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文章 > 有關勵志的文章推薦

有關勵志的文章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我的勵志

我和所有人一樣,都是懶惰的、容易放棄的、堅持不下去的,沒有毅力的。所有人都這樣,你不必自卑,因爲我們從基因上就是被設計成這樣的。你不用爲此感到難過,我們都是受這個控制的。

有關勵志的文章推薦

我相信你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年輕的時候,可能聽過一場令人熱血沸騰的人生勵志講座,聽完了之後睡不着覺,連夜決定背單詞。掏出一本朗文詞典或 者韋氏詞典,連夜就開始背,眼睛發亮,瞪得像銅鈴一樣。同宿舍的朋友叫你打麻將,你就用鄙視的眼神看他們一下說:“庸俗。”繼續背單詞。晚 上只睡3個小時,第二天特別亢奮,虎虎有生氣得那種,這種美好的、進步的狀態,能維持多久呢?一般就是兩三天。到了第三天,你一看這個詞典,心裏就呻吟一 聲,心想怎麼又是你!有一句話叫三分鐘熱度,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其實所有人都是這樣的。如果我們想獲得持續的人生進步,保持這種美好的、亢奮的狀態,最好 是每3天聽一場熱血沸騰的人生勵志講座。但是你想想,怎麼可能有這樣的條件呢?因此,退而求其次,可能實現類似效果的就是看一些所謂的勵志的、成功學書 籍。

我小的時候,這類圖書還是非常多的。我很瞧不上成功學的書,就是什麼卡耐基啊,誰動了我的奶酪啊,什麼高效能人士的幾個臭毛病啊,最偉大的推銷 員之類的,就是這些書,我從小就不怎麼看這些東西,因爲我知道這些東西是沒有思想、沒有內容、沒有營養的。全世界的成功學書籍,出了幾億種,歸根到底就是 一句話: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我平時雖然不看這些書的,但你要明白一點,當你定下一個艱鉅的、階段性計劃的時候,有這麼幾本書放在牀邊,絕對是最好的精神鴉片。你什麼時候堅 持不下去了,隨手拿起來一翻,就像給你打了一針興奮劑,又能堅持3天。我當時去海淀圖書城的舊書籍,買最便宜得那種破書。在中國書店裏,有兩種舊書:一種 是兩毛錢一本收進來,3毛錢一本賣給你,還有一種是論斤賣的。我在那裏精心挑選,一共去了3次,買了一堆回來,堆在門口,作爲戰備糧,然後就開始了艱苦的 複習工作。

跟我想的差不多,就第一次表現得還可以,堅持了4天。再往後全都是3天一放棄。第一次堅持4天的原因只不過是天氣不好,天天下雨,於是我就關起 門來學習,反正下雨也不想出去,就在家背背單詞做做題挺好的。到了第5天早上,天放晴了,藍天白雲。我那個房子在6樓,附近的房子都很低,我往城裏的方向 一看,遠遠地感覺紅塵滾滾。耳邊出現幻聽,好像有個邪惡的聲音說:“年輕人,快進來玩吧,滾滾紅塵啊,在郊區幹嗎呢?大好青春,是吧。”我一想,是啊,於 是掏出手機給城裏的狐朋狗友打電話,然後他們說,趕緊出來吧,啥也別說了。說好了晚上先去哪吃飯,然後唱歌、捏腳,說得很熱鬧。收拾了一下準備出門,走到 門口,就看到那些書上落滿了灰,買回來5天了,一次也沒有碰過,於是想應該給它們一次機會。然後隨便拿起一本書,翻了不到3頁,就有一句話像雷電一樣擊中 我,就是李敖年輕時候講過的一句話:不怕苦,吃苦半輩子;怕吃苦,吃苦一輩子。當時看到那句話,心想說得多好啊。你想,我當時就是一個二十幾歲的人,一事 無成,現在剛制訂了一個階段性的人生計劃,挺了不到幾天又準備放棄了。在這個節骨眼上,居然有個遠在臺灣的人說了這麼一句話,怎麼就陰差陽錯被我看到了 呢?這種神奇的感覺,就有點像失戀的時候,在馬路上聽到任何一首情歌,都覺得那歌詞是唱給你的。我當時羞愧不已、嚎啕大哭,跪在地上又撞牆又打滾、抽搐, 什麼眼淚、冷汗,全出來了,最後衝進浴室衝了一個冷水澡。然後抽了自己十幾個耳光,回到電腦邊,冷靜下來,先背單詞,然後做題,做題做噁心了背單詞,背單 詞背噁心了做題。這樣輕輕鬆鬆又挺了一天,到第二天、第三天,很猶豫,但還是停下來了。

