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葉聖陶的故事

葉聖陶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葉聖陶的故事

葉聖陶的故事

一、記者生涯

“如果有人問我的職業,我會說,我的第一職業是編輯,我的第二職業是老師,” 葉聖陶說。 葉聖陶曾花費他人生的許多時間於編輯和出版工作。上海商務印書館是葉聖陶編輯工作的起點。他於1923年成爲該館的編輯。

在1930年底,葉聖陶辭去上海商務印書館的工作,成爲開明書店的編輯。他開始編輯中文書籍和兒童故事書。

“編輯不是一份輕鬆的工作。” 對葉聖陶來說,做一個編輯不再簡單的是一份工作,而成爲了一項職業。“在編輯當中粗心是不允許的,你必須自己檢查所有的文字。編輯們必須認真地對待他們的出版物,他們的報道和他們的讀者。” 編輯在檢查最終成果的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葉聖陶認爲 “認真” 是一個成功編輯的關鍵。 他在工作中一再重申這一觀點。

葉聖陶的一生致力於編輯與出版。 他從未停止過於自己“最初和最終”的職業的熱愛。 在抗日戰爭中,葉聖陶與他的家庭一併移居到樂山,並在國立武漢大學擔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他回到上海,在開明書店繼續他的編輯生涯。葉聖陶對現代漢語的視角促進了中國現代新聞業的發展,開創了現代出版業的新紀元 。

葉聖陶熱切的主張規範現代漢語包含規範的語法、修辭、詞彙、標點、簡化字和除去異體漢字。他又編纂和規範了出版物的漢字並且規定了漢語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幫助改進了編輯工作的質量與組織結構。

最重要的是,葉聖陶在出版領域提倡使用白話文。 他的雜誌和報紙大多使用白話文,這極大地方便了記者和讀者的閱讀。所有的這些貢獻加快促進了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

葉聖陶的故事

葉聖陶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同時他也是一位伯樂。他教育和發掘了許多傑出的作家和編輯如巴金(1904年-2005年)、丁玲(1904年-1986年)、戴望舒(1905年-1950年)。

1925年5月30日上海發生了一起血腥慘案,被稱爲五卅慘案。大約2000名上海工人和學生加入了一場充滿激情的反帝國運動,抗議帝國主義壓迫並要求徹底廢除不平等條約。 反抗者怒吼道“打倒帝國主義!”。遍及全中國的工人以全體罷工和集體反抗遊行的方式策應着這次活動。而後英國警察以暴力鎮壓反抗者,造起這事件中造成13名中國人死亡。到6月1日有超過20名中國人被殺害。

“誰來講述真相?”

沒有一家上海報紙報道這起慘案。首頁新聞大多是中國京劇演員的閒談。上海報紙因爲當局施壓拒絕提及這起事件。作爲一名記者,葉聖陶當衆指責道“爲什麼新聞記者們如此無情地對這起駭人的血案熟視無睹?爲什麼他們這麼害怕真相?可笑的是沒有人敢說出真相。” 葉聖陶因此與鄭振鐸和胡愈之(1896年-1986年)一同創辦了《公理日報》 他們不顧帝國主義強力壓迫,全景展示這起慘案,是爲了喚醒有良知和愛國心的普通大衆。同時也爲了推動“五卅精神”在中國的傳播。

爲了更多的報道真相,《公理日報》提供了大衆的討論場所,名叫“社會裁判所” ,以鼓勵讀者表達他們對社會的觀點看法。葉聖陶和其他《公理日報》的編輯們激烈的批評社會的不公。這份報紙起到了對專制的監督者作用,同時在早期中國現代社會中啓蒙了“新聞自由”的觀念。

由於財政困難和編輯們的意見不一,《公理日報》最終在創立22天后停刊。葉聖陶從沒有停止追蹤真相。在抗日戰爭(1937年-1945年),他參與到反抗國民政府的鬥爭中,爲民主國家的新聞自由而奮鬥。 他曾在以下報紙、雜誌作過編輯、主筆或主編: 《禮拜六》 《上海時事新報》《上海民國日報》 《文學週報》 《公理日報》 《國文月刊》 《蘇州評論》 《婦女雜誌》 《小說月報》 《中學生》 《開明少年》 《中國作家》 《人民教育》 《中國語文》 《詩》 《光明》 《國文雜誌》 《中學生戰時半月刊》《兒童文學》。

