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精選30篇)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精選3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影評了。那麼你會寫影評 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精選30篇)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1

我們在通識課上觀看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讓我感觸很深。因爲電影特性把故事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得不讚,所以我要以電影特性方面展開評論,其中包括電影結構、音樂效果、畫質、攝影技巧等方面的評論。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1949年法國“池塘之底”學校的一些往事,該影片演繹了音樂對人的美好心靈塑造,表明人道思想在教化過程中的作用。導演在影片中開出了一劑救贖心靈的藥方,這不是金錢,而是音樂藝術,呼籲音樂纔是拯救心靈,重塑心靈,引領我們回家的歸途。

描寫老師和孩子們關係的影片很多,感人的也不少,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裏,輔讀學校的孩子們被新來的學監兼音樂老師馬修先生吸引,愛上了音樂愛上了合唱。事後我發現,觀看這部電影的過程是一個純私人事件。

我瀏覽了一些影評,大多數都提到了該部影片在題材上並沒有什麼新意,基本上看到開頭就知道結局會怎樣了。但雖說如此,我個人認爲這部電影的拍攝技巧得到的效果是非常可觀的。

該片的敘述是用一種比較生活化的手法,未見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情節,整個故事似乎就如山澗的清泉一般,在那位慈祥音樂老師的指間緩緩流淌出來,不知不覺中,一種溫情的力量就默默地感染了你,雖然不會讓你大笑,也不會感動的讓你痛哭流涕,一切都是點到爲止。我總以爲,這樣的表現手法是比較有生命力的,可以讓人反覆地琢磨其滋味,而不至於在大悲或大笑之後卻對影片忘得一乾二淨。

影片的基本結構是從現實到回憶最後還是回到現實,開頭和結尾運用於相同的疊化技巧,開頭是從照片進去結尾部分從鐵門拉出,結構十分工整。同時,也巧妙地實現了視點的轉移。在影片的最後,撒落一地的寫滿歪斜字跡的紙飛機和窗口伸出的十幾雙快速揮動的小手,還有那首飽含深情的離別之曲則是對於像克萊蒙這樣的好老師的深深謝意。電影是浪漫的,是理想化的,但是卻是受歡迎的。

“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它直接針對着心情。” 值得欣賞的是在這部電影中音樂得到了最好的詮釋。在這部影片中,那個默默無聞的音樂老師用最優美的音樂打動了那些在別人的眼中看來是問題少年的一羣孩子,讓他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也同時感染了我們。當孩子們用他們那乾淨的嗓音唱出動聽的和聲時,你仔細注視他們的眼神,都是那麼清澈見底,都是那麼聖潔。 另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的音樂,聽起來很受用。

片中的音樂也是如此空靈。當男聲高音獨唱出來時,真覺的已經有一隻手軟軟地捏住了你的心扉,歌詞聽不懂,但眼角也不知怎麼的就溼潤了。

故事情節在發生着,而孩子們在音樂的薰陶下都證明了自我價值的存在,連頑固保守的校長也找到了兒童時的樂趣,最後,師生之情也在美妙的音樂中得到了昇華。該影片包含的童聲合唱清澈透明。片子的後半部,馬修和孩子之間所建立起來的互相信任和依賴,就隨着音樂慢慢鋪陳開來。所有的演員都是本色而單純的,正符合影片簡單幹淨的基調。

飛逝的歡笑和無法抑制的淚水都已成爲過去,卻永遠不能被忘懷。如果是一段音樂、一首歌或是一組合唱連接起來這遙遠的回聲,那麼它們打下的烙印就會更加深刻。可能是由於這個緣故,我對《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越來越欣賞。

既然是懷舊影片,畫面的設置上便呈現出古樸的氣息。畫質的好處反映在幾個比較顯著的特點。整部影片色調偏暗,從角色的服裝打扮到室內光線,再到房間物件的搭配,基本以簡陋和暗淡爲主。爲突出莊嚴樸素的學校,選用灰色佈景。這一方面與“池塘之底” 惡劣的環境有關,一方面則爲營造泛黃的童年回憶打了最好的底色。

畫質的細緻體現在物體質感的不同層次上,教室班駁的強面,木質的課桌椅,石塊的操場,雪白的紙飛機,每一樣都因各自質感的突出而襯托出影片的主題,遙遠的回憶就像那天倚靠的門框,或奔跑穿行而過的走廊,帶着過去年月的厚重和特有木質氣息捲上重來。

在本片中,物體質感發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從老式教室到服裝布料,全面求證往事的真實性,帶給觀衆絲絲入扣的感受。畫質的另一特點,是人物膚色表現——膚色效果的呈現,粉嫩細緻,增強了孩子們的天真摸樣。大人的膚色表現比較真實自然,不失細膩。

影片的製作還是精雕細琢的。畫面看起來很簡單樸素,但細節的處理會顯得很用心,讓人看來簡單而不寒酸,有種明朗清新的感覺。同樣是作爲一部大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就絲毫不見好萊塢大片中那種用金錢營造出來完全是爲了滿足感官刺激的大場面、大氣勢,它就像一盤精心炮製出來的春天裏綠油油的青菜一樣,和好萊塢那種奢華的山珍海味相比,是另一種風味。

電影是視覺的藝術,情節積累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種釋放、一個突破口,而這種“釋放”的編排呈現一方面就取決於視覺化程度的高低。本片選擇了“漫天紙飛機”這一視覺意象,既是情感的宣泄,又詩意盎然。

《放牛班的春天》給了觀衆一個全新的師生之間情感印象,電影裏面雖然包含了普遍的元素,但導演卻用了一種溫情的方式重新塑造了了這些人物和情節,讓這部電影的每個片段都充滿了簡單溫馨的愛,這種真正投入的感情恐怕纔是本片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影片本身沒什麼深刻的,也想不出更多的東西來寫,如果最後要概括一下這部片子,那我想可以用以下六個字“簡單、質樸、溫情”。

《放牛班的春天》的意義不在於創新,恰在於迴歸:迴歸傳統的敘事電影,追溯恆久不變的情感力量。在平易的敘事流程中、在真摯的情感積累中,盡顯法蘭西民族的風範和特有內涵。

我的成長路上沒有任何藝術的啓蒙教育,我出身於理工科家庭,母親是個從不看電影不讀書不聽音樂的工人,初中時代是鬼混的三年,高中時間花在準備高考上,大學在醫學院裏度過。我不是文學愛好者,按某朋友的推理,我缺乏人文教養。如果今天的我對生活甚至藝術還存在一點欣賞的熱情,那就是顧老師留下的禮物了。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改變了我的生活。音樂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即使是最簡單的音樂。它改變人的方式可以是驚人一致的,比如顧老師與馬修老師。

大學時候我去過一次母校,那天顧老師不在。寫這篇回憶時去google了一下,找不到他的任何記錄,這說明顧老師已經很老了,落後於這個時代了,也說明他日後沒有揚名立萬。我不知道我的大多數同學散落在哪裏,估計沒人成爲音樂家。

看完影片,我個人認爲:本影片的電影特性不是刻意地去詮釋故事的情感,而是故事裸露地擺在我們面前,顯得那麼真實,那麼親切。我起初被學校的教育方式所震驚,後來春風化雨式的教育方式的萌生又讓我看到了希望。可是,我們又能做什麼呢,現實的殘酷永遠不會徹底泯滅。那讓我們憑藉藝術的眼光,拿電影特性的角度去欣賞《放牛班的春天》,體會一下春風拂面的溫暖和煦,讓心靈跟着孩子純淨的天籟之音飛越於體制之上,暫時體會一下自由的感覺,同時期盼着將來的改變。

藉着期刊上有這麼一句話: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簡單的快樂,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的美麗:只要你心中有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2

又一次觀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又一次感到了心靈的震撼。這是一羣學生和一名代課教師的故事,沒有華麗的服飾,沒有恢宏的場景,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但每次觀看,卻都讓人感動,也許這就是電影的魅力,好的電影就讓人感動。

這部電影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一位孩子後來成了有名的指揮家,當他回老家參加母親的葬禮時,收到了好友交給他的馬修老師的一本日記。日記從馬修老師來到這所學校當代課老師開始,裏面有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老師,嚴厲的制度,但馬修老師卻用自己的愛心改變了這一切,他熱愛音樂,熱愛孩子,在他的精心與執着下,學校組成了合唱團,馬修老師爲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孩子們的心靈,最後孩子的心靈得到了淨化,孩子的一生被影響。

當馬修老師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孩子們的紙飛機,就是曾經最頑劣的學生也在飛機上寫滿了深深的思念與祝福,這一刻,馬修老師露出了笑臉,這一刻,觀看電影的人流下了感動的淚。這個情節、這個鏡頭在我的記憶中不可磨滅。

感動之餘,留給我們的是深思與感悟:

1、池塘底是一個怎樣的學校?這裏都是什麼樣的孩子?

馬修來到的這個學校被稱爲“池塘之底”,嚴格來說,這兒不是學校,而是一個教養院,這裏的孩子都有着種種問題,偷盜、說謊、惡作劇、髒話、抽菸等等隨處可見,這樣的一羣問題少年,再加上校長的殘暴與專制,制度的嚴厲與冷酷,讓這所學校的孩子心理嚴重扭曲,無論是心理還是行爲上,他們都不是正常的孩子,他們反抗的手段也很暴力,在馬修老師去的當天,善良的看門人就被孩子們傷害了,併爲此差一點喪命。

2、面對孩子們的傷害,馬修老師選擇了包容。

馬修老師上第一節課時,就同樣遭受到了孩子們的惡作劇,當校長來到教室時,馬修老師卻選擇了幫孩子們隱瞞,這也是讓孩子們第一次感覺到這位老師的不一樣。當馬修老師找出來那位傷害了善良看門人的孩子時,也沒有同其他老師那樣關孩子禁閉,而是人性化地處罰,讓這位孩子去充當看門人的護理,並表揚孩子是自願的,讓孩子心裏感受到了愛與溫暖。看門人病情惡化,肇事孩子真的被嚇壞了,馬修老師又抱緊孩子的頭安慰孩子,當孩子在宿舍裏唱歌侮辱他時,他也是用幽默的玩笑話一笑而過,馬修老師對孩子們的愛是發自真心的,只有真愛,纔會包容!