到了第四天,一模一樣,又想放棄了,就覺得我這是幹嗎呢,大好的青春在這兒耗着,於是又想放棄。走到門口看到那些書,心想應該再給它們一次機 會,於是又拿起一本。注意!這時候有個技術性的問題,如果你再拿上次那一本,翻到那句話,“不怕苦,吃苦半輩子;怕吃苦,吃苦一輩子”,管不管用?肯定不 管用。沒準你一看心裏就直罵娘,心說就是上了你這句話的當,老子纔多受了3天罪!要不然老子早就滾滾紅塵去了!所以,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絕對不能再 碰那本書。我當時爲什麼要買一堆呢?就是因爲這個,不然一本不久夠了嘛。拿起另外一本,隨便一翻,翻了不到3頁,又一句警示之言,說:失敗只有一種,那就 是半途而廢。我心想,哇,說得多好啊!然後號啕大哭、滿地打滾,又不行了,衝到衛生間洗個冷水澡。這次很極端的是甚至把光鮮一點的衣服都剪掉了,就只剩些 秋衣秋褲,不能出去見人了。平均每3天放棄一次,絕不誇張。中間有一兩次,狐朋狗友實在不忍心了,殺到郊區把我拎出去滾滾紅塵了一把。但基本上靠着那堆 書,我堅持到了最後。實際上等到離開那個房子的時候,那一堆書只剩兩三本沒碰過,其他的都看了。也就是說,量得掌握很關鍵,如果你差那麼兩三本,可能就前功盡棄了。

童年時的肩膀可以承受多重的重量

"我去讀書了誰來照顧我的媽媽呢?“一個QQ網名叫”角落裏的哭泣“的11歲女孩這樣說。當被問及爲什麼要叫這個名字時,小女孩沉默了很久,最後說:”我心裏不好受。“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學會了自己堅強,什麼時候我們學會了獨自去面對人生的風雨。

現在想用一段來介紹這位小女孩。這個小女孩叫甜甜,然而生活並不像她的名字一樣像糖一樣甜。離過婚的媽媽得了重病,她爲了照顧媽媽不得不離開校園,專門到醫院去照顧母親,已經輟學50多天了,每天幫助媽媽洗衣、打飯、揉腿、端尿盆......"我很想讀書,可是我去讀書了,誰來照顧我媽媽呢?”

我不知道,一個11歲的女孩到底懂得什麼叫命運嗎?我也不知道,一個11歲的女孩面對媽媽的病她是什麼感受?只是,獨自一人聽着外面的風聲,想到了自己的過去,不堪的過去。習慣了每天都要早起,不是學習,而是爲了躲計劃生育;習慣了每天沉默不語,不是低調,而是不敢說話。對於我,家的概念是模糊的。從小就是四處逃,這個家住一段時阿,然後那個家再住一段時間,奶奶的家、姥姥的家、姑姑的家、姨姨的家,我不知道到底哪一個是我自己的家,哪一個纔是我的母親......

一個人性格的形成與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吧。或許是或許不是。但我不是那個”不是“中的例外。”我的性格就是我過去的真實寫照。角落裏的哭泣“,最後是角落裏的人生?自己童年的經歷讓我變成一個總是喜歡躲在角落的一個女生,不想和任何人說話,不想透出關於自己的任何信息。在高中老師讓選座位時,我總是會選擇最後一排的一個角落。沒有朋友我學會了寫日記,沒有快樂我學會了獨自把眼淚埋葬。初中高中六年,我好像除了學習就沒有任何東西了,因爲我不知道自己除了學習我還能夠幹什麼,在同學眼裏我是另類,在老師眼裏我只是一個能考上好的高中或者是能考上好的大學的機器。每天三點一線式的生活——教室、宿舍、食堂,我過了六年,六年一個人的生活讓學會了”忍“,任何事情都不會和別人說,漸漸地學會了自己騙自己,自己一個人躲在角落裏哭泣;回到自己的內心,沒有任何聲音,沒有任何情感,沒有任何人,僅僅是獨自面對那顆心。