二、政治生涯

1949年初,葉聖陶應中共中央的邀請,由上海經香港到達北平,擔任華北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6月,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7月,參加第一次文代會並當選爲文聯全國委員;9月,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先後出任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兼編審局局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教育部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等職,並當選爲全國人大第一屆至第四屆代表和第五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第五屆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重要職務。1962年,葉聖陶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在1979年民進四代大會上,當選爲民進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進中央代主席。

三、爲人風範

葉聖陶先生是我國文藝界、教育界的老前輩,他爲人敦厚,彬彬有禮。著名詩人臧克家曾經說過:“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大字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我覺得葉老身上兼而有之。”

40年代,在四川岷江和青衣江匯流的一座名城,葉老曾應某大學聘請,擔任教授。本來他在大學教書並非第一次,又是很有名氣的作家,而且在各大書局掌握過文柄,他可以把自己的經歷寫上幾大行。可是葉老到校後,在經歷欄中只寫了四個字,“小學教師”。固然在他心目中“小學教師”是一個極其光榮的稱號,但人們卻由此可以看出,他是怎樣地不炫耀自己,甘居於普通一兵。凡是知道這件事的朋友,都認爲葉老這樣填寫毫不帶半點矯飾,因爲他爲人一貫真誠質樸,最厭惡浮名虛名,生平以譁衆取寵爲可恥。古語說,“字如其人”。葉老的楷書平正而又自然,篆書則圓潤中兼有端莊凝重氣概。他力求避免韓愈所說的“俗書趁姿媚”。他的爲人正如他寫出的字,不求取悅於人而自有可悅之處。

葉老虛懷若谷,平易近人,辦起事來剛強果斷,認真負責,一貫如此。比如編講義,寫教材,他不但不滿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須包括自己的研究,帶有自己的心得。這種主張是他負責精神的表現。又如編制“引得”,尤其爲大部頭的書編制“引得”,許多人雖明知有益於學術研究,但覺得這畢竟是爲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進程中的辛苦和單調,不肯去嘗試。葉老卻曾用商務印書館銅版《十三經》白文做底本,編出一部巨冊的“引得”。初着手時,困難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認定這是有益於廣大讀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勞地去做,決不半途而廢。這是他工作中負責精神的又一表現。

抗戰期間,統治區的知識分子受盡了折磨和迫害,貧病交加者比比皆是。葉老對於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離開大學後,移家到成都居住,主持開明書店出版工作。成都是個熱鬧的城市,又是文化人集聚的中心。在這裏,葉老關心、團結了許多不滿意反動統治的知識分子,爲他們指出進步的光明之路。他多次出面主持座談會,報告會,馮立祥、朱自清等都欣然到會。

四、文教理念

1、“教是爲了不教”

葉聖陶對改進現代中文教育有重要影響。他給中文教育引入了一個全新的觀念,“應當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長期詳細的灌輸書本知識。”這一觀點衝破了習慣於強烈依賴記憶和灌輸的傳統語文教學觀念。此外,葉聖陶促進了批判思維的深入人心,讓人們認識到個人價值判斷的重要性。他認爲這些學習技能應當被用來構築學生的基礎,同時也將成爲學生終生學習的起點。

2、文學爲人生

葉聖陶在他反思現實生活的作品中動情地寫道:

“在記憶中,我似乎從來沒有撰述過自己有些模糊或者不甚清楚的知識。換句話說,我不能寫那些只是通過想象得來的東西,但我也沒有失掉想象力。我生活在城市裏,鄉鎮和農村,我寫在那些地方觀察到的事物。作爲一名老師,我瞭解一些教育圈的生活,我也記錄下來。在一些相當基礎和淺顯的層面,我關注着中國革命逐漸的發展,同時,我也記錄下這些事情。”

他大多數的新聞作品由人們的生活得到靈感。他相信文學作品不僅是用來供人消遣,而且也是反映生活和鼓舞讀者思考現實的工具[]。他感覺有義務去讓讀者知道在他們周圍真實發生的事情。這就是他爲什麼想要將文學和新聞報道聯繫起來的原因。他認爲文學作品應該也被用來喚醒青年對社會的關心與敏感。這個觀點如同新聞工作者講述真相的基本原則。葉聖陶也以記者爲畢生職業。

