位怎樣變換,工作內容都與技術息息相關。但李開復最終成功擺脫了人們對技術人員木訥、怯於交際的慣常印象,一躍成爲最搶手的職業經理人,甚至,2005年google不惜引發爭議,以高達1000萬美金的“薪酬獎勵”將李開復招致麾下。

那麼從技術明星到明星職業經理人,李開復究竟是憑藉什麼完成了這一角色轉變呢?

通常,許多技術人才往往埋頭自己的研發,認爲只要努力把工作做好了,別人自然看得到,而忽略了溝通能力的重要性。其實再好的想法和產品,也要獲得同事、老闆、公司和市場的認可,這都少不了出色的演講、勸服和溝通技巧。

現在的李開復是一名演講高手,甚至有人認爲他是天生的演說家,其實技術出身的李開復,在這方面也曾遭受挫折。在讀博士期間因爲演講和溝通能力的不足,他曾被學生評爲“最差的授課老師”,學生們說“ 每天8點鐘去上開復博士的課是非常大的折磨,他不看我們,只看黑板,與我們沒有互動。我們就在下面睡覺。”甚至學生把他的課叫做開復劇場。

傷心的李開復決心提高自己的演講和溝通能力:他要求自己每個月都要去聽演講,並向優秀的演講者求教;同時,每個月自己還要做兩次演講.每次都要請同學或朋友去旁聽,並提出反饋意見。更值得注意的是,李開復不是一味的賣蠻勁,而是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培養了具有個人特點的溝通技巧。比如他發現:不用講稿,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表達會更好。於是,就只在排練的時候使用講稿。慢慢的,他從怯於跟人講話,到遊刃有餘的演講,爲日後職場上的轉變打下了基礎。

第二,要成爲一名管理人才,培養社交能力,尤其是在公司內建立自己的人脈網絡顯得尤爲重要。大多數從事技術工作的人往往對人際交往有強烈的恐懼和排斥。

李開復剛開始也不喜歡社交,但是他意識到“如果一個人都不認識,那麼我在公司會失敗的”。於是他下決心改變自己,剛到微軟的時候就拿來登記了幾百名高管聯繫方式的名單,給這些高管一一打電話約一起吃午餐,在吃飯的過程中又請這名高管再介紹另外一名高管給他,通過這種方法,一年後李開復就發現自己在公司內的關係網有了顯著的擴大。

第三,認清自己的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作爲在外企的華人經理人,常常面臨着“不可突破”的“玻璃天花板”,要想進入企業高層更是困難重重,李開復也不例外,但他在困惑中冷靜分析自己的優勢所在,即自己“在華人中的強大號召力和影響力”,這正是可以依靠的資源。

在擔任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期間,李開復曾頻繁奔走於中國各個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並在許多高校成立了微軟俱樂部,與在校學生和研究人員進行互動,積累了大量人氣。他還在中國陸續進行了50多場演講,陸續寫了6封“給中國學生的信”,創辦了一個專門與大學生交流的網站“開復學生網”,被稱爲“中國it人才導師”。

儘管這些做法遭到詬病,被外界認爲是在構建他的個人品牌。但事實證明,這些資源的積累,使個人品牌和公司品牌得到共贏。google中國工程研究院的迅速發展就證明了李開復 “人氣”的優勢。

仔細回味李開復職業的一路發展和現在的輝煌,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成功無非來自於這樣兩點:認清自己的不足和優勢,對不足的方面,只要下決心改正,永遠不用擔心改進的時間是不是太晚。

第四,補短的同時,更不要忘記自己的優勢所在。因此不論目前我們處於職業的哪一個階段,李開復的成功經驗或多或少都可以給一點啓示。

有關李開復勵志文章【2】

李開復,生於臺灣。11歲赴美求學,1988年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他先後在蘋果公司、SGI公司擔任要職。1998年,他加盟微軟公司,親手創辦了微軟中國研究院(後更名爲微軟亞洲研究院)。2000年,升任微軟公司的全球副總裁,隨後成爲比爾.蓋茨的七個高層智囊之一。 2005年7月被Google公司任命爲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