我還只是一個孩子,一個沒長大的孩子。到大學之後慢慢學會了僞裝,假裝很開心,其實騙自己。每天最痛苦的時候是晚上開始睡覺時,真的想一覺睡下去不再醒來,那樣我的心裏就不會那麼不好受了。

我的童年,或者可以用灰色來形容。回憶對於我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值得我留戀的了,因爲每一次的回憶只是讓我再一次想起,”哦,原來我是這樣過來的。“

我不想哭了,因爲眼淚我已傷不起了。

童年時的肩膀可以承受多重的重量,11歲的心靈又可以承受多少眼淚呢?我沒有錯,這個11歲的小女孩也沒有錯,是誰錯了呢?

親人——記我家的保姆李佩

這篇文,是寫我小時候保姆的故事。

保姆叫李佩,清貴胄家族的兒媳。新中國初建時,她走進共和國創建者毛澤東的祕書田家英的家庭,走進中南海十七年。當領袖爲實現“理想”引發了一場動亂,她又爲受難者的兒女,支起一片避風的港灣。

晚年,她坦然於貧窮,無悔於人生,留下的是偉大母性心靈的縮影。

父母尊敬她

1950年1月30日,姐姐出生了。建國初是供給制,母親所在的全國婦聯機關統一給生了孩子的領導幹部找保姆。命運,就這樣把李佩帶進了我們家,無論平靜的日子,還是風雨如磐的歲月,都無法分開。

我的父母都是抗戰時期的“延安人”。進城後,母親董邊從事婦女工作,主編《中國婦女》雜誌十七年;父親田家英1948年到毛澤東身邊擔任祕書。他們的絕大部分時間屬於工作,我和姐姐是在保姆的呵護疼愛下長大的。

李佩原名李賢佩,去婦聯應聘時,她把“賢”字去了。我們叫她“阿姨”。“阿姨”在我們孩子心中,是和自己媽媽有所區別的“媽媽”。我們幾個孩子,從小怕她又戀她。母親放心她,把家都交給她。父親比她小十一歲,可以說尊敬她。

我家吃飯,用的是一個矮圓桌,一邊一個木扶手舊沙發,這是母親和阿姨的專座。父親從來和我們坐小板凳,且總是靠牆根坐。說到樂事兒,父親愛仰天大笑,靠得一背白灰。這時候,阿姨總會邊幫父親拍打衣服,邊數落着:“挺大的爵兒位,看邋遢的。”

父親去世前幾天,全家圍坐在圓桌邊吃飯,阿姨看出不祥的兆頭。她後來和我說,“那天吃飯,我一擡頭,見你爸眉頭緊鎖,兩道擡頭紋豎起來,我心裏頭咯噔一下,不是好兆啊。”她的老話老理多,她信就靈。

那時的我們,誰也不知道阿姨的身世。

1958年秋,父親見阿姨連着幾個星期天有事,隨便問了句,“幹啥子去嘛?”阿姨說,婆家爲分房,打官司呢。父親半開玩笑:“李佩,你還要當小業主啊?我還是個無產者呢,咱們是一家,我這兒養你老了,以後一起生活。”如果說,父親的話前半句有點玩笑的意思,後半句可是實實在在的真話。給阿姨養老,是我們全家人的共識。

五六十年代,“小業主”是很不名譽的出身和成分。父親一句話,讓阿姨放棄了房產——就跟着共產黨的這個好人家,奔吧。

我們全家是1958年搬進中南海的。

1949年8月父親隨毛澤東進中南海,一直住在豐澤園西邊不遠的靜谷。

“靜谷”是一個有院牆的園子,偌大的園子裏只有父親住的靠西牆的三間廂房,據說是當年太監住的下房。園內古木林立,苔草叢生,一條條碎石小路,曲曲彎彎。早晨滿園霧氣,太陽穿過樹葉遮蔽的縫隙,婆娑地射進來,霧才一點點散去。烏鴉會成羣結隊地飛來飛去,呱呱的叫聲,給靜寂帶來一陣喧鬧。一次,姐姐和我說,靜谷的烏鴉真壞,今天它們把屎拉在正在院裏刷牙的爸爸的牙刷上了,我們笑得肚子都疼了。