3、易讀性

在葉聖陶的作品中易讀性是一個顯著特徵。它意味着讀者更有效率的感知和理解文章內容。作爲一名記者,葉聖陶作中強調詞語的運用。這大概是因爲在他做編輯之前,曾作了10多年的教師的緣故。他認爲文章是爲讀者而作的,同時他把文章看作是讀者與作者交流的工具。當時的作者面臨的一個巨大問題是他們不是擁有優秀寫作技巧的素養。他們的表達是不準確且意義模糊的。只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夠欣賞他們的文章。作者不注意實用的重要性。因此,文學作品難於被普通大衆接受。葉聖陶認爲一個人只有把文章寫得實際且易於理解,他才能夠去只寫一些風雅作品。如果讀者不理解文章內容,文章就毫無用處。

4、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 生活的鏡子

現實主義是葉聖陶最爲鮮明的特點。葉聖陶是現實主義寫作的先驅之一。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鏡子,反映了社會的陰暗面和人性。

因爲是一名教育家,在葉聖陶的作品中,他記述了許多知識分子,他們中的許多人是被剝削者,是沒有能力反抗的社會底層的人。葉聖陶在他的作品中一貫反映着真相與現實。他在自己的小說如《火災》、《線下》和《稻草人》中表達了自己的民主的和社會主義的思想。這些文章聚焦於社會底層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廣受讚譽的小說《倪煥之》就記述了一位知識分子的悲情生活。 、

葉聖陶發現新中國的很多人是自私、冷淡、僞善和保守的。人們爲了安穩的生活放棄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葉聖陶在作品中諷刺了這些人。他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希望喚醒人們的知覺並正視這些社會頑疾。葉聖陶不僅寫故事,而且報道社會的謬誤。他的作品不是用來消遣,而是用認知和對現實的思考來連填充人們的餘暇。“……寫作的基礎是一雙有洞察力和善於觀察的眼睛,而我的眼睛卻不怎麼擁有洞察力……當然,沒有必要以寫作爲目的訓練而一個人的眼睛,對於眼睛的訓練,是爲了洞察現實,豐富生活。

5、公文寫作

1983年6月20日葉老專門寫過一篇《大家都來重視提高公文質量》,文中提出瞭如何提高應用文寫作的質量問題。葉老要求大家牢記一句話:“人家瞭解你的方針政策、具體辦法之類全憑你寫在公文上的書面語言,所以書面語言馬虎不得”。葉老十分強調:寫作必須做到“明確通順”,即“必須把要表達的意思想清楚。沒想清楚,即使是文章大家也做不到明確通順。想清楚了,公文的組織結構自然是意思本身的組織結構,照樣寫下來,才能做到有條有理。這樣的公文才能夠讓人家不折不扣地瞭解。”其次,葉老認爲,還要在語法修辭邏輯各方面用點兒勁。“不光是讀些書本,尤其要在實踐中隨時留意。”葉老所指的意思,即要我們善於把書本上所講的這些知識化爲自己的實踐,能夠熟練地運用於說話、寫文章。

葉老認爲提高寫作質量,“必得把文字琢磨得停停當當,端端正正,拿出去才能算是表達了我的意見。”因此,我們在寫作中“都應當斟酌盡善,做到再不能更動一個字,決不能出門不認貨。”

6、改進文風

寫作中關於文風問題,葉老曾多次反覆論述。如1956年寫的《反對新八股,形成新文風》;1958年的《文風問題在哪兒》、《怎樣改進文風》;1959年的《要寫得便於聽》;1961年《改善字風》;1979年的《端正文風》等。葉老認爲:“文風是作風,也是思想風”,“端正文風是大家的事”,“我說的大家,不限於記者、作家,凡是寫點書稿,寫點文稿的人,乃至寫一封信,寫張字條的人,都包括在內。文風是風,風是刮來刮去的,彼此影響的,所以惟有大家來吹一種端端正正的好風,才能彼此促進,共同提高”。