3、合唱團的意義在於它改變了孩子的心靈。

剛到學校的馬修老師用自己博大的胸懷包容所有的孩子,用自己真摯的熱愛來熔化孩子們的冷漠,但在校長冷酷的處罰方式下,他的種種嘗試都是不被允許的,當他無意中發現這羣孩子有唱歌的愛好後,就開始因勢利導,成立了合唱團,喚醒了孩子們內心深處對音樂的喜愛,他的成效是顯着的,當這樣一羣孩子被音樂所征服,從而聽從了馬修老師的指揮,大大減少了惡作劇,讓我們感慨音樂神奇力量的同時,也不能不想到,無論多麼叛逆、多麼任性、多麼無可救藥的孩子,其實都有一把可以找開他們心靈之門的鑰匙,關鍵是我們老師有沒有認真地尋找這把鑰匙。

4、改變孩子心靈的支點是合唱團的成立,但背後卻是馬修老師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教師是需要學術上的探索與創新,但同時也需要老師的愛心與耐心,馬修老師正是緣於對孩子們深深的熱愛才贏得了孩子的認可與尊重,正是他的愛心融化了孩子們內心冰雪般的冷漠,也正是緣於他的耐心,才讓他從種種變革與嘗試失敗後才找到了這把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

5、電影中有很多讓人感動的鏡頭與情節,看過後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比如說馬修老師對重創看門人的那個孩子的處罰,體現了老師的人性化;當孩子感到害怕時馬修老師緊緊抱住孩子並給他安慰,顯示了老師的愛心;馬修老師走到學生身邊,蹲在課上旁邊與孩子們講話,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尊重……特別是當馬修老師被迫離開時,孩子們從窗口扔下的紙飛機,說明孩子懂得了感恩,學會了尊重,也讓我們每位觀看者看到了馬修老師的堅持取得的效果。這是對馬修老師的認可,也是每一位教育者都願看到的最好結局。

看完影片,讓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每位學生身上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關鍵看老師如何去尋找與發現,這樣的一羣孩子都能被馬修老師慢慢地轉變,我們面對自己的學生時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3

今年寒假,我有幸觀看了這部聞名遐邇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它講述了一個讓人因爲喜悅而淚流滿面的故事。

一位名叫馬修的音樂教師來到一個寄宿學校。這裏的小孩大多是問題少兒,他們撒謊打架,抽菸偷竊,簡直無可救藥,校長只爲自己的晉升,眼裏只看到黑暗,體罰這些小孩。馬修來到後,便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循循善誘地把搗蛋鬼皮埃爾等人出衆的音樂天賦發揮出來,帶來了友情、音樂和愛……

問題學生可能隱藏在每一個學校,每一個班級裏面,我們每次提及他們總有種鄙視、厭惡的心情。我們班也有一個這樣的問題學生。記得這學期有一篇課文《特別的作業》,文中老師的一句話十分令我記憶猶新:“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許多閃光點,今後我們要使他們越來越亮!”問題學生也不例外呀,大家爲什麼要歧視他們呢?

通過這部影片我們應該看到想到:我們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發現,怎麼去挖掘。老師應該像馬修這個伯樂一樣用發現的眼睛,去尋覓同學們身上的閃光點,用心尋找我們的優點,或許老師每一次真誠的表揚,每一次的寬容,同學每一次真心的讚揚,每一次的玩耍,都會給這些問題學生一份自尊和自信,讓他們更加茁壯地成長,讓他們都感到自己的“春天”已然來到。這正是《放牛班的春天》帶給我的感動,爲現實中不易得到的而感動。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4

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腸——這就是老師對皮埃爾的評價。可是他靠驚人的歌喉唱出的歌確是天籟之音。

池塘畔底輔育院裏的學生大多是頑皮的,不受管教的,所以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裏司空見慣。他們那副玩世不恭的樣子使他們養成了愛說謊,愛偷竊,愛搞惡作劇的習慣。

因爲這樣,所以來了一位新的代課老師——馬修。

馬修——孩子們口中的光頭,卻是對孩子們最耐心的老師。他以寬容對待每個學生,第一節課他請孩子們在小紙片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年齡、理想的職業。這羣早已聽從野性的呼喚的孩子,他們從來沒有正視過自己的靈魂,沒有晤對過自己的心靈。現在,馬修要他們重新拾起早時的夢想,重新撿回屬於自我的人格尊嚴,不知是晴天霹靂,還是久旱逢霖?大家都寫得出乎意料認真(除了佩皮諾),學生的答案真實生動而又可笑滑稽:消防員、牛仔、馴虎員、亡命徒、間諜、將軍、熱氣球駕駛員、戰士…… 可沒有人想當代課老師。儘管這些孩子行爲乖戾,語言粗俗,但是內心深處其實更加脆弱柔軟。於是馬修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成立了合唱團,久而久之,連校長也如他們一般改變了態度。偶然間,他發現孩子們雖然不是很會唱,但他們都很愛唱。於是諄諄善誘的馬修把大家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對於皮埃爾,馬修也曾在日記中所述:“他自己感覺不到,可我卻確信無疑,他的嗓子是個奇蹟,預示着一種異乎尋常的音色。”皮埃爾異乎尋常的音樂天分,在馬修的精心保護和培育下,常常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將美夢化爲奇蹟。同時他與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微妙的感情,但這只是他自己的一廂情願。最終他是因爲失火事件惹怒了校長而離開了學院並帶走了佩皮諾。

令我印象較深的應該算是佩皮諾總說的一句話——我在等星期六,等我爸爸來接我。他對親情始終有一種嚮往與不捨,但是最後他跟馬修先生走了,也就說明他已經把馬修當成了他的爸爸。其實一個老師,用盡自己的心血去教授孩子,就足以融化任何一個孩子冷漠的心。

這部電影看了兩遍,每一次都會帶來心底的觸動與震撼,一切都在跳躍,在奔騰,在開放,在變化。生命是個偶然,我們常常在無意的邂逅中,擺渡了生命的無常,獲得永恆的迴歸。

一位評論家爲該片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爲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成爲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

這是一個愛與音樂交織的故事,一把找回遺忘記憶的鑰匙,一個勇敢追求夢想的翅膀!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5

緊閉的大門,嚴密的高牆,古板狠心的校長,冷酷的教學制度,一羣問題孩子,這裏就一所被稱爲“池塘之底”的法國寄宿學校。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一位名叫馬修的新學監慈祥善良、充滿愛心。他摒棄了學校長期以來的教學方式——體罰、禁閉,用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原諒和寬恕每個犯錯的孩子,用愛和音樂感化並拯救了一羣稱爲無可救藥的學生。

在馬修老師的關懷下,性格孤僻、敏感叛逆的皮埃爾逐漸走上音樂之路,常用惡作劇整蠱老師的勒菜克主動去照顧受傷的老師;幼小柔弱的佩皮諾不再受他們的欺侮……尤其令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撒謊成性、無惡不作的蒙丹,他在原來的學校用刀捅傷舊學監,馬修老師找他談話時,他往馬修老師臉上噴嘴裏的煙。可當警察帶走他時,馬修老師沮喪地說:“等等,我失去了唯一的男中音。”此情此景,我不覺淚水盈眶,這麼一個壞孩子,馬修老師卻也不肯放棄,一心還想挽救他、改變他。我深深的感到,馬修老師對待每一名學生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無私無窮的愛,他的胸懷是那麼的寬廣博大啊!

前段時間,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一位後媽媽把孩子打得遍體鱗傷,僅僅是因爲他沒完成媽媽給他佈置的課外作業而已。當警察來抓媽媽時,孩子卻像馬修一樣,選擇了原諒和寬容。希望這個孩子的善良能喚醒媽媽良知,能融化媽媽內那顆冰冷的心。孩子犯了錯,寬容和愛心就像春天的一抹陽光,給人以溫暖,這比一味地指責和毒打更有效。

讓所有的家長和老師,人人捧起愛心和寬容,給孩子一片春天吧!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6

如果不是《放牛班的春天》這個影片,也許不會有人知道,在法國的某個郊外,一條幽靜的梧桐樹包圍成的小道,坐落着一座恐怖的,充滿暴力的少年管制所。這個院子裏的孩子,大都是蠻橫無理,不學無術的孩子。

其實,這些孩子本性並不壞,他們都有自己的夢想,苛刻的校長用暴力來“教育”孩子們。一個個老師束手無策而被調職。有一天,一個叫做馬修的音樂老師來到了這裏。馬修老師用音樂打開了孩子們的心扉,和孩子們一起在悠揚的歌聲中歡笑。

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學生們在卡片上寫滿了的祝福,那一雙雙揮舞着的手訴說着留戀與不捨,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馬修的努力不是白費的,他譜寫的音樂將伴隨着孩子們一生,讓他們開心,快樂。

看完這部影片後,我的心情無比糾結,我爲校長的追求名利而憤恨;爲孩子們受到的打罵而難過;爲馬修老師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爲皮埃爾的改邪歸正而釋懷。

最令我心情大好的是孩子們從樓上丟下的紙飛機,那一張張寫滿了祝福的紙飛機!看着看着,心情彷彿是一個萬花筒,變得複雜無比。

但願普天下所有的老師都能用自己的愛心感化學生,得到學生的認可,收到孩子們寫給老師的紙飛機,那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我又看到在歌聲中,紙飛機慢慢飛舞,在那碧藍色的天空之下!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7

正所謂宰相肚裏能撐船。寬容是一種優良美德,而前幾天我看了一部《放牛班的春天》的電影,我被馬修老師的寬容、愛心、耐心、真誠感動了。

一個平平常常的教師來到池塘之底-問題少年寄居所當學監,可當他來到這兒,內心就充滿了悔與恨。這跟他想象的校園完全不同,沒有一盤好吃的飯菜,沒有一張柔軟舒適的牀,甚至沒有足夠大的空間,而他所要承受的壓力更重,因爲那些問題少年是令家長都無法管教的孩子,當馬修來到教室,看見滿地扭打的孩子時,更是一陣心痛,他選擇了寬容,不再增恨抱怨孩子們。