1959年秋,與靜谷相鄰的供首長休息娛樂的場所春藕齋要修繕,靜谷也在修繕範圍,父親才搬進永福堂。

這是一組院落,由北向南一院套一院,從北頭過來依次住着陸定一、張際春、我們家:陳琮英(任弼時夫人)、胡喬木、楊尚昆,但院落的格局不盡一樣。

永福堂最早是朱老總住,以後是彭德懷住。彭老總在永福堂住了近七年,廬山會議後去了海淀的掛甲屯。從1959年到1966年,我家在永福堂也住了近七年。

永福堂是個只有大北房、東西廂房的三合院,北房兩邊各有一個小耳房,前院正房是永福堂院子的南牆。

然而,我們還有另外一個家。父母親住永福堂,我們小孩隨阿姨住在中南海乙區稱做“南船塢”的一座三層灰樓(也叫南樓)。樓裏住的多是中央警衛局的幹部、醫務人員,知名的有警衛局局長汪東興,副局長王敬先、毛崇橫、田疇,毛澤東的保健醫生李志綏等人的家。警衛局是保衛毛主席的“禁衛軍”,我想,父親沒讓我們和他住一起,是爲了他隨毛主席夜晚工作、白天休息的需要,他把我們安排住在保衛毛主席的一羣人中間,當是最最放心的地方了。

南樓的家就是阿姨管的家。再早,母親帶着我住在《中國婦女》雜誌社,以後又住過萬壽路父親主持的中央政治研究室大院。無論住在哪裏,孩子都交給阿姨。阿姨從不休假,從不離開我們。

阿姨人勤快,講臉面。高高的個,頭髮梳得一絲不苟,月白色的大襟小褂,一看就是個利落能幹的人。

提倡“愛國衛生運動”的年代,機關三天兩頭檢查衛生,每查到我家,檢查人員從不進門——“李佩這兒甭查,連牀底下都是亮的。”

按季節,我們幾個孩子的衣服,該穿什麼穿什麼,棉衣棉褲也分薄、厚。阿姨一年要做十來雙鞋,我們的、她的兒女的、她自己的,都由她一手縫出來。阿姨的針線活做得好,針腳細緻又齊整。

阿姨還做得一手北京飯,講究什麼節氣吃什麼。菜經她一炒,又香又好看。父親是地道的四川人,愛說、愛吃、愛下館子。可他也愛吃阿姨做的飯,連窩頭都搶着吃,一手抓一個,說怕吃完沒了。

關上一道門,打開了一扇窗

文/趙元波

中國人自古信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讀書中舉做官纔是人生的終極追求,所謂“學而優則仕”。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安徽仙源縣舉人王致和進京趕考,名落孫山,滯留京城,這已經是他第四次會試落第了,想起經年累月的寒窗苦讀現在卻一事無成,王致和不禁悲從中來。

閒居會館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欲返歸故里,交通不便,何況盤纏皆無,無顏見江東父老;欲在京攻讀,準備再次應試,又距下科試期甚遠。無奈只得在京暫謀生計,以期下一次的會試中榜上有名。京城米貴,白居不易,況一書生乎!好在小時候曾在老家幫人做過豆腐,沒想到,這個技藝在此時幫了他的忙。爲了生計,他在北京的安徽會館附近租房製作豆腐,白天沿街叫賣,晚上在狹小的住房裏讀書。生意還過得去,王致和過着亦商亦讀的日子。

一次,豆腐做多了,當天沒有都賣出去,剩下了不少。這可怎麼辦呢?時值夏季,賣剩的豆腐很容易發黴變質,王致和急得抓耳撓腮。爲減少損失,他索性死馬當活馬醫,將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配上鹽、花椒等佐料,醃在壇裏。他想,這樣興許還能減緩豆腐發黴,反正這些剩豆腐無法去賣了,可留着自己當一餐飯吃。

