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選擇

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選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8W 次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因爲很多人都覺得朗讀是學生時代的事情。”這段話,是董卿在央視將於2月18日晚開播的新節目《朗讀者》裏的一段自問自答。下面是小編爲您整理的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選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選擇

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選擇【1】

週末無趣加之衆人推薦,滿懷期待打開《朗讀者》,沒有失望,反而給了更大的念想。驚現於文字的同時,也從心底感動,看了兩期看得熱淚盈眶。開始喜歡這檔節目,感覺它如山間清爽的風,如古城溫暖的光,是綜藝界的一股清流。

繼春節期間央視剛剛播畢的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引爆全國觀衆對於中國詩詞的熱情後,2月18日晚,央視一套三套聯合播出了董卿主特併兼製作人的又一文化綜藝新作《朗讀者》。

此間一衆娛樂綜藝節目熱鬧上演之際,春節前後,《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綜藝颳起一股清新之風,其中,《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更是一舉奪得實時收視冠軍。

已播出兩週的《朗讀者》引起新一番的熱潮。

首度“發聲”的《朗讀者》,第一期節目以“遇見”爲主題,邀請了知名演員濮存昕、知名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著名翻譯大家許淵衝等嘉賓。

在節目中,濮存昕第一個亮相,他講述了自己鮮爲人知的一段人生經歷,童年時竟被同學起綽號“濮瘸子”。年少時曾患有腿疾的濮存昕,加之強烈的自尊心,他很盼望小學六年級快結束,離開這個學校,沒人再叫他“濮瘸子”。沒想到到了中學,“地不平”成了他的新外號。他以一篇老舍散文節選《宗月大師》致謝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恩人。

以前濮存昕也會講述他的這段經歷,但是在《朗讀者》中,他首次提到了一個重要的人:榮國威醫生。正是這位醫生,幫助他扔掉了柺杖,讓濮存昕拾起了自信。現在他可以騎馬、打球、演戲,用更好的心態面對自己,都與和榮國威醫生的遇見分不開。

柳傳志暢談因拙成巧的人生軌跡,高三時爲何與成爲百裏挑一的飛行員的機會失之交臂。節目現場柳傳志重現“父親的演講”,朗讀兒子婚禮上的家信,“柳式家訓”讓觀衆深受啓發。

張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舉奪魁,當選世界小姐的決定性因素,並分享了爲人母近一年的驚喜與感動。

壓軸出場的是曾翻譯《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牡丹亭》,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的'96歲高齡的著名翻譯家許淵衝先生。董卿在現場與許先生娓娓互動,許淵衝道出了曾用翻譯林徽因詩詞追求女同學的獨家趣聞。已爲中外文化傳輸做出傑出貢獻的許淵衝老人,近百歲高齡每天依然堅持工作到凌晨3、4點,他活到老、學到老,永遠用年輕人的心態努力工作,感動了觀衆。

《朗讀者》第一期節目,還特別邀請了四川音樂學院畢業的著名鋼琴演奏家李雲迪,從頭到尾彈奏《朗讀者》主旋律,成爲一大亮點。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彈唱經典歌曲《匆匆》,充滿了意境。

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選擇【2】

剛剛走下《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舞臺,主持人董卿將奉上自己的製作人首秀。由她擔綱製作的文化類節目《朗讀者》,本週六起登陸央視一套和三套晚間黃金檔。

相較於市場上已經出現的讀信節目《見字如面》,《朗讀者》朗讀的內容更爲廣泛,既有著名翻譯家許淵衝弟子們用中英法文爲他朗讀文學經典,也有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爲妻子獻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書》,還有賈平凹《寫給母親》這類表達集體記憶和大衆情感的作品,以及如柳傳志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這樣個人情感的表達。

節目中出現的朗讀嘉賓,會針對不同的主題,帶着自己的故事來講述。柳傳志是著名的企業家,但在《朗讀者》中他的身份卻是一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綜合的複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心。董卿希望,藉由飽含情感的朗讀,能夠給觀衆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節目中目前邀請到的朗讀嘉賓有斯琴高娃、王學圻、濮存昕、梅婷等專業演員,也有張梓琳、劉震雲等不同職業的人。對此,董卿表示,朗讀並不追求標準技巧和字正腔圓,而更注重情感的真實表達。

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選擇【3】

上週六,《朗讀者》在央視首播,一位老先生走上了舞臺,與主持人短短十多分鐘的交談,老先生迅速在網上走紅。

也許你不知道他是誰,但是正是因爲他,我們遇見了包法利夫人,我們遇見了於連,我們遇見了李爾王......同時,也是因爲他,西方世界遇見了李白、杜甫,遇見了崔鶯鶯、杜麗娘。

在他看來:“翻譯就是應該把一個國家創造的美轉化爲全世界的美。創造美是人類最高的幸福,這也就是我人生的意義,別人都在談對等,我在談超越。”

《朗讀者》的成功並非偶然

任何一種流行現象的出現,特別是持續出現,背後一定有着深層次的原因。先是《中國詩詞大會》大火,接着《朗讀者》跟熱,雞年以來,文化類節目製造了個小高潮。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消費主義當下,人們依然有着精神文化的需求。這也是人們公認的,這一熱點與當代國人強烈呼喚傳統文化迴歸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是國人文化自信的體現。看看這些年來的國學熱、藝術熱,會有更樂觀的判斷。

《朗讀者》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它起碼是個風向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人們永遠都有精神文化的需求,隨着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深入人心,這種精神文化需求還會有更強勁的表現。如果我們表現出高度的文化智慧,還會出現更多現象級文化節目,也必然能夠更好地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