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書籍 > 總想重讀的6本書籍

總想重讀的6本書籍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39K 次

有些書是看到一半就不想看,可有些書呢,是你看了又想看的,相信以下這6本書籍非常適合你。

總想重讀的6本書籍

1、《受戒》

作者 汪曾祺

簡介:

《受戒》源於汪曾祺幾十年前的一個夢,在一個充滿詩意的水鄉里,一個小和尚和一個小女孩兒之間產生了懵懂的愛情,蘊含着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歡歌。在這世外桃源般的鄉間,自然隨意就是至純至美。

《受戒》像籠着輕紗的夢境,處處洋溢着世俗匪夷所思的歡樂,清新秀麗中飽含詩性美和音樂美,散發出淳樸的人性的光芒。汪曾祺以一人之力,續接了自魯迅至沈從文的“鄉土”文脈,此小說一經發表,在文壇中引起強烈震動。

點評:

人間存一角,聊放側枝花。 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都到歲數了,心裏不是沒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雲,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

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

2、《生死場》

作者 蕭紅

簡介:

《生死場》是蕭紅早期創作的一個巔峯。這部作品奠定了蕭紅作爲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爲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特別是魯迅爲之作序,胡風爲其寫後記,都使《生死場》成爲一個時代民族精神的經典文本。這部小說的構思開始於哈爾濱時期,前半部的片斷曾於1934年4月至6月,在哈爾濱《國際協報》的《文藝》週刊連載。

全書共有十七節,在第一節《麥場》至第十節《十年》裏,作者用充滿感情的筆調,描寫了東北農民貧苦無告的生活。他們身受地主的殘酷壓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藍天,臉朝黃土,辛勤操勞,累彎了腰,累跛了腿,還是得不到溫飽,受着飢餓和疾病的煎熬,在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婦女生下來的孩子也是畸形的。小說後七節描述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在日寇鐵蹄蹂踊下東北農民悲慘的生活狀態以及漸漸甦醒的民族意識和反抗情緒。

《生死場》是蕭紅一部傳世的經典名篇,它對人性、人的生存這一古老的問題進行了透徹而深邃的詮釋。這種對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時代的絕大部分作家。魯迅稱它是“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的一幅“力透紙背”的圖畫。

點評:

是山麼,是山你就高高的;是河麼,是河你就長長的。

哭聲刺心一般痛,哭聲方錐一般落進每個人的胸膛。一陣強烈的悲酸掠過低垂的人頭,蒼蒼然藍天欲墜了!

這場是死的城廓,沒有花香,沒有蟲鳴,即使有花,即使有蟲,那都是唱着別離的歌,陪伴着說不盡的死者永久的寂寞。

3、《命若琴絃》

作者 史鐵生

簡介:

《命若琴絃》主要內容: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生命的聲音,在輕輕地飛揚……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張藥方和琴絃,還剩下幾根,還只剩最後幾根了。那時就可以去抓藥了,然後就能看見這個世界——他無數次爬過的山,無數次走過的路,無數次感到過他的溫暖和熾熱的太陽,無數次夢想着的藍天、月亮和星星……還有呢?突然間心裏一陣空,空得深重。就只爲了這些?還有什麼?他朦朧中所盼望的東西似乎比這要多得多。

點評:

人生有三種根本的困境。

第一,人生來只能註定是自己,人生來註定是活在無數他人中間,並且無法與他人徹底溝通。這意味着孤獨。

第二,人生來就有慾望,人實現慾望的能力,永遠趕不上他慾望的能力。這是一個永恆的距離。

第三,人生來不想死,可人生來就是在走向死。這意味着恐懼。

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人不能沒有愛,尤其不能沒有所愛。不能被愛固然可怕,但如果你愛的本能無以寄託就更可怕。假如不能被愛是一條黑暗的小路,燃着愛的心還可以照耀着你前行,但倘若全無所愛,便如那綿綿的秋雨,把你的生活打的僵冷。

4、《小婦人》

[美] 路易莎·梅·奧爾科特

簡介:

這部小說以家庭生活爲描寫對象,以家庭成員的感情糾葛爲線索,描寫了馬奇一家的天倫之愛。馬奇家的四姐妹中,無論是爲了愛情甘於貧困的海格,還是通過自己奮鬥成爲作家的喬,以及坦然面對死亡的貝思和以扶弱爲己任的艾米,雖然她們的理想和命運都不盡相同,但是她們都具有自強自立的共同特點。描寫了她們對家庭的眷戀;對愛的忠誠以及對親情的渴望。

馬奇一家有四個姐妹,生活清貧、簡單而又溫馨。四組妹性格迥異;老大梅格漂亮端莊,有些愛慕虛榮;老二喬自由獨立,渴望成爲作家,老三貝絲善良羞澀,熱愛音樂,老四埃米聰慧活潑,愛好藝術,希望成爲一名上流社會的“淑女”。

所有時代的所有少女成長過程中所要面對的經歷的,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初戀的甜蜜和煩惱,感情與理智的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貧窮與富有的矛盾。