自信,潛能的放大鏡

一個人自身所具有的潛能和他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並不總是1:1的關係。

許多人屢屢在學業和事業上遭遇挫折,他們總是習慣性地把挫折歸結爲自身潛質的不足。其實,即便在這些經常灰心喪氣的人身上,也往往蘊藏着巨大的、遠遠超出常人想像的潛能--只不過,潛能的主人並沒有意識到,或者意識到了,卻不知該如何釋放這些能量罷了。

相反,那些特別樂觀、特別自信的人總能不斷地從自己身上找到前進的動力,總能設法讓自己身體裏的潛能超水平地發揮和釋放出來--也就是說,從他們自身的潛能,到他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能力,這個映射中似乎隱藏了一種神奇的"放大"效應。

上中學時,物理老師幫我揭開了這個問題的謎底。物理老師告訴我,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自身巨大的潛能,或者不善於將潛能釋放出來,我們就好像故意在自己的潛能面前放置了一個凹透鏡,潛能在凹透鏡裏的成"像"(也就是我們表現出來的能力)被物理學中最基本的光線折射原理"縮小"了;反之,如果善於發現並釋放自己的潛能,我們就有可能突破自己的能力極限,獲得巨大的、甚至連自己都無法想像的成功--這種效應就像在自己的潛能面前放置了一個凸透鏡一樣。

在比爾面前發言

我剛加入微軟公司時,在工作中與同事進行一般的溝通沒有問題,但到了比爾.蓋茨面前就總是不敢講話,因爲我非常擔心自己說錯話。

有一天,公司要進行改組,比爾.蓋茨召集十多個人開會,要求每個人輪流發言。我當時想,既然一定要講,那不如把心裏話都講出來。於是,我鼓足勇氣說:"在我們這個公司裏,員工的智商比誰都高,但是我們的效率比誰都差,因爲我們整天改組,而不顧及員工的感受和想法。在別的`公司,員工的智商是相加的關係。但當我們整天陷在改組“鬥爭”裏的時候,我們員工的智商其實是相減的關係......"

我說完後,整個會議室鴉雀無聲。會後,很多同事給我發電子郵件說:"你說得真好,真希望我也有你的膽量這麼說。"結果,比爾.蓋茨不但接受了我的建議,改變了公司這次的改組方案,並在與公司副總裁開會時引用我的話,勸大家開始改變公司的文化,不要總是陷在改組"鬥爭"裏,造成公司的智商相減。

從此,我再也不懼怕在任何人面前發言了。這件事充分印證了"你沒有試過,怎麼知道你不能"這句話。

讚美自己,從潛意識做起

自信是一種感覺,你不可能用背書的方法"學習"自信,只能靠"學習"來提升自信。具體的做法是:

用具體的事例反覆"訓練"你的大腦,經過潛意識的每一次思維,告訴自己你是值得信任的,你應當爲自己自豪,你必須成爲自己最好的啦啦隊。

每天告訴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錯!"每一次表現出色時,別忘了告訴自己:"我真的很不錯!"每晚入睡前,不妨想一想今天發生了什麼值得自豪的事情:得到了好成績嗎?幫助了別人嗎?有什麼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期望值嗎?有誰誇獎了自己嗎?每個人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件或幾件成功的事情,像這樣堅持下去,慢慢地你就會發現,這些"小成功"會變得越來越有意義。

除了在心裏誇獎自己以外,也要嘗試讓自己的言語充滿自信,因爲你講的每一個字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着你的潛意識。如果一個人的每句話都帶着消極、失望的情緒,那麼他肯定會越來越自卑。改變說話的習慣可以幫助你獲取足夠的自信。因此,在面對困難時,不要說"我做不到某件事",而要說:

☆到現在爲止,我尚未做到這件事;

☆我只要......,就能做到這件事;

☆爲了做到這件事,我要努力做好......

有一位同學問我:"我是一個很容易受別人影響的人,我想做一個更有自信、更有想法的人,但是,我周圍的人讓我越來越自卑。"

我是這麼回答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夫人艾莉諾.羅斯福說過:“沒有你的同意,誰都無法使你自卑。”自信是一個循環。如果你表現出足夠的自信,別人就會認同你的自信,你就會因此而越來越自信。"

用言行增強自信

容易受別人影響的年輕人要勇於表達自己,並善於用自己的言行增強自信心。大家不妨試一試下面這四種訓練方法:

首先,正確對待別人的看法,不能因爲在乎別人的意見而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不要未經判斷就盲目接受他人的立場。

