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文章 > 元宵節微信推送文章

元宵節微信推送文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2022元宵節即將到來,如下爲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元宵節微信推送文章,歡迎閱讀!

元宵節微信推送文章

元宵節微信推送文章:元宵節的來歷及傳說

漢文帝紀念平呂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爲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爲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爲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衆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爲重大節日。

“三元說”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爲上元節,七月十五爲中元節,十月十五爲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爲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爲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

明帝點燈敬佛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這種說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編的《社會風俗三百題》中說:“佛教教義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無量壽經》有‘無量火焰,照耀無極’說法。在佛教教義中,燈一直是作爲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經典中反覆宣傳:‘百千燈明懺悔罪’(《菩薩藏經》),‘爲世燈明最福田’(《無量壽經》)。逢遇佛教盛會都要大明燈火。在佛教傳說中,於正月十五張燈有關係的是有關佛祖神變的事蹟。據《僧史略》載,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日,爲紀念佛祖神變,此日需舉行燃燈法會。東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漢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並親自到寺院張燈,以示禮佛。自此以後,元宵燈便蔚然成風。”

但是也有學者認爲,此種觀點站不住腳,認爲佛教只是在這一天利用人們的節慶氣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

起源火把節

漢代民衆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爲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節微信推送文章:正月裏來鬧花燈

“正月裏來鬧花燈”唱得就是中國春節過後第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相傳,元宵節起源於西漢時期,漢武帝每年的正月十五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 在唐宋時期,元宵節最爲繁榮隆重。 老百姓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有鬧花燈、舞獅子、吃元宵、耍龍燈、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等。

今晚,天公不作美, 下起了星星點點的小雨, 但我按捺不住興奮地心情,跟隨媽媽到農業觀光園觀看期待已久的花燈。

此時已八點, 離閉園時間只剩一小時了, 我和媽媽快速驅車,一路飛奔,趕到了目的地。

一下車, 我立刻被眼前閃爍耀眼的燈光吸引住了。 只見一排排粉色的桃花燈展現在眼前。她們眨着眼,好像在熱情歡迎着我們的到來。沿路進入,兩旁矗立着的“燈姑娘”身披閃耀的綵衣, 擺出各種各樣婀娜動人的姿態, 載歌載舞, 栩栩如生,也彷彿在迎接我們的到來呢!

穿過大門, 我們來到了一條金碧輝煌的“如意長廊”, 如同進入了一條時光隧道。長廊一旁的欄板上記載着玉環的文化歷史、地理環境和豐富的物產。

通過長廊,我們便來到了廣場中心。只見一座高大威武的“大力神牛”被一個金光閃閃的“五穀豐登”米倉包圍着。 一條金光鱗鱗的翻尾魚甩着又大又粗的尾巴躍過米倉, 一幅活靈活現的鯉魚跳龍門圖展現眼前! 金鯉魚旁邊還插着一簇粗壯的麥穗,隨風搖擺着,象徵着來年碩果累累。

繞過繁華熱鬧的街市, 來到了兒童樂園, 眼前一番流光溢彩的景象令人目不暇接。只見一隻美麗的小蝴蝶正撲打着藍盈盈的翅膀,歪着腦袋,舉起一隻手和我打招呼呢!體型碩大的水果們排着整齊的隊伍。你看,紅豔豔的西瓜挺着綠黑相間圓滾滾的大肚子。水蜜桃白裏透紅的臉蛋特別惹人喜愛。草莓把臉蛋憋得通紅,頭上還戴着一定綠色五角星小高帽……

穿過掛着燈謎區, 沿着草坪上的小路,最後來到了湖邊。 一條金光閃閃、威風凜凜的巨龍從水面騰空而起,似乎昂首挺胸地向我飛馳而來。威武的身影倒映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似乎水中也有一條金龍在遊動。

湖面上還有許多造型奇特、形狀各異的燈。有五顏六色的“舞扇”,五彩繽紛的“大花籃”,金光四射的“青花瓷”,璀璨奪目的“牡丹花”,五光十色、絢麗多彩、火樹銀花,把農業觀光園裝扮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

這一情景使我想起了辛棄疾的詩句:“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時元宵燈會帶來光影交錯的神奇世界。

我期待來年的元宵節!