就在他對自己未來一籌莫展時,一個偶然的發現讓他興奮不已-這裏的孩子都熱愛音樂,而自己正是一位音樂老師,於是馬修就組織了一個合唱團,讓那些孩子們真正愛上了唱歌,儘管合唱團沒有辦成功,但是那些孩子不再令人討厭了,反而和馬修交上了朋友,馬修成功的用他的音樂馴服了六十個桀驁不馴的孩子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溫暖、春的氣息就在師徒友好相處之餘,學校來了個叫蒙東的孩子,有生理缺陷和暴力傾向,多次罵馬修,但馬修從來不生氣,仍然在開導他,如果被別人聽到前來重懲蒙東時,還爲他護短,維護孩子的尊嚴,終於有一次,蒙東偷了十萬法郎,校長把他趕出了學校。後來蒙東還是又回來了。

一天校長去城裏開會,吩咐馬修管好孩子們,馬修就帶他們去森林玩,蒙東就乘沒人的時候放了大火,把學校燒燬了,校長一氣之下,把馬修辭退回家,當他走出學校的時候,學生們從窗戶上遞卡片,揮手告別,馬修欣慰的笑了。馬修老師用寬容、仁慈和愛創造了教育的奇蹟。

此時我也想起了一件悔事:那是一個下課,老師把一摞作業捧給我們組長,讓他發給同學們,就在組長一步一晃的走過我的課桌時,組長的衣服把我的文具盒勾下來掉在地上,我看到之後又生氣又傷心,因爲這筆盒裏有媽媽送我的鋼筆,平時我都捨不得用,現在倒好被摔壞了,我讓他賠他也不理睬,我就把他的鉛筆盒從桌上掃了下去,導致他的筆也摔壞了,這時他哭着叫道:我不是故意的,你是故意的!說完以後就再也不理我了,我跟他道歉他也不接受。這時如果我們兩個人都寬容一點,問題和矛盾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如今我們的社會上這樣的事情也很多,爲了一點小事就出言不遜大打出手,甚至爲了一點瑣事就殺人放火,被憤怒仇恨的情緒所支配失去了正常人應有的理智,走上了違法犯罪這條不歸路,害人害已。退一步海闊天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別人以寬容,對別人多付出一點愛,我們將活的更自由舒適。

我讀過這樣幾句話:寬容像一朵鮮花,散發着清香,即使有人踩一腳,也依然能把香味留在那人腳底;寬容如一場小雨,給人以清爽,煥發激情,即使大地污穢,也依然會撒滿它的周身;寬容似一把花傘,給人以舒適,傾盆大雨將至,即使自己淋雨,也會永遠當人頭頂的天空。讓我們學會寬容吧,多一分寬容就少一分怨恨;多一份寬容就多一份快樂,少一份煩惱;寬容是對別人的尊重,同時也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寬容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高尚、大度、和諧、理智、團結友愛的真實體現。如果我們都能以博大的胸懷去寬容別人,我們的社會就會變的更加和諧美好。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8

國慶節期間,我和爸爸一起看了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講述了一名叫馬修的音樂家,他才華橫溢,但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揮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當了一所學校的代課老師。這所學校的名字叫做“池塘之底“,之所叫這個名字,是因爲這裏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十分頑皮的兒童。校長以殘暴的手段管制這些孩子,經常體罰他們。馬修老師爲了拯救這些孩子,嘗試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改變他們。在瞭解孩子們後,他組建了一支合唱隊,決定用音樂來打開孩子們封閉的心靈。“人之初,性本善”,最終馬修老師成功了,孩子們善良、天真的`本性被激發出來,同時音樂方面的天賦也得到了挖掘,其中有一位同學後來還成爲了著名的音樂家呢!

影片中,馬修老師在面對孩子們的頑皮、無理取鬧以及校長的種種刁難時,善良的他不曾有過怨言,始終都是用尊重和忍耐來包容他們。馬修老師的所作所爲讓我明白了:忍耐能改變世界。因爲他的忍耐,孩子們找回了原有的善良本性;因爲他的忍耐,嚴厲的校長也變得不再那麼可怕,周圍的人都在因爲他的忍耐而慢慢改變。想想自己平時在學校碰到調皮搗蛋的同學,我就回去向爸爸媽媽發牢騷;在學習上遇到一點難題我就想放棄,真是太不應該了。馬修老師這種隱忍的精神更讓我明白了:面對困難,一定要多多忍耐,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忍耐,並不意味着懦弱和膽怯,胸有成竹的忍是一種自信,是一種博大的涵養,是一種廣闊的胸懷。我們成長的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也許有很多困難在等着我們去克服。只有忍耐、忍耐,再忍耐,纔會讓我們越來越強大。因爲只有歷經風雨,才能見到彩虹!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9

今天我又觀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是我第二次觀看。第一次是音樂老師給我們看的,第二次是我們自己觀看的。第二次觀看後讓我有了很多的感受。

這部電影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精彩的故事:馬修來到了一個名叫“池塘之底”的學校當教學老師。但是,他並不知道這所學校裏個個都是“壞”孩子。學校裏最讓孩子們害怕的人就是校長,只要校長說一聲安靜,所有人都不敢說話。儘管如此,馬修還是以他特殊的教學方法去教學生們東西。後來,馬修發現了那些“壞”孩子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都喜歡唱歌,不管他們唱的好不好聽,他們都喜歡唱。發現他們喜歡唱歌后,馬修就像讓他們成爲“合唱團”。從此,學校裏多了許多美妙的歌聲。但一次意外事故,馬修被解僱了。

馬修是一位非常非常陽光的老師,他教會孩子們許多東西。古話說得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馬修雖然被解僱了,但在他臨走時,孩子們把祝福寫在紙上,折成飛機扔向馬修,最終得到了善報。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放牛班的春天”是什麼意思了。“放牛班”指的是孩子們,“春天”指的是成功,而“馬修”就是領路人。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10

趁着下雨的體育課,和學生一起看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看完影片之後,才知道這個“放牛班”與真正的“放牛”一點關係也沒有,所謂“放牛班”指的是一幫問題少年,他們的性格,脾氣和他們短短的卻複雜萬分的人生歷程,而春天,是一種希望,是一種“重新”之意,一種冬天過後又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象徵。

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有着這樣一個充滿嚴格制度的少年學校。而這個學校裏的學生,並沒有因爲這樣的嚴厲管制而變得乖巧,反而成爲了一羣沒有教養,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然而誰也不會知道,在這樣似乎無可救藥的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一個個美妙的夢想正在悄然昇華。懷着這樣天真爛漫的夢,他們遇見了一個可以說足以改變他們命運的人——他就是馬修。

電影中的院長,對孩子不僅沒有耐心,而且往往對犯了過錯的孩子,處以嚴酷的體罰,例如: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馬修老師則完全不同,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對犯錯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給予他們改過的機會,在他的循循善誘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們的自信,找到了屬於自已的春天

在學習的路途上,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力,可見一斑,一位壞的老師,可以毀掉一個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老師,往往一句溫柔的鼓勵,一個肯定的眼神,就可以讓他人眼中,毫無希望的壞學生,重新找到他們自己人生的方向。

當一位好老師如此重要,卻非常困難,因爲面對一羣不同個性,不同資質的學生,如何因材施教,實在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在我看來,“「耐心」是一位好的老師,最須要擁有的,對學生不要時常大吼大叫,甚至拳腳相向,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只要用愛心與信心,總有一天,學生們會蛻變成美麗的蝴蝶。

馬修,他是一個善良的牧人。他用愛找回了一羣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爲他們指引方向。我想說:這不是奇蹟,而是愛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學生時,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啓發孩子的潛能,讓野男孩個個成爲發光的小天使,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句對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

最後,這個班級的一切都改變了。一幅幅美麗的春天景象在每個孩子腦海中浮現。他們從馬修的身上感受到的不再是每天的提心吊膽,生怕犯錯的恐懼,而漸漸轉變成爲了慈父般的愛。

電影往往是虛構的,也許在真實生活中它不曾發生。但是它卻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放牛班的春天》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和深厚的愛。在簡單質樸的語言中,我豁然開朗:其實,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這樣一個美麗的花園,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隨時隨地都因爲周圍發生的一切而改變。春天定然是最美的季節,一陣陣柔和的春風拂過面頰,綠草破土而出,泉水叮叮咚咚地詮釋着春天的絢麗多彩。然而只要有愛的包圍,即使是放牛班的那些孩子,依然可以擁有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

當寫滿了愛的紙飛機飛滿了整個校園,馬修的爲師之道獲得了肯定,同時音樂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覽無遺的肯定。這也讓我想到另一個於這部電影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的,大家都很熟悉的電影《音樂之聲》,瑪麗亞也同樣在用愛和音樂來教育孩子。

不可否認,溫情是個好東西。沒有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沒有特別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種從頭至尾都可以讓人保持微笑。尤其是看着那些頑童們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煥發出的某種“本真”的天性。我們需要的就是這麼一鍋濃濃的,溫暖的心靈雞湯。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11

音樂的力量,無人知曉,但總是可以感化人,改變人。在人生中,存在着無數個開始,無數個起點。音樂老師馬修在一個“池塘底小學”開始了人生中最不平常的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大音樂家特地來到了“池塘底小學”。原先這些孩子在校長嚴厲教育下漸漸地扭曲了自已的那些善良、天真、無邪的心靈,變得有些叛逆,有些痛苦。在馬修老師的眼中,孩子們一個個都是含苞欲放的花朵。孩子們對剛剛上任的老師滿懷不滿,常常玩弄和捉弄他,但馬修老師卻毫不氣餒,努力地去融入班級這個集體,漸漸的,同學們感受到了馬修老師對他們用心良苦的愛,無微不至的愛。同學們也變得愛老師,課堂在馬修老師的帶領下又漸漸地走回了正軌,課堂上又漸漸變得和諧了起來。瞧——愛又是如此神奇,可以讓大家接受一個從未接觸過的陌生人,並與之同歡樂。

