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央視節目朗讀者觀後感那一天

央視節目朗讀者觀後感那一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朗讀者》節目以清新淡雅的方式,讓朗讀重新進入人們的生活。以下是勵志網帶來的央視節目朗讀者觀後感那一天,希望大家喜歡。

央視節目朗讀者觀後感那一天

央視節目朗讀者觀後感那一天(一)

《朗讀者》作爲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自開播來便大受好評。他兼具着綜藝與文化的雙重優勢,在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喚醒了我們心中的文化感。

而也有一些不太友好的聲音,說該節目是“碎片化閱讀”,“名人光環”。誠然,在當今社會,電子媒體橫行,傳統紙質媒體甚至被擠出主流,而深層次的閱讀更是被碎片化閱讀取代,說的嚴重點,這是一種文化亂象。但在我看來,“碎片化閱讀”也好,“名人光環”也罷,不能妨礙《朗讀者》成爲促進國民閱讀的有力傳播工具。

通過邀請名人在節目上朗讀他們喜歡的文學作品中的一些片段,《朗讀者》實現了吸引更多不同年齡階段的觀衆同時弘揚文化的雙重目的。觀衆也能在瞭解名人故事的同時,欣賞到一篇出色的文學作品,在觀看節目的同時,有了更多的文學儲備。

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朗讀者》也爲我們提供了一個積累作文素材的便捷途徑,但更重要的,還是幫助我們有了更多的文學沉澱,增強了我們閱讀文學性書記的興趣。“喚醒文學”也是這樣的道理。國人甚少閱讀是事實,就連我們中學生,即使主業是讀書,也很少真正閱讀那些文學書籍,巨大的課業壓力下,雜誌稱了我們閱讀的不二途徑,這也就造成了普遍的碎片化閱讀現象。“碎片化閱讀”並不是說國人不讀書或是不愛讀書,只是少了拿起厚厚的一本書來讀的勇氣。《朗讀者》則正是應用了“名人效應”,鼓勵觀衆像節目中的名人一樣讀書。可見,它對挽救國人的碎片化閱讀是有一定幫助的。

再者,《朗讀者》通過朗讀文學作品,喚醒觀衆內心深處對有深度的文化的認同感以至嚮往,着實是綜藝節目中的一股清流,它的熱播也正說明了這一點。

就像節目中的一位嘉賓讀的是老舍的《宗月大師》,大師對老舍的思情,就是給了老舍一次上私塾的機會,而正是這小小的舉動,是老舍有機會接觸文學,也最終造就了老舍文壇大師的地位。《朗讀者》也正是給電視機前某些被民著的厚度下壞了的觀衆一個翻開民著的機會,或許,這也能造就更多未來的文壇大師。
 

央視節目朗讀者觀後感那一天(二)

江疏影:想走屬於我江疏影自己的路

2004年江疏影以專業課第一的成績考進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班。畢業後,她並沒有像同學陳赫、鄭愷那樣立刻投入演藝事業。而是偏偏反其道行之,選擇出國留學深造。節目中她坦言,當時做這個決定,身邊出現了很多反對的聲音。但她堅定:“我想走屬於我自己江疏影的路,這條路沒有什麼錯誤和正確,因爲那是我的選擇”。

留學的現實情況與江疏影想象的相差甚遠。由於語言障礙,她從零開始學習英文,大多數人用一年時間便獲得的MA,她卻用了足足兩年半的時間,期間付出的努力更是不勝枚舉。由於選擇的是經濟學科,所以需要同時學好英文、經濟以及數學,這三門她基本都是從頭開始。江疏影淡淡地講述那段往事:“當時有一本1000多頁的經濟學科書,對於我來說簡直是天書,但又不想放棄,只能通過一個個查字典的方式在每個單詞上面備註中文意思,最後把這本書成功‘拿下’,這本書至今都還保留着。”