元宵節的來歷習俗

說法一:

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本稱“上元”,是農民祈求豐收的日子,也是道教的天官誕。人們在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

說法二:

另據史籍記載,相傳西漢時期漢惠帝劉盈駕崩後,呂后一族控制了政權。呂后卒後,周勃、陳平等元老奮起剿平“諸呂之亂”,擁戴劉恆登基,是爲漢文帝。文帝博採衆臣建議,精心治國,使漢帝國再次強盛起來。因掃除諸呂恰值正月十五,所以在每年的這天晚上,文帝微服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

說法三:

漢武帝時聽從謬忌之說,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

說法四:

漢明帝篤信佛法,聽從蔡愔的建言,敕命正月十五夜,在宮內“燃燈表佛”,從此民衆效仿,皆點燈供奉佛祖。東漢末年,元宵節作爲節日才正式初步形成。

元宵節賞花燈的寓意

在春節或者元宵節的時候懸掛花燈,可以增添節日氣氛,也有祈禱平安的'意思。

元宵節點燈的習俗出現的比這個節日要早,在漢文帝時期,因爲皇帝信仰佛教,所以規定宮廷和民間在正月十五點燈敬佛,這作爲一個禮佛的習俗,在漢文帝統治時期一直保持着。後來漢文帝去世後,新帝將正月十五確定爲一個節日,點燈的習慣也成爲一種慶祝方式。

燈在沒有電的時代,是古人唯一一種可以在黑夜裏驅除黑暗的方式,它所到帶來的光明和溫暖是一種無法取代的安全感,所以燈是光明美好的代表。

元宵節看花燈的習俗在唐宋時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每到元宵節必然是張燈結綵,夜夜笙歌,通宵達旦,那時候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盛大的觀燈儀式也是國家富強的代表。

而且因爲“燈”與“丁”諧音,丁又是人口的意思,添燈代表着“添丁”,元宵節的時候新婚未育的女子,孃家人會送燈給她,是希望女兒能夠早日懷孕的意思。

元宵節的來歷傳說

傳說在很久之前,兇禽猛獸是非常的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於是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生氣,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的心地很善良,不忍心看到無辜的百姓們受難,於是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類。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

當時的人類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以後,纔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然後就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的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內心非常的開心。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爲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特別的日子。

元宵節的禁忌有哪些

1.民間習俗認爲元宵節是天宮大帝的誕辰日,這樣的節日應該是喜慶的,因此元宵節當日,夫妻之間絕不能鬧矛盾,儘量避免孩子哭鬧,以免給家庭帶來黴氣。

2.元宵節是一個普天同慶的節日,再繁忙的人這一天也一定要休息,養好自己的身體。

3.元宵節當日避免看醫生,避免到荒郊野外、墳地、古陵等陰氣和晦氣較重的場所,以免沾染晦氣上身。

4.元宵節當日若丟失財物,那麼則意味着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好錢袋,一整年很難抓住機遇。因而,所以需要注意防範財物遺失。

元夕節是不是元宵節

元夕,其實也就是元宵節別名,舊又稱農曆正月十五日是夜稱元夕,與“元夜”、“元宵”同。今稱農曆正月十五日爲元宵節。農曆里正月爲元月,古人稱夜晚爲“宵”或“夕”,而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夕、元宵節,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按中國傳統民俗,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歡欣雀躍。

元宵節有什麼說法

元宵節這一天的時候,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爲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爲“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爲主。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被人們傳承下來。

元宵節哪裏過最合適

從傳統的說法上看,元宵節是不宜回孃家的。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日,恐媳婦回孃家舉家不團圓。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孃家,正月十六回孃家。以便照顧到婚姻雙方的團圓喜慶。鹿邑縣有“正月十六請(閨女),二月二送,一輩子不生病”的俗語。初一十五不能回孃家,特別是農村是很嚴格的,違反了就是大不敬,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還是在男方家裏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