在諸多的主人公中,馬修老師是我喜歡也是最想評論的一個人了。

他也曾是一位異常成功的老音樂家,卻專程到這所小學上課,這是爲什麼和圖什麼,不就是爲了讓孩子上他的音樂課感到開心和快樂嗎?不就是想與孩子們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共同進步嗎?不就是想把孩子們培孕成音樂天才嗎?這麼一位用心良苦的老師用着自已的音樂——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們走上春暖花開的大路上去。這是多麼地盡職盡責呀,又是多麼讓人敬佩這位默默奉獻的老師。

在我短暫的小學求學生涯中,也存在着這樣一位可親可敬的好老師,那就是我們班的數學老師——範老師。他是我遇到的最好一位老師。

他十分和藹,臉上雖然有條條皺紋訴說着教我們的艱辛。但他從不說我們煩,說我們差。他總是以一種鼓勵的目光看着我們,當我與範老師眼神相對時,那暖暖的目光總能讓當初一蹶不振的我又重新拾回自已那耐磨的信心,再次擡起頭面對自已的生活,每當我取得一些成績,感到可喜可賀,有些自高自大的時候,他也總是用他那獨特的眼神來警示我。

我詢問過班裏的許多同學,他們唯一在範老師調離本班後永遠忘不了的就是他那眼神,那神奇的眼神。

沒料到音樂競有如此強大的力量。我苦心尋找那些能形容馬修老師的最適宜的詞;友情、體貼、感動——最後定格在心頭的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愛!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12

摒棄名利,金錢,權利等身外之物,這些世俗的符號會變成我們享受生活的桎梏。我們需要一種豁然的心態來看清未來與真諦。

片中憨厚善良的音樂老師克萊門特固然拮据,然而他卻收穫了人性的褒獎——孩子們的尊敬與愛戴。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法國的1949,他無奈因命運退避到一間男子寄宿學校,成爲一名助理教師。生活像是乾枯的木葉,毫無生機。我不得不承認,克萊門特的出現是一束暖黃的光,投射在人們所謂的“水池底部”——一所充滿問題少年的學校。我們的馬修老師沒有放任孩子,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捧給這裏的少年一份光明。不同於校長的殘暴高壓,他試圖用音樂感化孩子,耐心將他們分成不同聲部,教他們音調,歌唱,驅趕走所有人內心的灰暗,他洞開了自己的心靈之門,他指給孩子們看,其實世界真的很美好。

劇照上的放牛班儼然是其樂融融的一大家子。照片上每一個人的臉孔都笑容甜美,馬修老師是矮小的法國男人,微微謝頂,他站在孩子們旁邊,微微勾起嘴角。我突然有種想哭的衝動,我驚異於人性的美好,一個人的拯救顯得如此重要。我們得以聽見放牛班仿若天籟的童聲,是因爲馬修所綻放的光芒,黑暗之光,毫不吝嗇自己的熱度與光亮。

影片中的標誌性聲音是童聲合唱,有着聖歌般細膩與洗禮過後的光華,愛音樂的話,相信你不會錯過這童聲。

放牛班的春天在片子結尾姍姍來遲,但我們在影片中途就已經呼吸到了暖意,頑劣的學生開始唱歌,古板校長不再可怕,童心開始綻放光芒,少年開始直視這個世界。生活將會很美好,孩子們將來會變成工程師,音樂家,老師。他們將會散佈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活得精彩。生活將是一盒甜美的巧克力豆。我們也已感受到了,永遠不要輕易放棄希望,因爲,一個生命的存在便是最大的希望。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13

最近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放牛班的春天》,看完後令我深有感悟,印象十分深刻。

首先,這個題目令我非常感興趣,放牛,我覺得跟放羊意思差不多,中國放羊指不加區分,放任自流的學生,而春天,是美好的,美妙的,電影大概內容就出來了。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覺得主要講了:馬修來到池塘之底擔任學監,這個學校有着一個十分殘忍的校長,還有一羣調皮的學生。而馬修是個善良的人,對學校控制孩子的自由感到悲憤,他在樂譜上寫下了自已創作的歌,用音樂淨化了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之後的人生道路上有了很大的改變。

看完之後,我發現了這個校長對孩子的教育沒有耐心,對有過錯的孩子給予殘酷的懲罰,將小孩關在禁閉室,拳腳相加毫不手軟,而學生毫無改變,但是馬修對學生充滿了愛心,對犯錯的孩子給予改錯的機會,在馬修的指導下,他們都重拾了自我。

由此可見,一個好老師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像我們身邊,就有着許許多多的好老師,令我倍感高興。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學生他不肯練字在紙上瞎畫,家長無奈,找來老師問辦法,老師讓學生到他那兒買紙,價格十分貴,學生便開始用功起來,因此學生長大以後十分有出息。

再換個角度想想,從學生來說,是馬修的愛,像春天般地溫暖,使孩子們重回純真,使他們不在頑皮,明辨是非,讓他們茁壯成長,而校長那粗暴的教育,只能適得其反,從而,細心體貼的教育也很重要,能淨化孩子們的心靈,比如說餐館,像很多老闆,非常注重服務生,服務生以熱情回報,因爲只有好的服務,才能吸引顧客,讓來這裏的顧客來的開心,走的也開心。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令我思緒萬千,做個好老師可真不容易啊!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14

“啊,黑夜,如此的溫柔……”這優美的天籟之音縈繞在我的耳畔揮之不去,那一雙雙真誠熾烈的眼睛彷彿就在眼前……

馬修,到一個寄宿學校報到上崗,成爲一名地位平凡的學監,這的校長勢力、虛僞,特別是這裏的學生,頑劣、叛逆。但馬修,他是可愛的,他用智慧與胸懷“破解”了學生們一次次的嘲弄。以此換來了學生們的刮目相看。他更是偉大的,在他眼裏,學生們的劣根性只是表面,他們骨子裏都是純真的天使。他處處爲學生着想,並傾心愛護他們、教導他們。

在教育一個故意傷人的學生時,沒有粗暴的採取“行動反應”,而是用語言用道理真正疏導了學生,使其真正懂得了責任與愛。“天使眼睛”是一個外表冷漠叛逆的孩子,馬修真誠地與他溝通,卻屢遭釘子,但決不放棄,並在合唱中是男孩兒找到了人性的美麗與人生的價值。更是在犯罪少年身上,馬修仍然採取了他一貫的原則,用愛給予引導。當少年被誤判再次入獄後,他與校長開展了脣槍舌戰,爲此,他也失去了工作,但他,是毫不反悔的。

人常說“將心比心”,但馬修用他的善良及真誠與學生的敵視冷漠作交換,最終換來了漫天飛舞的紙飛機。他成功了,無愧於偉大這個詞。他是我們的榜樣,爲人師表,就應本着不離不棄的原則,用愛心與真誠引導學生認真譜寫他們人生的旋律,這纔是老師的首要職責。

電影中還有一個畫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馬修在孩子們睡下後,獨自一人在微弱的燈光下寫日記,那黑夜,是如此的溫柔……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15

不論你是什麼人,總能散發出光彩。近日,我看了一部催人淚下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的主角是一個落寞過氣的音樂老師克萊蒙馬修和一所名爲“池塘之底”的輔育院裏的一個班。克萊蒙馬修來到這個輔育院,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片中一位名爲莫翰奇的學生有着“天使 ” 般的面孔及嗓音,卻有“惡魔”般的心腸。這是一所品行極差的輔育院。最終,馬修通過自己的行爲,用心感化了學生,合唱團也能唱出天籟之音,可後來馬修被辭去了。帶走了一個學生貝比諾。

“池塘之底”,極其形象地形容了那些品行惡劣的孩子。在我們身邊,也有許多這樣的人。難道說,這些品行差的人就不會改了嗎?任何人本性都是善良的, 只是因爲一些原由而變壞。又不是一個從小就壞的人長大後依然十惡不赦。像莫翰奇,他本來是極排斥馬修老師的,可被馬修發現天賦後,不也去了頗負盛名的里昂音樂學院了?不也改變了?醜陋的毛蟲蛻變成美麗的蝴蝶。一個本身較差的人,就不能成爲社會棟樑了嗎?

那馬雲呢?他創建了“阿里旺旺”,經常巡迴演講。他初中時,成績不好,也愛打架,整一個小混混。 可他不是也成功了嗎?徘徊在社會底層的人,就沒有出息,不能成功了嗎?

又比如我一個幼兒園同學,經常犯下當時被我們認爲“不可饒恕”的“罪過”。可到了小學,他脫胎換骨,成爲了班長。這一個個事實向我們證明,並不是一個人犯了錯誤就永遠也不改,不是一個人品行差就不會成爲成功人士。“池塘之底”,是片中輔育院的名字,但卻把這個世界的底層人士的生活形象地描述出來。“池塘之底”,也許是一些過氣,品行惡劣的人的居所,亦或者是培養人才的地方。並不是池塘之底的花就只能生活在黑暗、腐敗的地方,並不是池塘之底的花就不能沐浴美好的陽光,觀賞美麗的世界,就不能燦爛地開放。

其實,池塘之底的花也能燦爛的開放!池塘之底的花也能擁有絢麗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16

坦白,這部劇第一眼吸引到我的是劇照,上面的放牛班呈現出其樂融融的樣子,每一個人都嘴角漾着笑,很溫馨很溫馨。沒看劇之前我認爲馬修老師是個高大威嚴的男人,然而馬修老師卻是矮小的法國男人,從劇照上看馬修老師還有點禿頂,他站在孩子旁邊,嘴角勾起,一副慈愛的樣子。這部劇總讓我有種想哭的衝動,《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純淨的電影,沒有絢麗奪目的容顏和特效,只有樸素流暢的故事讓人感動。

