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古董收藏家馬未都的故事,成功的傳奇就在精準二字上

古董收藏家馬未都的故事,成功的傳奇就在精準二字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古董收藏家馬未都的故事,成功的傳奇就在精準二字上

古董收藏家馬未都的故事,成功的傳奇就在精準二字上

61歲的馬未都,赫赫有名。他淵博,生動,又極富個性。他清高,狂傲,又精明透徹。他一直活躍在江湖,江湖上也始終有他的傳說。

有人羨慕馬未都腰纏萬貫,有人仰慕他博學慧眼。而從一介草根晉級爲國寶級文化學者,他靠的其實就是兩個字:精準

他的人生,說傳奇毫不爲過:從編輯、作家、影視編劇,到文物鑑賞家、博物館館長、奧迪英傑匯文化大使、脫口秀主講、文化名人,最終名利雙收。

他是怎麼做到的?

1981年,26歲的馬未都還是一名機牀銑工。作爲文學愛好者,他寫了篇愛情小說《今夜月兒圓》。《中國青年報》整版刊登了這篇小說,誰都沒想到,馬未都的命運從此改變。

小說發表後,馬未都被調任爲《青年雜誌》的編輯。在文學最璀璨的時代,這是個特別優越的身份,哪位讀者投稿,他隨手寫一句“稿子可以,你來一趟”,別人就樂顛顛地來見他了。他就在那時發掘了王朔、蘇童,辦公室的常客還有劉震雲、莫言等人。

在編輯之外,馬未都也一直在堅持創作,而且成績斐然,中青社曾爲他和顧城舉行過大型座談會,他代表小說,顧城代表詩歌。

而就在文學事業如火如荼時,馬未都卻選擇了江湖隱退。

他說:“我原來覺得文學神聖得要死,誤認爲我可以一輩子弄文學,後來只幹了十年,在看到文學興盛和衰退的速度、看到文學業內那種齷齪的嘴臉後就放棄了。”

1990年,馬未都從文壇消失,進軍影視圈,跟王朔、劉震雲等人,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馬未都擔任祕書長,隨後推出家喻戶曉的《編輯部的故事》。

隨後,“海馬影視創作室”製作了《海馬歌舞廳》。片子還未拍完,影視事業也正如烈火烹油,馬未都卻在攢足第一桶金後,漸漸淡出影視圈,一頭扎進了當時還很冷門的古玩收藏領域,開始了淘寶之旅。

“文人馬未都”變成“商人馬未都”,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轉型,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

當時,中國古玩市場還處在萌芽階段。馬未都的尋寶曆程只能從“菜市場”開始。那時候菜農來北京賣菜,順便會捎上自家最值錢的老物件。馬未都從兩塊錢的“官窯”開始買,直到它升值到20萬。“那時你去地攤上,滿地都是寶貝,我只是在寶貝中進行挑選。”

1982年,馬未都用1600元買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熱情一發不可收拾。攤上淘到的瓷器買回家,他躺在被窩裏,一宿一宿地摸着看。“一是養眼,二是琢磨。”在大多數人尚未意識到藝術品價值的時候,他已經“入道”深矣。

這段時間,他成功地混跡在地攤中“撿漏”。淘到一個雍正官窯的盤子。1987年,這樣一個盤子不到500元人民幣(當時公務員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經拍賣到了幾十萬,甚至幾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