如何改進文風呢?首先葉老反對說假話,說空話,包括現在還有影響的黨八股、洋八股。“說假話就是言不由衷,說空話就是言之無物,”而且“在說假話和說空話這兩點上,‘黨八股、洋八股’的精神是相通的”。其次,葉老還強調字風。因爲寫作,尤其是應用文寫作,必須特別注意“存心給公衆看”。葉老大力呼籲“寫信要爲收信人着想,起什麼稿子要爲商量這份稿子的人着想;寫的稿子準備付印付排的要爲打字員排字工人着想”。再次,葉老反覆強調文風改進,應努力充實自己,包括思想認識和表達技巧方面,並且要努力使文章具有正確性、鮮明性、生動性。

7、語言與修辭

葉聖陶的語言是簡練而感人的,他以用恰當的詞語表述自己的能力而出名。葉聖陶在他的報道中強調感覺與情感。人物在葉聖陶的筆下鮮明活潑,他深深的洞察到人物的內心世界。知名作家趙景深盛讚葉聖陶是寫作界的異數,擁有着傑出且驚人的才能。他的優美文章持久而韻美的留存於世。他表達的情感和感覺構築了真相與現實的基礎,也使他的文章充滿無窮的力量。 “情感如同忽明忽暗的燈火,但是記述卻因爲這燈火而引人注目,” 葉聖陶說。這段談話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葉聖陶不僅是一位善於講述故事的人,他更是一位藝術家。

8、外語元素

葉聖陶的現實主義寫作形式成爲許多作家效仿的對象。他承認閱讀一些西方小說家的作品,對他的寫作助益良多,“如果我沒有閱讀英文,如果我沒有接觸英文讀物,我就不會寫作小說. ” 他的作品是反思與思辨的。這些不知依靠感知,而且依靠切實而客觀的觀察。葉聖陶不僅是一位作家,而且是一名新聞記者。對現實的觀察成爲了他寫作的源泉,他它爲中國現代文學開創了一片新天地。

五、文學作品及特點

葉聖陶小說主要暴露舊中國教育界黑暗的內幕,並透過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頭指向整個舊社會,是葉紹鈞 “教育小說”的基調。他以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和同情,反映了下層知識分子貧窮悲苦的生活狀況。與此同時,他對作爲知識階層一部分的教員,也有着嚴峻的解剖與審視。

葉紹鈞小說的突出藝術成就,在於他對“灰色人生”的冷靜觀察和客觀描寫,表現了鮮明的現實主義的特徵。作家的冷雋、客觀的風格色彩並不排斥他的內在熱情和主觀見解。冷靜觀察和客觀描寫,在葉紹鈞小說風格的諸因素中最爲突出。他帶着一雙透入的觀世的眼,冷靜的諦視着蜷伏在舊中國暗諏一角里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他的內心滿蘊着悲憫之情,而在落筆之際卻藏而不露、冷雋含蓄,意常見於言外,情不外露文中。

同情與諷刺兼備,是葉紹鈞對小市民知識分子用筆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的碾盤重壓下的知識者,作者看不慣他們的怯弱、空虛、玩忽職守、自私自利、不又要刺它一下,期望他們有所改變;但是他也深知他們的甘苦,造成他們這些不良表現的原因是複雜的,有時他們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因此,他在嘲諷的同時又毫不含糊的把筆鋒穿過這些人而指向其背後的黑暗現實制度,從而使他的批判現實主義達到了一定的深度。

葉紹鈞小說中的小知識分子形象大致有兩種類型:

一是卑瑣和庸俗型。其代表是《飯》中的吳先生和《潘先生在難中》的潘先生。

二是正直和理想型。其代表是《城中》的丁雨生、《抗爭》中的郭先生,最典型的是《倪煥之》中的倪煥之。其中《倪煥之》被矛盾稱爲“扛鼎”之作。

結構多變、精於佈局,講究結尾饒有餘味,是葉紹鈞小說風格的又一方面。

葉紹鈞對外國小說的借鑑了無痕跡,他的小說文字整飭、嚴謹、平實、純正,既無歐化的成分,又沒有半文半白的現象,十分講究規範化。葉紹鈞的文學語言沒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歐化氣息,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和嚴肅踏實的寫作態度,使葉紹鈞的文學作品爲中國現代漢語的規範、純潔、健康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