馬修老師是一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但是馬修老師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後來馬修到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那裏孩子們的生活像是乾旱的荒漠,毫無生機,除了循環的打鬧懲罰,簡直沒有一絲一毫的趣味。而馬修老師的出現,則是一束暖暖的光,投射在“池塘之底”,這所充滿難纏的問題少年的學校。當孩子們故意惡作劇,馬修老師沒有放任孩子們胡作非爲,也沒有采用校長的方式,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讓孩子們聽話,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帶給這裏的少年一份光,指引他們離開黑暗的角落,走向光明的世界。馬修老師試圖用音樂來喚醒孩子們,將他們分成不同聲部,教他們歌唱,讓孩子們的天籟之音趕走所有人心中的黑暗,馬修老師讓孩子們看到了,其實世界真的很美好。

到了《放牛班的春天》的將近結尾之處,調皮頑劣的孩子們開始唱歌,孩子們的童心開始跳動,這裏的少年開始生活,他們的未來將會很美好,也許孩子們將來會變成音樂老師,歌唱家,工程師,我相信,他們將會生活到各個地方,並活得熱烈而精彩。

最後,因爲蒙丹縱火燒了學校,而慶幸的是馬修老師這天剛好領着孩子們離開了學校,當校長知道後,便怪罪馬修看管不周,讓馬修老師辭職。馬修老師不得不收拾行李離開,當馬修老師離開之時,寫滿了對馬修老師愛的紙飛機飛滿了整個校園,紙飛機上歪歪扭扭的字跡充斥着孩子們對馬修的不捨與愛,在窗前飛舞着的小手向馬修告別,馬修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真的拯救了這羣少年們,馬修老師帶着笑離開了這裏。

這部劇帶給了我很多感動,就像看到了石縫中的向日葵所帶來的拼搏所感動,大合唱的部分看了又看,他們眼睛中閃動着春天。感謝有馬修老師這樣懂得發現時光之美的人,讓孩子們漂泊的心能在勞累的時候得到溫暖和陽光。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17

放牛班的春天是我接觸的第一部法國電影,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華麗的服飾和背景,沒有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沒有和愛情公寓一樣的爆笑鏡頭,也沒有特別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卻讓人看了之後深受感動。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孩子是一羣不把老師放在眼裏、調皮搗蛋的學生,學校的老師對這些孩子採取體罰、禁閉等處罰方式。而一名叫馬修的音樂老師,用愛心關懷他們。在偶然的機會中,他發現這些孩子喜愛音樂,於是他費盡心思組建了一個合唱團,孩子們在音樂中找到了自我的價值,學會了欣賞美好的事物,懂得了相互尊重,信任和友愛,激起了幼小心靈中對於美好未來的嚮往,最終給孩子們帶來了春天。

我覺得馬修是一位落魄、懷才不遇的音樂家,作爲一位老師,他是傑出的、成功的,因爲他有一顆博愛的心,懂得平等地愛學生,知曉如何“教化”學生N堂上他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的鏡頭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一小小的舉動包涵着對學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師生關係,而現實中又有多少人能這樣。

但願普天下所有的老師都能用尊重、用溫和、用愛心、用情感去感動學生,都能得到學生的認可,都能收到孩子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在三尺講臺前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18

於我來說,《放牛班的春天》意義深刻,這是第一部令我淚流滿面的電影。世界上最能淨化心靈的是什麼?如果要我回答,我想是音樂了,天使一般純淨的童聲,亦或是嘹亮的高音,氣勢磅礴的進行曲,種種節奏不一,曲調不同的音樂,都給人以美的享受。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圍繞音樂展開的電影,劇中頑劣的少年們,似乎已被世界拋棄,因爲一個老師、幾個音符播下了愛的種子,從此改變了人生的軌跡。當大家深深愛上音樂的時候,馬修老師離開了。

影片最後,馬修老師被迫離開學校,被禁止走出教室的孩子們折了飛機,寫上告別的話語,從樓上的小窗口拋向老師,飛機上承載的不僅是對老師的不捨,還有對老師之愛的讚美,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我想,這部電影的音樂固然經典,純淨如天籟的歌聲,久久縈繞在耳畔,但它講的不只是音樂,在這裏,音樂只是一個載體,電影想要表達的,是藉助音樂的多種形式和不同節奏表達音樂的影響力,同時反映出社會的黑暗現狀。片中的池塘畔底輔育院更像一個縮微的社會,有天真的貝比諾、音樂天才少年莫罕奇、被誤解的孟丹、嚴酷自私的校長、寬容的麥神父。可敬的馬修老師用音樂改變了老師們和孩子們生活和認知,卻無法改變社會的黑暗,的確,世界太大,我們個人的力量是極爲有限的,但馬修老師讓我們看到了正義,光明,和天使一般的師之愛。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19

於我來說,《放牛班的春天》意義深刻,這是第一部令我淚流滿面的電影。世界上最能淨化心靈的是什麼?如果要我回答,我想是音樂了,天使一般純淨的童聲,亦或是嘹亮的高音,氣勢磅礴的進行曲,種種節奏不一,曲調不同的音樂,都給人以美的享受。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圍繞音樂展開的電影,劇中頑劣的少年們,似乎已被世界拋棄,因爲一個老師、幾個音符播下了愛的種子,從此改變了人生的軌跡。當大家深深愛上音樂的時候,馬修老師離開了。

影片最後,馬修老師被迫離開學校,被禁止走出教室的孩子們折了飛機,寫上告別的話語,從樓上的小窗口拋向老師,飛機上承載的不僅是對老師的不捨,還有對老師之愛的讚美,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我想,這部電影的音樂固然經典,純淨如天籟的歌聲,久久縈繞在耳畔,但它講的不只是音樂,在這裏,音樂只是一個載體,電影想要表達的,是藉助音樂的多種形式和不同節奏表達音樂的影響力,同時反映出社會的黑暗現狀。片中的池塘畔底輔育院更像一個縮微的社會,有天真的貝比諾、音樂天才少年莫罕奇、被誤解的孟丹、嚴酷自私的校長、寬容的麥神父。可敬的馬修老師用音樂改變了老師們和孩子們生活和認知,卻無法改變社會的黑暗,的確,世界太大,我們個人的力量是極爲有限的,但馬修老師讓我們看到了正義,光明,和天使一般的師之愛。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20

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雖然沒有華麗的服飾和背景,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卻有簡單、乾淨的音樂貫穿着整部影片,使我在天籟般的童聲中欣賞電影,感悟一份“尊重和愛”!

記得這部電影的主人公馬修說過:“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聽完這句話,我的思緒開始飄飛,那就隨着自己的記憶,敘寫《放牛班的春天》。

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電影主人公馬修懷才不遇,來到了一所名爲“池塘之底”的教養院,成爲了一名學監,面臨了一羣桀驁不馴的“問題少年”。但當馬修見到校長只用體罰來管束學生,他極力反對這一做法,於是本着一顆熱愛音樂的心靈和一股盡己力幫助孩子“改邪歸正”的信念,馬修便用音樂來教化這羣少年。

藝術的確有其自身的魅力,但最終讓這羣孩子感受愛的,還有來自馬修的尊重!

記得影片中一個小小的鏡頭—馬修蹲在課桌旁,小聲詢問那個孩子爲什麼不寫?在聽到孩子的回答後,他又輕輕拍了拍孩子的背,以示安慰。從這個舉動我看出了一個尊重學生,真正做到師生平等的馬修老師;面對調皮學生弄傷馬桑大叔,馬修並沒有把他關禁閉或交給校長責罰,而是選擇讓他照顧馬桑大叔,爲自己的行爲付出代價。馬修如此理解、尊重學生,也讓那個孩子最終懺悔自己的行爲;在整部電影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合唱團表演那一刻,那個最具有音樂天賦的皮埃爾,因爲錯誤被晾在一邊,心情沮喪,神態落寞,而當第一節音樂結束時,馬修突然示意他演唱,最後皮埃爾又驚喜又幸福地完成了他的演唱!

《放牛班的春天》中許多鏡頭,都體現了一個老師尊重學生,從而讓這羣“問題學生”孤僻的心靈充盈着愛的泡泡。通過一首首合唱,孩子們找回了純真的心靈,學會了感恩,更體會到了人世間的陽光與愛!

看完影片,我不禁聯想到了魯迅,他認爲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曾經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兒子海嬰同席。在吃魚圓時,客人均說新鮮可口,唯海嬰說魚圓是酸的。對於孩子的質疑,媽媽以爲他胡鬧,但魯迅卻把海嬰咬過的那隻魚圓嚐了嚐,果然不怎麼新鮮,便頗有感慨地說:“孩子說不新鮮,我們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看來我們也要尊重孩子啊!”

好的電影總會給人帶來非同一般的震撼,給人非同一般的啓發,《放牛班的春天》雖然在林蔭路中結束,但它告訴我:以尊重贏得尊重,我們要尊重每一個人,不論他是何等的卑微與可笑!這是助人的藝術,也是仁愛的情操!讓我們用一顆尊重之心,去讓人們感受到世間美好的溫暖與愛吧!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21

又一個新學年即將到來,又有一批老師要半路接班,接班老師最大的願望,恐怕是希望接一個好班,而所謂的好班,一是學生成績好,二是班級紀律好,班裏少幾個刺頭,那就是燒高香了。可我們所謂的刺頭,無非是比較自由散漫,不太聽話而已。跟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裏的學生相比,他們要算是優秀學生了吧。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早有耳聞,上個月在教師成長學院學習時,導師播放了馬修剛來到池塘畔底輔育院的一個片段。原任老師只因沒收了一名學生的香菸,便被該學生用剪刀刺傷胳膊,縫了十針。麥神父只因罰一名學生打破壁磚,這名學生就故意設計,扎傷了麥神父的眼睛,並且差點要了他的性命。這裏會是一羣怎樣的問題學生等着馬修去面對?不禁讓人憂心忡忡。馬修第一次去教室上課,很遠就聽到的是教室裏震天動地的吵鬧聲;隔着教室門上的玻璃,看到的是學生站在桌子上瘋鬧的場景;進到教室,教具人體骨架的嘴裏叼着香菸;馬修不熟悉教室地面環境,走上講臺時被絆了一跤,手裏的包摔了出去,所有的學生不懷好意地鬨堂大笑,然後把馬修的包當玩具爭搶投擲。這樣的吵鬧把校長引來了,面對校長要對學生的懲罰,馬修卻說“沒什麼”,自己正要讓帶頭扔自己包的葛賀克去黑板上做題,而他自己正在維持紀律。這得需要多高的修養呀!

