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孔子的小故事幼兒睡前

孔子的小故事幼兒睡前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孔子的小故事幼兒睡前

孔子的小故事幼兒睡前

導語: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三篇孔子的小故事,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孔子的小故事幼兒睡前

一、《知仙不爲》

一次,趙國國君趙襄子,率領十萬多人,在中山國一帶打獵。所到之處,草木踐踏,山林焚燒;方圓百里,人聲鼎沸,煙火飛揚。

這時,忽見一人從石壁中走出,並隨着煙火,徐徐上下。衆人見了,都以爲遇到鬼物。火蔓延到別處,見他又從火中慢慢走出,所經過的地方,好象對他沒有任何阻礙

趙襄子見了,覺得很奇怪,便遣人邀他來,逗留片刻。那人悄然來到襄子近旁,如入無人之境。襄子細細觀察,發現他形色七竅象人。氣息聲音也象人。

於是,襄子很恭敬地問道:“請問先生,用什麼道術,使自己住在石中?用什麼道術,使自己入於火中?”

只見那人目視遠方,漠然答道:“什麼東西是石?什麼東西是火?”

“噫!”襄子有點詫異,“適才,您出來的地方就是石,您進入的地方就是火呀!”

那人聽了,微微低頭,看了一下襄子,然後,又擡頭繼續漠視遠方,半晌,回道:“不知!”隨後,飄然而去。

魏文侯聽說了這件事,便問孔子的弟子子夏說:“那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呀?”

子夏迴文侯道:“在下據從老師那裏聽來的言教分析,那個人,大概是一個,已經心物融通的仙者。這樣的人,外物不能傷,遊於金石,蹈於水火,也都無所阻礙。”

“哦!那你爲什麼不這樣呢?”文侯笑着問。

子夏搖搖頭:“這要淨心欲,絕智思纔可以。我哪裏能做得到?不過說說道理而已。”

“那你們的老師,爲什麼也不這樣呢?”文侯好奇地接着問。

“我們的老師啊,他是屬能做得到,不去做的人。”子夏欣悅地答道。

“這又是爲何呢?”文侯不禁追問。

看着有點急切的文侯,子夏笑着說:“老師是爲了我們呀。想想看,如果老師也象那位仙者一樣,一問三不知,那麼,一旦我們有什麼疑問,有什麼危難,要怎麼辦呢?”

文侯聽到這裏,大悅。

聖人們來到這個世間,爲了直接、有效地幫助我們,不惜犧牲自己身體的逸樂,與我們同甘共苦,同赴危難。所以,易曰:聖人吉凶與民同患。菩薩說:地獄不空,我不成佛。

——故事取材於《列子:黃帝篇》

二、《善易不卜》

在魯國,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這一家三代魯國大夫。

一次,孔子問漆雕馬人道:“先生曾事奉過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說說,哪個要更賢明一些呢。”

漆雕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塊很名貴的龜殼叫‘蔡’。如遇有什麼大事不能定奪,就會用‘蔡’來占卜決疑。在文仲主事時期,三年內,用‘蔡’占卜過一次[]。在武仲主事時,三年內,用‘蔡’占卜過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內,用‘蔡’占卜過三次。這都是我親眼所見。至於這三位大夫誰最賢明,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聽完笑着說:“先生真會說話!”

孔子回到家裏,跟弟子們談及此事,讚歎不已地說:“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願在別人面前議論主人的賢愚,但卻很巧妙地舉了一個實例,將事情的真相,表露無遺。他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因智識無力察遠,德慧無足見機,所以纔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問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說,一個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覺洞悉,事物變化的規律。”

——故事取材於《說苑》

三、《慎言鬼神》

在《論語》裏,談到鬼神問題的,主要有兩處。

比如,雍也篇: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先進篇:季路問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從上面的話我們可看出,孔子是相信有鬼神現象存在的。不過,他認爲鬼神道與人道,還是有差別、有距離的。最好是各安其道,不要攪合到一起。尤其對從政的人來講,把政治與宗教搞到一起,非失敗不可。所以,敬而遠之比較好。至於一般人,如果你連人道的事都沒搞清楚,沒擺平,卻要去瞎究那深層次的鬼神道問題,那隻會把自己弄得更迷亂,是在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同樣道理,如果你對當下“生”的現象不清楚,那你也沒辦法瞭解將來“死”,是怎麼一回事。你不能清醒、坦然、喜悅地面對“生”,那你也就無法清醒、坦然、喜悅地面對“死”。而惟有對生與死,都能做到清醒、坦然和喜悅的人,纔有可能,超越生死。

另外,孔子對社會上一些怪異、暴力、昏亂、神祕的現象也多不談論。因爲它們很容易迷惑一般人的心智。所以,在《論語》裏,有“子不語怪、力、亂、神。”的說法。

孔子教導人們修行,走的是非常平實的路線。即注重從當下的事做起,從解決現實的人生問題做起。他不跟你談功夫,談神祕現象。用佛家的話講,他教的是心地法門,走的是智慧解脫之路。你如果對人生的現象瞭解透徹了,其他的事,自然就會豁然貫通。

平淡是真,平常心是道,道在平常日用間。只要我們的心態,能變得日趨平常、平淡,那麼,在哪裏,都有令我們悟道、得真智慧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