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勵志故事:別每天都在一條路上走

勵志故事:別每天都在一條路上走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3W 次

他的名字,我們一般人可能都不熟悉,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各種大大小小的“享受”和“方便”,卻都與他的發明成果相連,小如手機裏微波電子零件如射頻開關、前端放大器、功率放大器、CD音響唱碟、DVD放映機、個人電腦中讀二元數據的半導體雷射激光器,大如電子通訊的發電站等微波高速電子器件和光電子器件。憑藉這些研究成果,他不僅獲得了代表美國科學界最高榮譽的國家科學獎章與國家技術獎章,這在美國科技界是少之又少的,而且在2009年5月2日入選美國“國家發明獎名人堂”,成爲繼“計算機大王”王安之後第二位入選此名人堂的華裔。他就是現年72歲的美籍華裔科學家、被譽爲“分子束外延技術之父”的美國貝爾實驗室半導體研究所所長、教授——卓以和。在一般人眼裏,卓以和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和殊榮,一定是他“兩耳不聞窗外事”、死心塌地地在自己的專業道路上“一條路走到黑”的結果,其實不然。談到自己成功的原因時,卓以和說:“我成功的祕訣在於‘別每天都在一條路上走’。我在貝爾實驗室做了37年研究,每當進入貝爾實驗室大門時都看到貝爾肖像上的幾行字:別每天都在一條路上走,有的時候也應該跳到樹林裏去,你會發現很多從來沒看見過的東西。”

勵志故事:別每天都在一條路上走

出生於北京,小學6年級時隨父母移居香港,18歲高中畢業後到美國留學的卓以和,從小便有着多種興趣愛好,善於在多條道路上行走,除了每天讀好書、做好功課之外,他還喜歡畫國畫、水彩、油畫;又因爲從小由祖父帶大,他的祖父是章草書法家,他又跟着祖父學了書法,所以小時候的卓以和便給自己打下了很好的藝術功底,煉就了藝術家的敏感和想象力。這爲他日後科學研究的`成功幫助很大,卓以和說:“藝術其實和科學、工程都有很密切的聯繫,藝術能夠幫助人形成審美觀。比方說,土木工程專家在造橋樑時,一定要有很好的藝術觀念,這樣的橋造出來才漂亮。同樣,在我開始做分子束外延技術研究時,一樣離不開藝術的支持。每臺儀器和每項成果,我都把它看成是藝術,把藝術家的敏感和想象力完美地融入精確細緻的科學研究中。”正因爲如此,集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等6院院士爲一身的他,還有一個特別的院士頭銜——“美國科學與藝術院院士”。

在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學習時,卓以和也沒有隻注重專究一門,面對着研究跨學科跨領域的趨勢,他在碩士生階段學工科,博士生階段學理科,而且保留了自己的廣泛愛好,涉足藝術、哲學等各種領域。在這樣的知識背景下,他不斷結合多領域的知識創造新知識,從而成就了他現在的作爲。他曾親切地告誡中國學生:“擴大知識面,從長遠來看,對一個做研究的人來說很重要也很有必要。把各種科學結合在一起運用,也就是現在所謂的‘跨領域’訓練發展;生物、化學、物理、電腦甚至藝術等學科,學了以後不要各用各的,要統統加在一起,從中發現新的東西和點子。所以要能廣,要能精,更要能連接所有的知識,這樣纔會是成功的科學家。”

俗話說:左腦理性,右腦情感。也就是說,如果左腦像一個科學家,那麼右腦就像一個藝術家。卓以和不論在求學期間,還是後來一直在實驗室做研究,他始終遵循“別每天都在一條路上走”的“貝爾遺訓”。每當在一個事物上苦思冥想,想得太久快要疲憊的時候,卓以和就會讓一邊的腦筋休息,把思維換到另一條道路上去,就是用另外一邊腦筋去畫畫,等回來再想,就會有新的觀點和洞察力。這就是卓以和能夠屢有新成就屢獲殊榮的成功“祕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