放牛班的春天,到底是什麼意思?馬修將怎樣與這樣一羣孩子相處?一直縈繞在心頭。今天下午終於有時間坐下來,靜靜地欣賞這部影片了。

這是一所監獄一般的學校,冷酷、殘暴的院長,面對學生的大小錯誤一律採用關禁閉、15天勞動處罰,在這裏“犯錯——處罰——關禁閉”已經形成一條惡性循環鏈。在這條鏈上的學生,無可避免地成了一羣不學無術、野蠻、冷漠的孩子,面對這羣孩子,學院裏所有人看到他們的都是“邪惡”。而此時,一個鏡頭卻讓人倍感溫暖。

面對學生自編嘲笑自己的唱歌,馬修沒有惱怒,反而說學生唱得走調,並教學生唱。躺在牀上,馬修思緒萬千:“這曲調一直在我腦海縈繞,他們唱得不好卻又非常愛唱,我甚至注意到幾個不錯的嗓音。難道他們真的無可救藥?我曾發誓永遠不再作曲。永遠別說永遠,凡是都有可能。”於是,馬修找到了一條改變孩子們的出路,他爬起來,開始給學生寫歌譜。他成立了合唱團,每晚教他們唱自己寫給學生歌。

貝比諾,那個孤兒,卻總在星期六等待爸爸來接他的小不點,一首歌也不會唱,沒關係,暫時任命你爲合唱團團長助理;郭和頒,無論如何也唱不準音階,沒關係,授命你當樂譜架。莫翰奇,那個被貶爲“天使的臉龐,魔鬼的心腸”的孩子,有着那麼好的音樂天賦,好,你是獨唱。後來,在馬修的幫助下,他走進了里昂的音樂學院,成長了知名指揮家,在世界音樂舞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個也不放棄,這就是馬修老師。

在馬修的影響下,除了院長外,這裏所有的人都在變化着。但,善與惡從來都糾纏在一起。學校發生意外,馬修被迫離職,並且要求不許和孩子們告別。馬修無奈地走在離開的路上,但卻終於沒有失望,不斷有紙飛機從那個高牆的窗口飛出,如天降一般。看不見孩子們的臉,卻看見一羣手在揮着。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貝比諾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後來又不忍心,他又折回來,發現貝比諾依然站在路隊等着,於是,就把他帶走了。

故事到此結束了,我卻久久不能從影片中走出來。“放牛班”?爲什麼是放牛班?查閱資料後才知道:放牛班就和我們的差生班一樣,因爲老師對這些學生已經放棄了,學習成績不好又不能讓他們退學,於是就讓他們自由自在的在班裏想幹什麼幹什麼,放牛不是讓牛自己想到哪吃草就到哪兒吃嗎?這種班級的管理方式就和放牛一樣,所以叫放牛班。就是這樣的放牛班,在馬修老師的引領下,他們迎來了百花盛開的春天。

不要說面對“放牛班”,就是面對班裏那個別調皮的學生,我們又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他們?看到他們調皮的表面現象時,有沒有用心分析這調皮背後的原因呢?我們又試過多少種方法改變他們呢?“凡是都有可能”,不拋棄,不放棄,纔是爲師之道啊!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22

看了這部電影以後,我只體會到了愛與責任。那幫被關在學校裏的還孩子們,或許由於缺乏愛或許由於過於溺愛而被送到那裏。他們叛逆反抗情緒強烈,與所有管理他們的人爲敵,整天調皮搗蛋,搞惡作劇。真的像放牛的孩子一樣自由散漫沒有任何紀律性和集體觀念。

那個校長和那個音樂老師就是兩個典型的對比,校長只顧個人利益和名利,而那個音樂老師卻一心爲學生只想教好學生,用自己的愛和責任去感化那些學生讓他們發想自己的長處重新振作起來。或許真的是老師的愛心感動了孩子們,有原來和老師作對到最後於老師統一戰線共同對付可惡的校長,孩子們也唱出了最純真的聲音,當那美麗的聲音響徹藏從的時候,老師醉了,孩子們也醉了,所有的人都醉了,多麼美妙的歌聲,像春天的甘露滋潤人的心田。孩子們是多麼的純真,他們終於找回了自我,或會了屬於他們的天地。是愛挽救了他們,是責任挽回了他們,最後那勢力的校長也得到了報應,這纔是真正的蒼天有眼。

從校長對老師說的那話中,也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全新的認識,跟確切的說是對音樂教師這個職業有了全新的認識,我想說我選這音樂教育專業我不後悔,我覺得當老師難,當音樂教師更難。需要更多的責任與愛,我們不是學監,我們是園丁我們是成就夢想的工程師,我們是用心工作的職業者。沒有誰可以蔑視我們,因爲愛讓我們始作俑者,因爲愛讓我們甘於奉獻。我們是音樂教師不是學監,我無悔。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23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件發生在法國鄉村——“池塘畔底”裏的故事。“失意”的音樂家馬修,來到“池塘畔底輔育院”擔任代課教師。這所學校是一所專爲“行爲偏差”的兒童而設置的寄宿學校,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皮的兒童。哈校長秉承“犯錯——懲罰”的原則來管理這所學校裏的孩子,如果有人犯錯,就得被關禁閉。馬修用自己音樂和愛心感化了幾十名孩子的心靈,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春天,帶來了希望,改變了那些別人認爲“無可救藥”的孩子們。整個影片中,馬修老師對於孩子的種種行爲給予理解,從愛的角度出發來教育孩子,這與哈校長“傳統體罰”的教育方式截然相反。馬修老師的人性光輝——愛,也在幫助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得以體現。

這讓我回想起了劉克奇在《奧德賽》中提出的幾個問題。

首先,什麼是人?老師告訴我們,人是一種不完全,不完整的存在,是未完成性的存在。因此,在我看來,“放牛班”的孩子們也是不完整的存在,也是未完成性的,所以才需要教師去指導,進行相關的教育,使他們朝着完美前進,而且這個指導的老師必須要有足夠的能力來駕馭學生,使學生信服。雖然這世界上並沒有十足完美的人,但一旦有這個念頭,有某種驅動力,人就會趨向于越變越好,就有可能發揮其應有的潛能。這就像馬修老師用愛去教育孩子們,引導莫翰奇逐漸走向音樂家之路。馬修老師使他們一步一步地走向“完整性”,成爲一個“普通的人”,而不是“行爲偏差的人”。人之所以爲人,那是因爲他們在一生中會遇到很多挫折,通過不斷地過關斬將,來使自己變得強大,不再懦弱,從而得到別人的認可。其次,什麼是智慧?老師說過,所謂智慧,就是擔負自己的責任,無悔於自己的人生、家庭、國家。因此我覺得馬修老師也是智慧之人,他僅爲一個代課老師,本可以按照校長的模式來管理學生,但他卻盡一切能力去引導、理解每個學生,學生犯錯了,第一時間不是責罵和告狀,而是去關懷,盡了一個老師應有的責任;他用真誠來對待孩子,他也無悔來到“池塘畔底輔育院”,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是有價值、有希望的,他離開的時候爲孩子們感到驕傲,與此同時也收穫了孩子對他的回報。馬修不像哈院長那樣只懂守舊而不創新,相反,馬修利用組織合唱團來了解孩子,團結孩子,充分發揮孩子的音樂天賦,對於不會唱歌的貝比諾和老走音的郭邦,馬修並沒有讓他們坐在教室的一角觀看,而是分別任命他們爲“合唱團指揮助理”和“樂譜架”。他沒有讓這兩個孩子感到被放棄或是被拋棄,他尊重每個孩子,讓每個學生在合唱團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一個人都各展所長。他用智慧來引導孩子走向智慧,使他們認識到自身的價值,而不是外界所看到的“無可救藥”。其實,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一味遵循舊體制,而不懂得創新,這個社會永遠都不前進,更何況人呢?社會要前進的話,最恐怖的不是人不去改變,而是這個社會的體制不做任何改變。只有社會體制變了,人才能更好地跟上腳步,不斷髮展。

學會用智慧引導智慧,這樣創新的輪子纔會不斷轉動,繼而推動社會的前進,若是用那些不合時宜,腐朽的思維和方式,即使你添加更多的潤滑油也無法轉動腐蝕掉的齒輪,最終也只能原地踏步或者是面臨失敗。正如影片中的哈院長最終因被人揭發醜行而被辭掉職位。

還記得老師課上在評講《大衛科波菲爾》時,講到了杜威的“教育功能”:“學校是完成成長的一個環境”,也講到了“受教育的目的是爲了過得好,完成社會流動過程,是爲了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完成願望的”。然而,“池塘畔底輔育院”在馬修到來前並沒有做到“完成成長”的一個環境。孩子們在懲罰的日子中度過,除了靠“變壞”來保護自己,與老師反抗外還能怎樣?因此一個惡性循環——“犯錯,處罰”就這麼產生了。這樣的成長教育環境根本不能給孩子們帶去任何的意義,反而使孩子們更加反叛。他們表面上是被“馴服”了,但心裏仍是狂野、搗亂。他們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還經常被懲罰,自然而然地就過得不好,也沒有想要說努力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念頭。教育沒有愛,幸福就完成不了。可以說,教育的背後實際爲情感。馬修正是用他的愛來填充他的教育,使得孩子們從合唱團中得到馬修的關注,明白馬修的用心良苦,漸漸地,他們得到了以前沒有過的幸福,也樂意聽從馬修的話。

