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具有處世智慧的小故事3則含感悟

具有處世智慧的小故事3則含感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6W 次

具有處世智慧的小故事3則含感悟

具有處世智慧的小故事3則含感悟

故事1 分明瞭了知

寒山是唐代著名的和尚詩人。他的詩大多富有禪理,令人回味無窮。其中,有一首是這樣的:

“有人辱罵我,分明瞭了知。雖然不應對,卻是得便宜。”

這首詩所表達的內容,充滿了爲人處世的機智。平白無故地被人辱罵,當然很不樂意。但應該知道,這種張口就罵的人,一般都沒有修養,沒有風度,有什麼必要與他們一般見識,爭論不休呢?

【感悟】

忍辱求和、受辱不怨,既是一種處世方法,也是一種高尚情操。有人尊重你,就會有人看你不順眼。“親賢臣,遠小人”,把精力放在有價值的事情上,不與小人周旋,是明智之舉。

具有處世智慧的小故事3則含感悟

故事2 不爲小利所動

春秋時代,列子窮困潦倒。鄭相子陽的賓客向子陽薦舉列子,子陽就派人送他數十車的穀子。列子再三拜謝而拒絕了。

使者走後,列子的妻子對他捶胸頓足地埋怨說:“聽說有道的人的家室,生活都能安樂幸福,可現在我餓得面黃肌瘦。相國讓人送給你糧食,你卻不接受,這豈不是命中註定要窮困一輩子嗎?”

列子卻笑着對妻子解釋說:“我之所以拒收相國的糧食,是因爲相國並不是自己真正瞭解我,而是聽信了別人的話纔給我送穀子。以後,他也會因聽信別人的話怪罪於我。這是我不接受的原因。況且接受別人的供養,不爲別人排憂解難,是不義;爲他效命,可替相國這種無道的人去犧牲,哪裏算是義呢?”

後來,鄭國人民果然發難,殺了子陽。

【感悟】

在“利”和“義”之間,作出何種選擇,是見利忘義,還是舍利求義,是經常用來衡量一個人品行高下的標準。列子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清醒地看到了“無道的”子陽的本來面目,不爲小利所動。

故事3 只吃七分飽

養鳥的人捕了許多鳥,關在鳥籠裏,天天觀察,到時餵給食物。鳥尾巴毛長了,隨時給剪短;每天挑出肥的來,送到廚房做菜餚。

其中有一隻鳥,在籠子裏思忖着:“要是我吃多了,一長肥就得去送死;要是不吃,也得活活餓死。我應該自己計算食量。少吃一些,既能少長肉,又能使羽毛長得光滑,然後從籠裏逃出去。”

它按自己的想法,減少食量,結果身子又瘦又小,羽毛又光滑,終於實現願望,逃了出去。

【感悟】

只吃七分飽,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處世智慧——永遠充滿希望地期盼着,拒絕過安逸和平庸的日子,在拼搏和經受考驗中一直尋找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