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詩歌 > 勵志詩歌 > 欹器的啓示

欹器的啓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65K 次

  春秋時期,魯國人發明了一種灌溉用的汲水罐器,名叫欹(qī)器,也稱爲歌器。這種器具有一個奇妙的特點,當其中未裝水時,罐身略微前傾;當向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時,罐身慢慢豎立變正;當向其中注滿水時,罐身則一下子傾覆,罐中的水也隨之倒出,隨後又恢復原狀,周而復始。於是,人們利用這個原理,將它製作成了一種灌溉用的器具。
  
  魯桓公十分喜歡這種器具,並將之放於宗廟之中。一天,孔子帶着弟子去魯桓公的宗廟裏參觀,剛進門,他們就被欹器奇特的造型所吸引,大家圍着它指指點點,議論紛紛。孔子問守廟者:“我聽說這種器具沒有裝水或裝水很少時就會傾斜,裝入一半的水時,就會正立,而裝滿水時,就會翻倒,不知可有此事。”守廟者答:“正是這樣。”弟子們聽後都有所懷疑,於是,孔子吩咐他們親自試一試。弟子們找來工具,向其中緩緩地倒入水,果然,當欹器中的水達到一半時,罐身正立了起來。弟子們又繼續向其中注水,不一會兒,欹器中水滿,只聽“譁”的一聲,欹器翻倒,其中的水全部倒出,欹器又恢復了原來的模樣。見此,孔子長嘆一聲說:“翻倒是因爲水滿所致啊!”一旁的子路不禁問道:“老師,那您有沒有辦法,讓欹器不翻倒呢?”孔子意味深長地說:“具有寬大德行的人,應該安守於恭敬;擁有廣闊土地的人,應該安守於節儉;官階祿位尊貴的人,應當安守于謙卑;擁有兵力強盛的人,應當安守於畏懦;聰明睿智的人,應當安守於愚笨;博學而又記性好的人,應當安守於淺薄。這就是用退讓的辦法來減少自滿啊!”弟子們聽後,若有所悟地點點頭。
  
  原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道理。
  
  夫差是吳國的國君,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曾先後打敗了越國、齊國和晉國等,成爲春秋一霸。可是,因爲一個“滿”字,結果被三千越甲所吞,國破家亡,自縊而死;曹操是三國時期的梟雄,曾逐鹿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因爲一個“滿”字,結果兵敗赤壁,鬱鬱而終;年羹堯是雍正時的一位重臣,他馳騁疆場,運籌帷幄。可是,因爲一個“滿”字,結果招來殺身之禍,命喪黃泉。
  
  當然,歷史上也有人悟透了這一點,從中獲益的。陳平是西漢的開國大功臣,雖然他功勳卓著,位高權重,但是他爲人十分低調、謙遜,總是把功勞推給別人。結果他三朝爲相,蔭妻封子,贏得生前身後名。左宗棠是晚清的一位名臣,在未成名之前,他的脾氣很大,動不動就與人爭吵。可是,當他做了巡撫以後,脾氣卻越來越小,變得特別的寬容,甚至以德報怨。結果他位極人臣,彪炳千秋。
  
  人生在世,若胸中無物,則無法安身立命;若傲慢自大,則會覆於一旦。因此,做人不宜過滿,中正既可。

欹器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