正如老師上的最後一節課講到的,教育是用希望鑄造希望,是把人由現實世界向精神世界引渡的人性化工具,所以教師要以高貴熱忱的心面對教育事業,才能造就人類美好未來。想要用希望鑄造希望,那就要在教育中結善緣,要一視同仁,在促強扶弱中體現對待學生的公正平等,要以人爲本,以學爲輔,用愛的能力培養愛的能力,用真誠信任換取真誠信任。馬修正是這樣的教育者,他讓受教育者明白自己的關愛,關懷,照顧,他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對每個孩子都公正平等,面對進門後叼着煙的骨架,馬修用緩和的語氣幽默地說:“教室裏禁止吸菸,每個人都一樣,甚至你(指那個骷髏)也是,先生”。正是他用“善”來進行教育,所以孩子們才願意接受馬修的教導,也願意改正,最終換得孩子們的真誠相待。社會交往中也是如此,你如何待人,便得以何種回報,以善結善,以愛報愛,以真誠換真誠,希望纔會來到你身邊。社會發展永遠以善爲根基,總體來看它是前進的;而艱難的東西只是暫時的,因爲美好的事物將會是永久長存,也將是最終的歸宿。正如哈院長最終被麥神父他們揭發醜行而被開除,他的“犯錯,處罰”教育方法是不會被認可的,是不符合學生髮展的,因爲它不是以善爲根基,而是帶着種種偏見和不相信,是以惡的眼光去管教孩子,因此一個前進的社會是容納不了他這樣的人。

“愛別人實際上是愛自己,那人又怎樣通過愛別人來愛自己。”這是老師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提出的又一個問題。其實,馬修老師已經很好地告訴了我們答案。他認爲自己是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但他把愛投射在孩子身上,用真心付出,他給予孩子們關注,不肯放棄每一個學生,他相信班上的孩子。正是他這樣人性化的教育,從孩子的需要出發,孩子們才能真切感受到大人們的愛,纔會開始了自己人生的“春天”。在馬修老師離校那一刻,他們唱着馬修教他們的歌,向他揮着手,馬修見到後臉上是掛着笑容的,想必此刻的他也受到了孩子給自己的愛,他的努力沒白費,他自己做着有意義的事情並改變了那些別人認爲“無藥可救”的孩子,使孩子們有了春天而感到幸福,這或許就是通過愛別人來愛自己吧,就像是你給了別人幸福,同時幸福也會來到你身邊,你自己也感受到愛。

馬修堅信孩子們做的任何行爲都有他們各自的理由,他嘗試去理解孩子,用愛來撫摸孩子們受傷的心靈。孩子之所以會變壞,很大部分是大人們給予傷害而造成的,他們沒有得到該有的愛,因此利用一些不良行爲來引起大人的關注,希望得到大人的矚目,這是孩子們渴望“愛”的表現。馬修深知班上大多數學生都是“問題少年”,社會忽視他們的存在、家庭對他們絕望、教師對他們失去信心,這羣孩子缺乏愛的關懷,從而導致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極度叛逆,而用粗魯的行爲來掩飾內心的不安和脆弱。因此,馬修用善良的謊言爲學生們開脫,用他的寬容仁愛撫慰孩子們的心靈,把愛公平地分給每個孩子,讓孩子們得到關注,讓他們知道有人在乎他們,因而使得他們更努力,更受鼓勵,更有信心。

馬修身上散發出的人性光輝,是人類靈魂深處的那份真善美,不以惡恨來觀人,常懷寬容仁愛,以愛育愛,給予孩子們“春天”的希望,這是教育界應該要建立的師生關係。感謝這部片子給我不一樣的感受,也對我以後要成爲一名教師帶來了不少啓發。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24

放牛班的春天講的是池塘底教養院中發生的種種感人故事,代課的馬修老師來到這所教養院,發現這裏的學生成天搗蛋,看似頑固不化,而院長也只會採用體罰學生,成天就是“犯錯,處罰,關禁閉”。而馬修老師企圖用音樂來改變他們,他費盡心機建立合唱團,用愛心,耐心感化了學生們。但貪慕虛榮的院長卻把這一切功勞攬在自己身上,又因一場大火藉機開除了馬修老師,馬修老師離開了,可他的方法改變了這裏的學生,還影響了其他老師,徹底的改變了教養院。

其實仔細看看,就能發現影片處處都充滿着愛。在教養院中,原本是殘酷的,一切只用暴力解決,而馬修老師的到來,給這裏帶來了愛,帶來了溫暖,也給學生帶來了希望。他用美妙的音樂去感化學生,讓他們看似黑暗的內心,經受音樂的洗禮,用與院長截然不同的人道化教育方法,讓這些孩子掃除內心的陰影,成長爲活潑,陽光的孩子,馬修老師與院長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懂得教育不是用暴力,而是關心學生,瞭解學生,用愛去引導他們成長。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25

這個星期,我們看了一部風靡全球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這是一位名叫克萊克·馬修的代課老師寫的日記。日記中介紹了一個教養院,這是一個濫用體罰的校長管的教養院。馬修剛到這裏時,就發生了一起惡性事故:一位老師被從門上掉下來的刀刺傷了眼睛。校長非常重視這起事故,叫全班在操場上挨罰,直到找出兇手而止。馬修反對體罰,說他有辦法。校長同意了。於是他開始代課。一進班級,他就被眼前的這一幕驚呆了:全班很多人在打架,很多人說粗口。他決定管管這一切。可是班裏那些人不僅不停,還辱罵馬修。

馬修試圖馴服他的學生。他發現班裏有很多人喜歡合唱,老是拿着樂譜到一個角落裏偷偷的唱。當校長髮現他們時,馬修總是說什麼事都沒有發生。當班裏開始流行合唱時,馬修突然冒出個想法:組個合唱團I是這一切很快被校長阻止,他們就在晚上偷偷地唱。當他們獲得榮譽時,校長卻把榮譽都拉到自己身上。馬修對這一切很不滿,校長就把他開除了。校長手下的老師聯合揭發了校長的種種罪行,他被開除了,真是罪有應得。

克萊克·馬修是個非常好的老師,他引領學生們走出感情的沙漠,走進愛的春天。當他被學生辱罵一通時,他並沒有進行體罰,而是用愛去溫暖他們。學生們開始很不習慣,還老是暗算他。比如說偷個皮包啦,朝他扔個墨水桶啦,他總是用他真誠的愛,去感化,去讓他們愛老師。當他們分別以後,馬修和學生們的生活都有了變化。一位老師,用愛,改變了學生的生活。

古人云:“精誠所至,金石爲開。”一個人只要堅持做一件事,就會走進新的境界。克萊克·馬修用他的愛,感化了一塊一個個毫無感情色彩的心靈。當他的學生到臺上演出時,他們理解了真正的愛:愛,就是爲他所喜愛的人,用真誠的感情去感化他們,讓他們走進美好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26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溫馨而感人的電影。它用細膩溫婉的筆觸,向人們講述了一羣特殊的孩子與一位學監之間的故事。

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兩位老人相聚在一起,以日記爲線索,追憶了一位偉大教育者的過去……

透過日記微微泛黃的扉頁,依稀看見1949年1月15日的那天,一位穿着暗灰色夾克,提着巨大而笨重的木箱的中年人向一扇緊閉着的鐵門走去,光禿禿的頭頂上頂着同樣灰暗的天空……克雷芒馬修,此時因爲在衆多領域中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而走進了人生的低谷,不得不應聘一個專爲問題少年們設置的寄宿學校——"池塘之底"的學監。

在樂格克設置陷阱致使馬桑大叔的眼睛受傷後,馬修只是讓他每天去照顧馬桑大叔,直到他康復爲止;在莫杭治因爲辱罵校長而關禁閉、他被釋放出來後罰做清潔工作時,聽見馬修訓練他的同伴們合唱,於是在放學後獨自來到教室練習歌唱,馬修發現後不但沒有責怪,最後甚至還給他"開小竈";在來自聖菲亞少管所的蒙丹處處與馬修作對時,馬修不但沒有厭惡、疏遠他,反而讓他成爲合唱團裏唯一的"男中音",並且不時教育、開導他,當蒙丹最後因爲校長哈珊的誹謗而被警察帶走時,馬修還因爲合唱團失去了唯一的"男中音"而惋惜……馬修以他寬廣的胸懷包容着這些渴望關愛的孩子們,他以一顆博愛的心將溫暖和希望播種在孩子們的心間。

馬修用音樂感召孩子們冷漠已久的心,喚起他們對生活的渴望與熱愛。當公爵夫人欣賞孩子們的演唱時,他們的表現無疑達到了一個高潮。無論是配合默契的合唱部分甘冽純淨、完美融合的歌聲,還是領唱莫杭治清亮的宛若天籟般的聲線,都給人以"美"的享受。他們的歌聲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是馬修給予他們信心與愛的結果。從小受到"行動——反應"的強制性規定的他們,生活在這裏實際上毫無自由與快樂可言,而馬修的出現,爲他們帶來了音樂,爲他們帶來了關愛,因爲長期受到壓迫而麻木不仁的心靈漸漸有了復甦的跡象,他們所不曾擁有的信任,此刻全部傾注在馬修的身上。讓一羣頑固惡劣的問題少年們彼此相互信任,相互契合,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奇蹟。這個奇蹟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爲馬修面對孩子們,並不像其他學監那樣選擇了強硬的手段,或者選擇了放棄,而是把他所有的心血傾注在孩子們的身上,以"愛"作爲連接彼此心靈的橋樑。孩子們的歌聲,與其說是爲公爵夫人演唱的,更不如說是他們爲馬修獻上的最崇高的敬意。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27

孫傳開“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爲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成爲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這是一位評論家爲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寫下的一段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馬修,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爲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因爲這裏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裏司空見慣,性格沉靜馬修的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閒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就組織了一支合唱團,讓每個孩子都找到了新的有價值的自己。

片中有幾個情節更是讓我記憶深刻。馬修第一次進學校時,在門口看見了一個叫佩皮諾的小男孩,才知道小男孩每週六都會在學校門口站着,等着……是爲了等自己的爸爸來接他,可是事實上,他的爸爸早已去世,學校裏的學監告訴男孩這個事實,可男孩不肯相信,因爲他堅信爸爸會在週六那天來池塘之底接他。在故事結尾,在馬修離開學校的那天,佩皮諾帶着自己的行李要跟馬修走,因爲此時的他已認定馬修就是他的爸爸,而這天正是星期六。馬修作爲老師真是付出了自己的精力與愛心。影片呈現出美好的一面,同時也在揭露那惡的一面。片中的校長是個虛僞、虛榮的男人,他把孩子們當成那些罪犯,對他們進行體罰,一開始他強烈反對合唱團的組成,後來因爲孩子們純潔美妙的童聲得到了衆多高貴地位人士的欣賞,校長便又舉雙手贊同。可見此人的兩面性。也正是因爲校長對學生的這種看法,態度,使得後來的轉學生蒙丹放火燒了學校,片中並沒有直接描述,而是給了一個場景就是:山下的學校冒着濃濃的煙,而蒙丹站在山上,抽着煙,得意的一笑。聰明的觀衆我想應該知道這件是誰幹的吧!此時的馬修正帶着孩子們在山裏玩耍,可以說是馬修救了這些孩子的命,可校長卻覺得是因爲馬修的失職而造成了大火,把馬修辭退了。最後一個場景更是讓我感動,校長不讓孩子們去送馬修,馬修一個人走了,顯得好孤獨。此時從空中飄下來一架架紙飛機,裏面是孩子們的祝福和簽名。馬修擡頭一看,窗口全是孩子們的手在向馬修告別。因爲圍牆太高,所以只好伸手做最後的告別。馬修一下子變的好幸福,他在校門口說了這麼一句話:“我是偉大音樂家馬修……可是,誰又認識我呢?”