《小婦人》故事情節簡單真實,卻感人至深,問世一百多年以來,多次被般上銀幕,並被譯成各種文字,成爲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經典名作。書中描寫的種種情感體驗和生活經歷,都曾經、正在並將要發生在每一個少女走向成熟的過程之中;書中提倡善良、忠誠、無私、慷慨、尊嚴、寬容、堅韌、勇敢、亦是人類永遠尊崇和追求的美德和信低仰。所有這些,賦予這本書超趙時代和國度的生命力,這也正是她成爲不朽的典的魅力和原因所在。

點評:

愛是我們死去時唯一能帶走的東西,它能使死亡變得如此從容。

才華和優雅如果掌握得有分寸,總在一個人的舉止和談吐中被人覺察到,但是無需炫示出來。正像不必把你的帽子、裙子和緞帶一下都穿戴上,爲的是讓別人知道你擁有這些東西。

美貌、青春、財富、甚至愛情本身,都不能讓深得上帝恩寵的人免於焦慮和痛苦,遠離哀愁,也無法讓他們避免失去自己最愛的東西。因爲,一生中,有些雨必然得下,一些日子必然會黑暗、哀傷、淒涼。

5、《看不見的城市》

[意大利] 伊塔洛·卡爾維諾

簡介:

在《看不見的城市》里人們找不到能認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虛構的,作者給它們每一個都起了一個女人的名字。這本書是由一些短小的章節構成的,每個章節都應提供機會,讓我們對某個城市或泛指意義上的城市進行反思。

《看不見的城市》是一本關於馬可·波羅給忽必烈汗講述城市的小說,或者說是關於概念城市的寓言式隨筆。書中描繪了形形色色的城市:記憶的城市、慾望的城市、連綿的城市、符號的城市、貿易的城市、死亡的城市、隱蔽的城市等等,最終忽必烈汗發現所有馬可·波羅描繪的城市其實就是一個城市——威尼斯的一個個側面或片段。曾經連續、和諧的城市空間就這樣被“一個個”個性張揚的概念城市的肌理取而代之,城市的清晰個性和水平性被城市的`隱蔽和垂直的特質徹底顛覆,重構起虛構而本源關聯的城市框架。

書中寓言式的城市是虛構的,幻想的。然而,如同城市的真實存在一樣,卡爾維諾向我們展示的決非是意識中絕對虛幻的城市。在卡爾維諾的筆下,城市是既有的,存在的,但又是無法定義的。卡爾維諾只是憑藉一種神奇的虛構,以及顛覆思維的模糊性認知方式,指向了城市空間存在的另一種可能——細節。當細節虛構得逼真,追求某種真實性時,就體現出某種現實狀態下的物質特性。虛構越到細小處便越是真實,而極度的真實最終又產生了飄渺無邊的虛構的力量。

我們生活的城市或許是城市本真的背面,而真正的那一面我們並不曾涉足和認識,能夠看到自己對城市所擁有的是何等的少,而未曾擁有和永遠不會擁有的是何等的多。所以,城市的尋找和認識註定是必要的,也是有風險的,“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學習:在地獄裏尋找非地獄的人和物,學會辯別他們,使他們存在下去,賦予他們空間”。尋找看不見的城市就像在一座命運交叉的城堡裏遊歷,詭祕莫測,曲折迂迴。

點評:

如果你想知道周圍有多麼黑暗,你就得留意遠處的微弱光線。

虛假永遠不在於詞語,而在於事物自身。

我想:人到生命的某一時刻,他認識的人當中死去的會多過活着的。這時,你會拒絕接受其他面孔和其他表情:你遇見的每張新面孔都會印着舊模子的痕跡,是你爲他們各自佩戴了相應的面具。

記憶既不是短暫易散的雲霧,也不是乾爽的透明,而是燒焦的生靈在城市表面結成的痂,是浸透了不再流動的生命液體的海綿,是過去、現在與未來混合而成的果醬,把運動中的存在給鈣化封存起來:這纔是你在旅行終點的發現。

 6、《大魚老爸》

[美] 丹尼爾·華萊士

簡介:

《大魚老爸》爲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愛德華·布魯姆是個喜歡吹牛的老頭,總喜歡炫耀年輕時旅行推銷的經歷,布魯姆說他曾經看過巨人、大風雪、巫婆,以及酒店裏的連體歌手……雖然大家都對他敬佩不已,但他的兒子威廉卻覺得爸爸虛榮浮誇,父子關係漸漸疏離。直到布魯姆身患癌症不久於人世,威廉決定回去見父親最後一面,才認識到自己對父親瞭解太少,於是根據父親的講述,它開始了與父親同樣的經歷,在這個過程中,威爾開始以他父親當時的心情體會所有的人、事、物,從而發現父親一生的成功和失敗。

點評:

人們說當你遇到人生摯愛的時候,時間會停止。這是真的。人們沒有告訴你的是,當時間重新開始流逝,它會流逝得特別快,好趕上來。

一邊是平常的現實,一邊是美麗的謊言,你選哪一樣呢?

人有振作奮鬥的時候,也有應該放棄的時候,一切已成事實,只有傻子纔會執迷不悟,但事實上,我一直都是個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