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職場故事 > 批評的陷阱

批評的陷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44K 次

  而另一些時候,無論別人看上去多麼真誠、多麼謙遜、多麼地反覆要求,一定要說別人的缺點,你也不要“上當”。

批評的陷阱

  爲什麼用“上當”這個詞呢,須知有的人不過是客氣話、場面話而已,他越是客氣,反而越是不希望你說出什麼致命的缺點來。比如領導崗位候選人公開徵求羣衆意見,老闆就既定之市場戰略或公司大方向徵求意見,等等。

  最糟糕的下場,莫過於三國時的田豐。當袁紹下定主意討伐曹操時,衆謀士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田豐力勸袁紹不可對曹操用兵,指出袁紹一串弱點,意見不可謂不中肯。田某也是爲主公江山社稷設想,可是其實袁紹主意已定,想聽的要麼是好聽的話,提前歌功頌德也未嘗不可的好話,要麼就是如何作戰、如何取勝的謀略。對於反對意見和批評,袁紹初時能忍能容,終於不堪忍受,只有下令將田豐關入大牢聽候發落。

  當田豐聽到獄卒興沖沖跑來告訴他:“袁將軍大敗而回,他定會記起先生先見之明而重用先生。”他嘆惜:“吾命休矣,因爲袁紹外寬而內忌,定會羞於見我,必殺而後快。”讀書至此,我總是奇怪,爲什麼田豐明知袁紹個性,還要這樣雞蛋撞石頭呢?相比之下,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自稱“明知其不可爲而爲之”,應該是位硬骨頭的好漢,卻不見劉備爲報關羽之仇而舉國伐吳時,他硬生生非要阻攔,反而勸諫不成之後,預先做好戰敗的補救工作。兩相對比,諸葛亮懂得有所爲,有所不爲,何其明智也。再則,遇到有些人故意要求別人批評,搞些大鳴大放、引蛇出洞之類的情況,這時錯誤的批評更會引火燒身。

  遇到這種情況,或者遇到你拿不準對方意圖真僞的情況,如果無法保持沉默必須表態,保險一點,莫過於提一些不是缺點的“缺點”,故而纔有在評議會上祕書向局長提意見:“您有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工作起來廢寢忘食,不顧身體。”這樣似貶實褒的搞笑“批評”。千萬不要以爲,本着一顆忠心,直言直諫,纔是正直,世事往往是“以迂爲直”。如果兩點之間的直線阻力卻最大,那麼這根直線,其實是最遠的路徑。

  有時,對方或許是真心地想聽取批評意見,但我們還要知道,人的想法與感受是會變化的。很著名的典故,戰國某位君主,喜愛一個伶人,遊園時伶人摘了一個桃子,吃一口給君主,君主對人說他真是愛我,吃了一口覺得好吃就連忙給我吃。後來伶人失寵,君主又想起這件往事,氣憤地對旁人說他真是討厭我,吃了一口的爛桃子,竟敢塞給我吃。桃子還是那棵桃子,變化的是君王的態度。

  某些聽取批評的人,就像上面提到的袁紹,本意也許是真的想聽一聽不同的意見,但一旦被田豐不幸言中戰敗的下場,第一件事就是殺掉田豐遮醜兼出氣。爲什麼歷史上那麼多忠臣倒黴,難道他們的君主全是昏庸無能、不明是非之輩嗎?也不盡然,忠臣不知死活,一味直諫,等到君主倒黴的時候,總會有個出氣筒要先倒黴。人在職場,或許不會有殺頭流放之結局,但即使比較開明的老闆或上司,關係較好的同事,不聽批評意見撞到南牆上鼻青臉腫之際,再看到曾經預先批評建議的你,心中總有那麼一絲不快。

  初時你好心的批評建議,現在彷彿是一種毒辣的嘲諷,而且同樣是人,憑什麼你的智商好像就高過我呢?至於有些朋友感嘆:不能做好人,做好人吃虧,那麼只能說他還不懂得如何做好人。人在職場,無論我們處於什麼位置,真誠地欣賞、關心、幫助別人,永遠都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