之後,他歇伏停磨,一心攻讀,漸漸把此事忘了。

秋風吹過,王致和重操舊業,猛地想起了那些醃在壇裏的剩豆腐了,他苦笑了一下,估計早不能吃了。他不經意地打開罈子一看,果然這些豆腐已呈青綠色,且臭氣撲鼻,棄之可惜,不知這東西能不能吃?他弄下一塊兒用舌頭舔了舔,覺得有點鹹,有點粘,可吃起來臭裏透着香,香味濃郁、鮮美。他乾脆又弄下一小塊兒嚐嚐,越吃越覺着好吃。

王致和甚感驚奇,於是把罈子裏醃製的這些豆腐拿出幾塊送給同鄉品嚐,誰知大家也都一致贊好,無不稱奇。真是歪打正着,“無心插柳柳成蔭”,王致和喜出望外。

正好此時王致和已經對那些味同嚼蠟的八股文厭倦了,與其將來當一個尋章摘句、死板教條的腐儒,不如在臭豆腐上大做文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條條大路通北京,臭豆腐這條路也許是最適合自己的路,讓科舉功名見鬼去吧,老子從此要在商海馳騁了!

放棄仕途的王致和,從此專心做起“聞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來。此物別具風味,價格低廉,開胃下飯,老少咸宜,銷路逐漸打開,生意十分興旺,財源廣進。

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致和在前門外延壽寺街路西購置了一所鋪面房,開起臭豆腐作坊,前店後廠,自產自銷,取名“王致和南醬園”。不久,臭豆腐的銷路擴大到東北、西北、華北各地,王致和臭豆腐“臭名遠揚”,他樂得合不攏嘴,賺得盆滿鉢滿。

王致和多次改進他的臭豆腐的'質量,聲望更大,清末傳入宮廷。慈禧太后秋末冬初也喜歡吃,被定爲御膳小菜,按其形狀、顏色取名“青方”。臭豆腐被定爲“御膳小菜”後,身價倍增。

上帝在爲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卻爲你打開了另一扇窗。古語說:“東方不亮西方亮”,“老天餓不死瞎眼的雞”。遇到困難時,換一個角度,讓思維轉個彎,就會出現峯迴路轉的機遇,達到柳暗花明的效果。上帝在給王致和在科舉之路上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卻在商海里給他打開了一扇窗,由此中國歷史上少了一個腐儒,卻多了一個“中華老字號”。王致和當年棄科舉而自主創業,並打出了一片嶄新的天地,其發家歷程,對今人選擇人生道路也不無啓迪。

炫耀就像天上的流星

文/趙元波

唐太宗李世民喜愛書法,尤其酷愛王羲之的字,他聽說王羲之的書法珍品《蘭亭集序》藏在王羲之的第七代孫王智永的弟子辨才和尚那裏,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知道那是稀世珍品,皇帝要了去那可是有去無回,因此始終推說不知《蘭亭集序》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不好強取。常常以不能得到“蘭亭”覺得遺憾,房玄齡就推薦了當時做監察御史的蕭翼給太宗,認爲此人才智足以取得“蘭亭”。

蕭翼是梁元帝的孫子,也是南朝世家皇族之後,雅好詩文,精通書法。

這天,他裝扮成書生模樣,帶着宮裏收藏的幾件王羲之書法雜帖遊山玩水,路過永欣寺,拜見辯才,去與辨才接近套近乎,尋機取得《蘭亭集序》。

蕭翼對書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談得很投機。待兩人關係密切之後,蕭翼故意拿出幾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給辨才和尚欣賞。辨纔看後,不以爲然地說:“真倒是真的,但不是最好的,我有一本真跡倒不差。”蕭翼追問是什麼帖子,辨才神祕地告訴他是《蘭亭集序》真跡。蕭翼故作不信,說此帖已失蹤。辨才從屋樑上取下真跡給蕭翼觀看,蕭翼一看,果真是《蘭亭集序》真跡,隨即將其納人袖中,同時向辨纔出示了唐太宗的有關"詔書"。辨纔此時方知上當。辨才失去真跡,非常難過,不久便積鬱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只看到了目標、希望,看到了外在的條件,而忽略了自身的弱點,弱點就像是影子一樣跟隨着我們。晴朗的夜空,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顆顆璀璨奪目的流星從天際劃過,每當這時,大人們就說:流星一旦在燦爛的星空開始炫耀自己光亮的時候,也就結束了自己的一切,炫耀跟流星是多麼相似。

