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如何做更好的自己:把別人當成自己的一面鏡子

如何做更好的自己:把別人當成自己的一面鏡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如何做更好的自己:把別人當成自己的一面鏡子

如何做更好的自己:把別人當成自己的一面鏡子

以人爲鑑, 明白非常, 是使人能夠反省的妙法。

——魯迅

唐太宗曾說過: “以銅爲鏡, 可以正衣冠; 以古爲鏡, 可以見興衰; 以人爲鏡, 可以知得失矣。” 意思是說, 將銅作爲鏡子, 可以端正一個人的衣服和帽子; 將歷史作爲鏡子, 可以知道朝代興衰更替的道理; 將人作爲鏡子, 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與不足。

正所謂 “馬看不見自己的臉長, 羊看不見自己的角彎”, 我們總是很容易就能夠看到別人的短處, 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我們需要“以人爲鏡”, 爲的就是能從別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 從而理性、客觀地審視一下自己, 更加了解自己。

貞觀十一年, 唐太宗在洛陽宮殿宴請羣臣。在宴席上, 唐太宗說:“隋煬帝窮奢極欲, 大興土木, 宮殿園苑遍佈京都, 結果官逼民反身死異鄉。而今這些宮殿、園苑盡歸於我。隋煬帝亡國與佞臣阿諛奉承、弄虛作假、助紂爲虐有很大關係, 你們一定要引以爲戒。”

魏徵上前答道: “臣等以宇文述等佞臣爲戒理所當然, 但也希望陛下以隋煬帝爲鑑, 則國家太平、萬民幸甚。”

唐太宗覺得很有道理, 於是就吟誦了一首詩: “日昃玩百篇, 臨燈披五典。夏康既逸預, 商辛亦荒湎。恣請昏主多, 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 成名有積善。” 唐太宗將這首詩命名爲 《尚書》, 以 《尚書》 中驕奢淫逸的昏君爲例, 指出他們身敗名裂、國破家亡是由於作惡多端。那些克己儉樸、勤政愛民的明君, 之所以名垂千古、青史流芳, 是因爲他們不斷做好事爲民謀利。

唐太宗通過一首詩抒發了自己立志做一個 “克己明君” 的心聲, 羣臣一聽自然是齊聲讚頌。於是他便讓羣臣逐一賦詩。魏徵當仁不讓就賦了一首 《賦西漢》 與之相對: “受降臨軹道, 爭長趣鴻門。驅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夜宴經柏谷, 朝游出杜原。終藉叔孫禮, 方知皇帝尊。”

如何做更好的自己:把別人當成自己的一面鏡子

魏徵以西漢初年幾個有作爲的皇帝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爲例, 說明帝王賢明、勤勞國事, 既建武功, 又修文治, 受到百姓的愛戴。魏徵希望唐太宗以這些帝王爲鑑, 既 “受降” 於秦王子嬰, 建滅秦之武功, 又禮遇儒生叔孫通, 開文治之基業。

唐太宗一聽這首詩, 便知道魏徵的用心, 於是心中對他萬分敬佩。

美國有個著名的企業家, 專門收購瀕臨破產的企業。有人問他爲什麼要這樣做, 他說: “別人經營失敗了, 接下來就很容易找到它失敗的原因, 只要把缺點改過來, 自然就會成功。這比自己從頭幹起來省力得多。”

墨子曾說過: “君子不鏡於水, 而鏡於人。鏡於水, 見面之容;鏡於人, 則知吉與兇。”

以人爲鏡, 就是要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 聽得進去不同意見, 以別人的言行來啓發自己, 以別人的優勢來激勵自己。我們要經常與優秀的人比一比, 看看差距有多大, 努力的方向在哪裏, 從而激勵自己不斷進步。否則, 自己的優點得不到發揚, 缺點難以改正, 久而久之,事必敗, 業必毀, 人必衰。

老子曾說過: “善人者, 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 善人之資。” 以人之長, 補己之短, 方能自律, 自愛, 自尊, 自重。以人爲鏡, 不是無知的攀比, 也不是盲目的崇拜, 更不是以錯誤爲榜樣; 以人爲鏡,不是爲了得到滿足, 是爲了尋找自身差距; 以人爲鏡, 不是爲了照出華麗的外表, 而是爲了照出更加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