第二,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在與人交換意見的過程中,絕對不可以在原則問題上讓步。

第三,自信心是要通過自我表現才能不斷加強的。只有將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見解充分展示出來,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力,才能從這種影響力中獲取足夠的自信。

第四,在表現自我的時候要注意表達的方式、方法。一個有自信的人和一個沒有自信的人說起話來是大不一樣的,明眼人只要兩秒鐘就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差異。一般說來,一個有自信的人總會在表達和溝通時注意以下幾點:

☆多用有魄力的語詞,如"我"、"我認爲"、"我希望"、"我要求"、"我決定"等等;

☆講話清晰,聲音中氣十足,善於用語調、音量、停頓來強調話語裏的重點信息;

☆主動和對方目光接觸,向對方傳達"我對自己充滿自信"的訊息;

☆堅持真理,不隨意接受別人的意見;

☆表述時不讓他人隨意打斷,也不默許他人不理會自己的意見;

☆對聽衆足夠尊重,不擔心聽衆不尊重自己;

☆拒絕沉默,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表達和溝通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如必要的演練等等;

制定目標,由自覺達到自信

在我收到的學生來信中,有相當多的學生提出以下類似的問題:

"我找不到工作,你可以借我100萬元,用來創業嗎?"

"我雖然高考失利,沒考上大學,但我的目標鎖定了清華大學,明年重考一定要考上。"

我覺得,這些學生的心態比較浮躁,他們的自信也不太切合實際。也許,這種浮躁的心態與中國普遍存在的一元化成功的思維有關。

許多時候,失望的最大原因就是期望太高。因此,無論制定的是哪一類的目標,都必須從實際出發,從正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出發。

自覺的人不但能公正地評價自己,還主動要求周圍的人給自己提供批評和反饋意見。他們明白,雖然自己具備了自覺的能力,但別人眼中的自己也很重要。一方面,別人眼中的自己更爲客觀,另一方面,別人眼中的自己纔是真正存在的自己,所以,會虛心地理解和接受別人的想法。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斟酌使用別人的反饋作爲自己的最終目標。

一般說來,獲得坦誠的反饋(特別是負面的回饋)不容易。所以,最好能有一些坦誠的知心朋友,他們願意在私下裏對你說真心話。當然,不能對負面的反饋有任何不滿,否則以後就聽不到真心話了。除了私下的反饋外,在美國的公司裏,還流行一種"360度"的意見調查,即對員工的上司、下屬同時做多方面的調查。因爲這種調查是匿名的,所以往往能獲得真實的意見。如果很多人都說你在某一方面仍需改進,你就需要認真對待了,顯然這種說法要比你自己或老闆的看法更客觀。

2004年殺害同學的馬加爵說:"同學都看不起我。"其實,如果他有勇氣向他信任的同學求證,他也許就會發現自己錯怪同學,也許就會發現交錯了朋友,也許就會證實同學確實看不起他;並瞭解其中的原因,然後自我改進。坦誠的交流,結交真心的朋友或許都可以幫助馬加爵,避免悲劇的發生。

揚長比補短更重要

當你認識到自身的價值並做了最終決定之後,即便有人反對,你也不必在意--你就是你自己,你的自信可以幫助你發揮優勢,釋放潛能。

培養自信的關鍵在於認識併發掘自身的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比彌補自身的劣勢更重要。許多年輕人缺乏自信的原因是,以往的教育總強調人的成長是不斷克服缺點的過程,中國的家長和老師更喜歡批評而不是鼓勵學生。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許多學生逐漸相信了家長和老師在批評自己時使用的說法,並慢慢認爲自己腦筋遲鈍、無可救藥,自信因此而從成千上萬名資質甚佳的學生身邊悄悄溜走了。所以,中國的青年一代更需要在自信的指引下,仔細而全面地尋找自身的優勢。只有這樣,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美國蓋洛普公司最近出版了一本暢銷書:《現在,發現你的優勢》。蓋洛普的研究人員發現:大部分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試着"改變自己的缺點,希望把缺點變爲優點",但卻碰到了更多的困難和痛苦;而少數最快樂、最成功的人的祕訣是"加強自己的優點並管理自己的缺點"。

所謂"管理自己的缺點",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到足夠好而不是放棄努力;"加強自己的優點",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上,讓自己有最大的機會取得最優秀的結果,從而培養自信、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