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職場故事 > 追求完美等於“死亡”

追求完美等於“死亡”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2W 次

  “好人”們總是追求完美,追求完美的人總是受到人們的誇讚。殊不知,追求完美常常導致喪失良機,追求完美的結果通常走向“死亡”。

追求完美等於“死亡”

  追求完美等於死亡,如此聳人聽聞,好像是在罵人。但不如此,不足以醒人。多少人、多少企業在追求完美中“死去”。公平嗎?不公平。殘酷嗎?殘酷。是現實嗎?是現實。

  先拿我自個來舉例。1992年,我從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碩士畢業、國家外經貿部“下海”從事創意策劃業,這在當時是最早的了,起點也是最高的。當時,何陽以“何陽賣點子,賺了四十萬”轟動全國,他順勢推出的一本小冊子叫《何陽的點子》迅速暢銷大江南北,何陽因而被譽爲“點子大王”紅極一時。

  我當時則以“學林賣創意,底價100萬”轟動一時,而我當時所賣的創意《全球人腦大聯網》則從揭示人類物質生命發展的必然趨勢中提出了後來的互聯網的創意。當時就有河南人民出版社的編輯李旭找上門來要給我出書,他在看了我的厚厚一沓創意文稿、策劃書和各種媒體的報道之後,認爲將這些現存的材料串一下,很快就能出一本書,我也爲自己的這本書取了兩個書名,一個叫《學林賣創意,底價100萬》,另一個叫《全球人腦大聯網大策劃》。

  但是,我沒有同意李旭的將這些材料串一下就出一本書的提議。我要寫出中國大變革的歷史轉型時期一個知識分子“下海”開創中國創意策劃業的心路歷程,要折射出一個時代的背景、一代人的觀念轉變和陣痛,要成爲傳世的經典之作。因爲我從自身的經歷中切身地體會到,我的“下海”絕不是像媒體記者通常所說的“打破鐵飯碗”那麼簡單,我是從八十年代初期的大學時代通讀《魯迅全集》和研讀《資本論》開始求索社會發展方向,得出未來的中國社會必將是一個經濟社會、企業家必將成爲社會的主流和時代的英雄在時代主旋律上彈奏出最強音、物質財富的創造和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文明進步和人類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因此在時代的經濟大潮中搏擊風浪最能體現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這樣一些結論之後,衝破重重阻力,跨行業報考並一舉考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的碩士研究生,且有感於當時知識和創造性智慧即創意的價值遠未被真正認識和充分重視這樣一個造成寶貴的社會資源浪費的普遍社會現象,而“下海”採取的振臂一呼之舉。

  通過自己的這種超常之舉呼籲社會,給創造性智慧以應有的重視,給創意以應有的估價,同時探索創意的轉讓機制,以引起人們對創造性智慧價值的充分重視。至於《全球人腦大聯網》的創意則更是有很深的深意在裏頭。我要把所有這一切都寫清楚了,必定能夠引起社會各界廣泛的共鳴,起到振聾發聵、啓迪衆人的作用。

  你看這是多麼完美的追求!但是這樣完美的書勢必不容易很快問世,這是追求完美的規律。李旭連續催了兩年,我都沒有把這樣完美的書稿給他。直到1997年在河南再次見到李旭時,他還念念不忘這本書,併爲我惋惜說:“如果當時按我的意見及時出來,你比何陽的名聲還要大,因爲何陽只是出點子,而你是系統的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