除了學業上的困難,獨自一人漂泊在外,身邊沒有熟悉的朋友,沒有親人陪伴的江疏影更被孤獨感、無助感包圍。一種情感的脆弱亦發明顯,如果網絡連接出問題,她就會控制不住地大哭起來。但慶幸的是,她都堅持了過來。隨後她表示:“那段經歷造就了現在的我,造就了我是有價值的,我和其他人不一樣”。

也正是如此,江疏影在《花少3》的異國冒險旅途中,作爲團隊的“姐姐”擔當,不僅承擔起照顧隊友的角色,更成爲溝通協商的關鍵人物。遇事臨危不亂,能夠有序的逐一解決。在感情方面,也可以較好地協調隊友間問題,成爲了團隊中的“定心丸”。

江疏影:最美的青春留給夢想 動靜皆可兩相宜

在被問及爲何會選擇《飄》作爲分享讀物時,江疏影認真表示:“自己與小說主人公斯嘉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樣的倔強、不服輸、勇於挑戰、果敢”。同時她也表示:“想把這段朗讀獻給那些徘徊在夢想跟現實的那些人,想告訴他們,應該把最好的、最美的青春留給夢想。”正式朗讀前,江疏影更說道:“謹以此篇獻給那些並不想索然無味過一生的自己和你們”。

朗讀過程中,江疏影展現出科班出身的專業水準,全情投入,時而開心微笑,時而悲傷愁眉,抑鬱沉穩的語調,將對小說逐字逐句透徹的理解展露無疑。讀到動情處,手掌更不由自主的貼在心臟一側,彷彿她就是主人公,感受着她的心跳,帶領觀衆一同進入《飄》的.世界。

相比於《朗讀者》舞臺上靜若處子的江疏影,冒險真人秀《花少3》以及《快本》中的她則動若脫兔,展現出幽默活潑的一面。無論是舞臺上沉穩內斂的江疏影,又或是真人秀中堅強獨立的江疏影,雖然看似動靜皆宜甚至有些“分裂”,卻在每一次出現的時候都帶來驚喜,讓人不禁期待去發現她更多的不同面。
 

央視節目朗讀者觀後感那一天(三)

中央電視臺於2月18日起每週六、週日晚8點在CCTV-1和CCTV-3聯合播出大型情感文化類節目《朗讀者》,主持人董卿首任製作人兼主持人,集結柳傳志、斯琴高娃、濮存昕、喬榛等朗讀者,帶給觀衆一場關於文學與情感的“碰撞”盛宴。《朗讀者》用文字、聲音加故事的三位一體文藝表現形式,旨在打造一檔“慢綜藝”節目。( 2月19日《光明日報》)

2月18日晚看了央視播出的大型情感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筆者認爲,這是央視繼《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後又一展現文化魅力節目,它從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讓觀衆品味人生價值,值得繼續熱情關注。

《朗讀者》的嘉賓都是名人明星,但《朗讀者》是用文化魅力打動人心的。《朗讀者》雖然以“朗讀”命名,但並不是一檔普通的讀書節目。《朗讀者》展現了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比如濮存昕很有味道的朗讀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師》等,節目用文字抵達情感,幫助觀衆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後蘊含的濃度和價值,滿足受衆在疲憊的忙碌之後迴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

衆所周知,文化綜藝類電視節目,是一道觀衆的精神大餐,要滿足觀衆在疲憊的忙碌之後迴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其傳遞的情感和精神。可近年來有些地方臺的文化綜藝類節目,靠的是煽情刺激觀衆,不適合普通觀衆的口味,所以很快就失去了觀衆。而央視在其《中國詩詞大會》熱度還未散的情況下,又策劃播出了《朗讀者》節目,《朗讀者》內容選擇的一篇散文、一首詩,一封家信,一段電影戲劇劇本等,再由嘉賓的二次加工下帶着自身的情感再次傳遞出來時,把觀衆帶入故事的情景之中,從而震撼心靈,產生共鳴,讓心靈受到感動和愉悅。

雖然《朗讀者》現在只播出第一期,可已經彰顯出其文化魅力打動了觀衆,“有意思、有意義”的《朗讀者》節目值得受衆繼續熱情關注,並對國人的閱讀起到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