致敬孔乙己

魯迅在小說《孔乙己》中塑造的孔乙己,是個讓人過目不忘的經典形象,而且小說本身還被選進了中學語文課本。在魯迅筆下,孔乙己是一個可悲又可笑的讀書人,在當時的社會裏處在一個很尷尬的位置。他非常窮,沒錢到“店面隔壁的房子裏,要酒要菜”,只能與“短衣幫”一起站着喝酒,然而他卻堅持穿長衫,保持自己讀書人的身份,明明是偷書,卻硬要說“竊書不能算偷”,以維持讀書人的體面,甚至最後被打斷了腿,也還要讓別人“不要取笑”,只是眼色“很像懇求掌櫃”,嘴裏卻一直沒有服軟。而在魯迅看來,他最爲可笑的一點是,雖然他知道“茴”的四種寫法,但這些學問都是沒有用的,他完全是這個社會多餘的人,他“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這些年我越來越清醒地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知識分子,再慢慢回想起孔乙己來,就越發覺得和孔乙己的心離得很近,甚至是尊敬。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孔乙己並沒有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仍然保持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品節,就算他偷了書,也不是什麼大罪。他的堅守,就像是寫《紅樓夢》的曹雪芹一樣,顯得彌足珍貴。我們今天已經見不到曹雪芹了,但仍能從他的作品去理解他。我覺得,如果我能穿越到清朝拜會曹雪芹,他的形象大概一定也和“孔乙己”差不多的,苦苦地堅守着讀書人的趣味和本分。

我特別感到遺憾的是,魯迅在嘲諷孔乙己的時候,完全沒有同樣作爲讀書人的同情。魯迅當年“棄醫從文”,寫新小說,搞新文學,在那個時代是時髦的。無疑是迎合了時代的潮流,因此他讀書,的稿費很高,日子過得很不錯,就相當於那個時代的暢銷作家。而孔乙己顯然就是落伍文人的代表,沒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那麼魯迅的成功是不是可以當做他居高臨下俯視孔乙己的資本呢?

我覺得不是這樣。每個時代都有新學問、新風氣不斷問世,其中有一些恰好是迎合當時市場需求的,因而研究這些學問的人會變成當時的成功者。而那些不受歡迎的學問,像“茴”字的四種寫法,就像魯迅所認爲的沒什麼價值,只是它們恰好不符合當時的市場需要而已。我不評價孔乙己的堅持是對的還是錯的,但我至少可以肯定是值得尊重的,至少不能借那些“短衣幫”之口嘲笑的。如果孔乙己真有其人並能活到今天的話,可能就會到“百家講壇”講《說文解字》去了,搞不好比魯迅還火。

知識分子是以研究創造傳承知識爲職業和生存手段的。有的知識可以直接變成看得見的社會效益,比如建築工程、醫學這些實用性很強的學問,但也有很多知識並不能直接轉變爲社會物質財富,卻是社會文明的必要組成部分,就像唐詩宋詞,《二十四史》,或是《說文解字》,甚至是“茴”字的四種寫法。在我看來,雖然孔乙己的學問沒有受到當時那個時代的歡迎,但他堅持了他所認爲重要的東西,堅持了他所認同的讀書人的本色,他從沒有傷害過別人,只是希望別人不要取笑他。

魯迅試圖把這樣一箇舊式讀書人寫得像小丑一樣。“孔乙己在櫃檯下對了門檻坐着。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着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當魯迅寫到這裏時,未必心中沒有一絲悲憫,但就像他眼中的中醫都是騙子只會兜售原配的蟋蟀,孔乙己即使是一個悲劇人物也是活該的,他們OUT了,直到“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似乎筆下才舒了一口氣。這並不奇怪,他是一個絕對的,狂飆突進式的人物。在理解傳統方面,魯迅的維度是簡單的,革命性的,向前看的。

我年幼時也曾經覺得孔乙己很可笑,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更能感受到作爲知識分子的標準,孔乙己身上固執的、純潔的、銀子一樣可貴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