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人這一生,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人這一生,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5W 次

“家,生命開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

人這一生,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年關漸近,千千萬萬中國人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回家!回家!回家!

也許許多人已經回到了家鄉,有些人還在回家的路上,然而,還有一些人因爲各種原因,不能回家過年。

過年回不了家,那濃濃的鄉愁如梁實秋筆下的美食一樣,是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縱有萬千鄉愁,此時也只能化作一句:無論海角與天涯,心安即是家。

只有漂泊,才能抵達故鄉

“鄉愁,總與距離有關,總與去國離鄉有關。鄉愁是條穿越時空的線,這端是遊子,那端是故鄉。遊子走得愈遠,鄉愁收得愈緊。當遊子頭髮斑白了,累了,心上也就勒出了最深最深的痕。”

寫下中華第一思鄉詩的李白是真正的遊子,一生踏遍千山萬水,離家越遠,離家越久,才真正懂得了“故鄉”二字。

當初辭別故鄉,李白依依不捨地寫下:“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身在洛陽,聽到熟悉的曲子,又想起了故鄉,吟出:“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到後來,擡頭望見月光,都會不知不覺想起故鄉......

你我又何嘗不是如此?也許是爲了生計,也許是爲了夢想,離開故鄉,來到遙遠的他鄉。

正如余光中所說:“世上本沒有故鄉,只是因爲有了他鄉;世上本沒有思念,只是因爲有了離別。”

或許,只有漂泊,才能抵達故鄉。他鄉的山水,拉長了對故鄉的思念,鄉愁越濃,越想把自己與故鄉連在一起。

遊子的故鄉,不在此地不在他鄉,在心裏。

不知不覺把他鄉,當作了故鄉

王鼎鈞說:“故鄉是什麼?所有的故鄉都是異鄉演變而來的,故鄉是祖先流浪的最後一站。”

是啊,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地離開自己的故鄉,尋找一個願意停留的異鄉,漸漸地,異鄉成了故鄉,故鄉成了遠方。

當初陸游離開故鄉,赴千里之外的蜀地任職,他滿懷愁緒地寫下:“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此生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呆久了,他漸漸喜歡上了這裏,“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爲梅花醉似泥”,可見他當時的高興勁兒。

陸游對蜀地的美食更是如數家珍,儼然一個當地人:“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蟹。輪囷犀浦芋,磊落新都菜......”最美味當數蒸雞,犀浦的芋頭香軟糯滑,新都的菜口感極佳......

蜀地的一草一木,一蔬一飯,一人一事漸漸地融入了陸游的生命,陸游堅稱自己“前生定蜀人”,本是異鄉的蜀地,成了陸游的故鄉。

“披星戴月地奔波,只爲一扇窗。當你迷失在路上,能夠看見那燈光。不知不覺把他鄉,當作了故鄉,只是偶爾難過時,不經意遙望遠方……”李健的歌,撥動了多少異鄉人的心絃?

其實,只要生命中重要的人在身邊,“家”也可在異鄉延續。

故鄉不過是祖先流浪的最後一站,如今,你在哪兒站穩了,哪兒就是你的故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

“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兒都是在流浪。”

去到一個地方,不急不燥,既來之則安之,在他鄉過着故鄉的生活,漸漸地,生出“不知何處是他鄉”的安定感,懂得了: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蘇東坡一生如浮萍一般漂泊四方,所幸他樂觀曠達,隨遇而安,走到哪兒,哪兒就成爲他的第二故鄉。

被貶到黃州,蘇東坡卻有滋有味地過日子,恍如在家一般,興致勃勃地研究竹筍燜豬肉、東坡豆腐。

被流放到瘴氣橫行的嶺南,親友紛紛寫信安慰,蘇東坡卻回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被髮配到海南,發現了美味的生蠔,他於是馬上寫信給兒子:“千萬別讓朝廷的士大夫知道海南有好吃的蠔,不然他們會爭着來瓜分我的蠔的。”

一生的漂泊生涯,蘇東坡依舊安然自在,是因爲他的“心安”,他這樣寫道:“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史鐵生說:“人的故鄉,並不止於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心情一經喚起,就是你已經回到了故鄉。”

人,本爲大地之子,棲息於大地之上。履痕所及之處,精神安放之所,就是故鄉。

無論天涯與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