我在欣賞這部影片時,幾次眼淚在眼裏打轉,有欣慰,有同情,有反思,有對照。馬修的教育理念需要我們去意會,而非言傳所能領悟的,他遵守制度,並不象以往刻畫的此類人物那樣藐視制度和管理;馬修是伯樂,他挽救了許多孩子的心靈,培養了出了皮埃爾這樣的合唱指揮家;他認真執着,同時他也有不能改變和無法挽回的學生,但是他在儘自己的所能做着可以做的事情。放牛班的孩子是幸運的,他們遇到了馬修,皮埃爾是幸運中的幸運,如果沒能遇見馬修,他極端又叛逆的性格將給他一個黑暗的未來。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這般幸運,能夠碰得見馬修這樣的伯樂。問題學生在每一所學校,在每一個班級都有存在,我們提及他們總是充滿了厭惡,有馬修出現嗎?包括我自己,我有過他的偉大嗎?通過這部影片我們應該看到想到:孩子們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我們怎麼去發現,怎麼去挖掘,怎麼去引導。我們作爲老師應該用發現的眼睛,去尋覓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用心的尋找孩子們的有點和點滴進步,或許我們每一次真誠的表揚,每一次的寬容,都會給他們一份自尊和自信,讓孩子們更加茁壯的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看到自己的“春天”。這正是《放牛班的春天》帶給我的感動,爲現實中不易得到的而感動。

在高中的時候,我曾經是貝塔斯曼書友會的一名會員,那時我每隔一段時間可以免費收到書友會一些免費介紹新書的資料,也就是在那時,我第一次接觸到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當時它是作爲爲數不多的影視製品向會員推薦的,從其中的簡介中,我隱隱感到這是一部充滿溫情,感動的電影。雖然我對《放牛班的春天》也很感興趣,不過自己一直沒有機會看到它。

後來隨着時間的流逝,我也漸漸淡化了對這部電影的印象,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再次與這部電影不期而遇,一下子喚起了昔日我對它的期待,也讓我在心底暗暗慶幸,自己幾乎錯過了一部電影。

電影的開始很平淡,兩個老人的相遇,對曾經年代的懷念,電影採取了倒敘的手法,有點像《泰坦尼克號》。情節也很簡單,講的是一個老師與一羣學生的故事。

當麥神父在電影剛剛開始就因學生的調皮而受傷時,讓我們沒有見到那一羣學生便感受到了他們是多麼不容易被管教,所以當馬修老師首次進入教室便被捉弄也就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了,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當教室亂作一團,院長進來維持秩序並大聲質問時,馬修老師對孩子們袒護的態度。也許這正是他試着走入孩子們之間的第一步。人與人之間需要的是理解,交流與寬容。孩子們的調皮搗蛋也許只是天性使然,也許是缺少傾訴的對象,但並非不可救藥。尤其像孩子與大人們之間這樣的情況更容易出現代溝和隔膜,院長簡單粗暴的體罰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相反,可能只會引起同學們更強烈的叛逆,也只會在孩子們的童年裏留下一片陰影。而馬修老師則試着走入他們的內心,於是在第一堂課上,他就讓每個人寫下他們的將來想要從事的職業,儘管結果五花八門,但這樣的方式卻讓孩子們認真的思考了自己的未來。同學們也由此感到了新老師的與衆不同之處。

馬修老師與院長不同,他不會隨便的體罰學生,那怕學生們真的讓他很生氣。相反他往往在不同場合維護着孩子們。然而即使要懲罰學生,他也會採用不同的方式,就好像他讓樂格克去照顧麥神父而不是將他送到校長室去接受體罰一樣,所以當我們看到樂格克因自己的錯誤做法而流淚時,我們也就感到了馬修老師的做法的真正目的。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28

今天下午,我看了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開始時我並沒有看懂,有一點兒漫不經心、迷惑不解,可看完時我卻感慨萬分、感動不已。

噢!“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也就是“放羊”的意思,指的是那些行爲品德不好的學生。面對這樣一羣“放羊”的學生,通常的老師總是會搖頭嘆氣,表示無能爲力。可是新來的馬修老師卻創造出了一個奇蹟,他用音樂打開了孩子們封閉的心靈,幫助他們走進了自己快樂的春天。

這部電影有兩個地方讓我很感動。第一次是合唱團在表演時,領唱莫郎奇因爲犯錯被罰正沮喪地站在一邊,他以爲老師不會讓他唱了,可當第一小節唱完後,馬修老師突然轉身示意他開始獨唱,莫郎奇高興極了。他帶着一種驕傲、一種幸福和一種寬恕後的滿足感唱完了歌曲。從他的眼神裏,馬修老師讀出了莫郎奇第一次學會了感激。

第二個讓我感動的地方是,馬修老師被校長開除,他很傷心。沒有想到的是,一雙雙小手在窗戶裏向他揮動着告別;一架架從窗口飛出的紙飛機上寫着孩子們的真心祝福,馬修看完了這些紙飛機,不再傷心,他感動、幸福……

回家後,我又看了一遍這部電影,眼前總能浮現出孩子們天使般的笑臉,聽到他們天籟般的歌聲……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29

“黑夜,任然籠罩着大地,你那神奇隱祕的寧靜的魔力,簇擁着的影子多麼溫柔甜蜜……”

哈杉,塘底的校長。而塘底學校,正如它的名字“塘底”——即池塘底部包含的黑暗、污泥般骯髒——潛伏着人性的醜陋。

哈杉也是個自私自利之人,在故事的開始,馬修老師剛來到學校時,一位教師因爲學生的惡作劇而受傷,當即這位校長的反應是:你知道去診所有多貴嗎?快去敲鐘,讓大家集合!

呵,在教師受傷後,他不擔心老師的安危,讓大家集合,找出元兇。可若找出元兇又如何?懲罰學生嗎?可只要懲罰了學生,教師所受的傷就會自動癒合嗎?學生們就不會再次“惡作劇”了嗎?自然是否定的。

“你給與別人什麼,別人都會還回來的。”無論是善還是惡。顯然“犯錯—懲罰”這一規矩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還會使學生內心產生陰影,變得黑暗,有報復心。所以從這點看來,哈杉很可笑。

但他也是可憐之人,在馬修老師被開除的時候,馬修說你瘋了,哈杉說“我累了”。看到這裏,很感慨,在故事開始時,提到哈杉是吹喇叭的好手,中間他與老師和孩子們一起遊戲,這至少說明了他心中還有善良與純真。也許是爲生活所迫,爲社會所迫,也許是因爲面對那些數不盡的挫折,一腔熱血殘溫褪盡後,他失去所有耐心與信心,發現犯錯—懲罰纔是最好的辦法,最後變成了一個墮落的瘋子。

在這電影中,只有一個哈杉校長,一個塘底學校,可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哈杉校長和塘底學校吧,很悲哀很無奈。或許他也曾意氣風發,熱血澎湃,到後來卻心灰意冷。人心有三重,熱—冷—熱,幸運的是馬修老師成功地再次用自己的善良與熱心,感化了那羣頑皮的孩子。

池塘之底,終有懷夢的蓮花,在等待破泥而出,迎着世間所有的善與惡——招展純與樸,善與真。即使不可長,但可存,吾心往。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篇30

首先映入我眼簾的,就是一羣“有問題的叛逆少年”,但他們在新學監馬修的帶領下,慢慢的轉變,這正是安徒生的童話中醜小鴨褪變成天鵝的故事。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兩種教育形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是校長哈森的嚴厲派,這似乎讓我想到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在中國古代盛行的私塾中,從來就是先生想打便打,想罵就罵,而且禁錮學生的思想,背不過文章便拿戒尺責罰。只不過與現在不一樣的是,古時候的學生都很聽話,用戒尺也能使學生拿到好成績。

但是現在,21世紀裏,學生愈發叛逆,像彈簧一樣,老師硬,則他硬;老師軟,則他更硬。有的老師也懶得理會,便保持一貫傳統教育的思想——不打不成才。

二是學監馬修的思想派,他的教育方式也代表了一種開放教育。老師從來就不打罵學生,而是靠“溫暖”來感化學生,就算學生再不聽話,但學生“冰冷的心”也會有融化的那一刻。電影中的小男孩皮埃爾開始也是一個叛逆十足的少年,但馬修卻發現了他異常的唱歌天賦。他美妙的歌聲深深地震撼了我,是什麼讓這個叛逆少年最終成長爲一位優秀的音樂家的?是馬修的堅持不懈,是他的火熱的心,終於感化了學生。

這兩種教育我都經歷過,我也被老師打過罵過。我也遇到過像馬修一樣的老師,深深地觸動着我的心靈。在電影中馬修最終戰勝了哈森,思想派戰勝了嚴厲派。但在現實生活中,這兩種教育模式還依然並存着,但不管怎樣,老師都是爲了學生好,都是爲了學生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