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陳果經典著作《好的孤獨》簡介和語錄

陳果經典著作《好的孤獨》簡介和語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93K 次

陳果經典著作《好的孤獨》簡介和語錄

陳果經典著作《好的孤獨》簡介和語錄

寄語:同學們對陳果教授課堂上課的評價是:妙語連珠是她的常態,偶爾站立、偶爾彎腰是她的節奏,爽朗的笑容是她的心態,竭盡所能做一個好老師是她的畢生追求。她是最有型的大學女教師,做她的學生很幸福。雖然沒有機會成爲她的學生,但是網絡發達,我們可以成爲她的聽衆或者讀者。今天分享給讀者的是陳果經典著作《好的孤獨》簡介和語錄,歡迎鑑賞。

簡介:

當你一個人獨處,自我的力量就開始覺醒,內心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孤獨讓你遠離喧囂,內心沉靜而有力,判斷無比清晰;

孤獨帶你找到自我,聽取內心的聲音,應對外界難題;

孤獨領你看清人生,不再慌亂和迷茫,活得從容堅定。

孤獨讓你與自己對話,內心纔是一切的答案。所有複雜會變得簡單,所有空虛會變得充實,所有焦慮會變爲平靜,所有脆弱會變爲強大。從此再也不會感到迷茫,再也不會爲誰受傷。

當你最終脫胎換骨,一定會感謝曾經的孤獨。

本書由復旦大學陳果老師近10年的教學心得整理而成,囊括了她的思想精髓。

陳果經典著作《好的孤獨》簡介和語錄

語錄:

1. 寂寞與孤獨確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都是孤單的嫡傳,只不過,寂寞是面黃肌瘦的孤單,孤獨是體態豐盈的孤單;寂寞是冷僻的孤單,孤獨是溫情的孤單;寂寞是輕賤的孤單,孤獨是高貴的孤單;寂寞是殘缺的孤單,孤獨是完美的孤單。其差異源於他們從不同的母親那裏沿襲了不同的品性:寂寞是空虛與孤單的孩子,而孤獨則脫胎于思想與孤單的結合。

2. “懺悔”二字皆是出於真心,心中有愧,永斷不作。

3. 生活之爲生活,苦與樂皆是她的真味,誰要是拒絕接受生活之苦,註定也會被剝奪生活之樂;兩者之間往往不存在取捨,要麼全要,要麼一樣也沒有。

4. 不是世界離你遠了,是你離自己的心遠了。

5. 讓自己在他人眼中閃閃發光,引來旁人路人陌生人的羨慕與讚歎——很多人把這當成對自己的善待。在我看來,這不是真正的自愛,而更像一種“自厭”,因爲這裏面全然沒有對真實自我的觀照、尊重和接納,卻充滿了對自我本性的無視、嫌棄和壓抑。事實上,這大可不必,一個人,不論表現得多好多完美,總有人喜歡,總有人不喜歡。即使像耶穌一樣的聖人,也是有人喜歡他,有人不喜歡他,有人憎恨他,甚至將他送上了十字架。既然如此,我們大可以活成我們自己,活得更本色一點、更真實一些,反正還是會有人喜歡你、有人不喜歡你。但至少你會更喜歡你自己。這纔像“自愛”,不是嗎?

6. 與“寂寞”相比,“孤獨”是一種更高貴更優美的狀態,人需要“孤獨”,獨處時自我的“真實”能還給我們精神的自由。這就是爲什麼我們的祖先前輩們講究“慎獨”:從人羣中抽身而出,從喧譁中隱匿,返回獨對天地、獨對真實之自我的存在。我們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不多,或是在忙於應對本能的吃喝拉撒睡,或是在應接不暇地做着雜七雜八的事,接觸着親疏不一、形形色色的人,我們應當給自己更多獨處的時間,爲的是卸下“面具”,自如生活,如我所是——本色、自在、真情實感。

7. 感恩不必急於回報,否則他人的美善反倒被我們當成了一種心頭的負擔。他人的好意反倒成了我們寢食難安的虧欠。

8. 決定你我能否成爲朋友,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時間。

9. 對自己得到的一切不知感恩的人,不配得到任何東西[]。

10. 選擇對它視而不見,自欺欺人地當它不存在,還是選擇正視它、心平氣和地與它和解,接受這遲早會發生的事實;選擇忍受它,將它視爲懸在人生之路的上方、時時可能墜落的巨石,還是選擇享受它,就像酒足飯飽的盛宴之後,我們終要離席;選擇做三樓的人,把它當成那座不可翻越的大山、爲之哀愁痛苦,還是選擇努力地拾級而上,攀爬到精神的更高層,做那個十樓的人,超越它的高度、擺脫它的威懾。

11. “孤獨”是由自我思想的豐富性而帶來的對獨處的近乎貪婪的偏好與享受,那是一種對自我充實飽滿的精神生活的不緊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嫺靜而從容。而“寂寞”是由自我內心的荒涼、思想的貧乏而引起的對獨處的恐慌,精神的空洞使我們直覺到生命的虛無,情感的真空使我們懷疑自我的存在,那是一種靈魂中空的乾癟,是絢爛的煙花在高空瞬間綻放、又墜回廣漠低沉的黑暗中的無望,焦灼卻疲乏。

12. 孤獨藏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找到它你就可以脫胎換骨。

陳果經典著作《好的孤獨》簡介和語錄 第2張

13. “孤獨”源於精神的自由自在,即使身處鬧市、被人羣包圍,也依舊如急流中的一塊浮木、沙漠中的一位托鉢僧,穿行人世,心無纖塵。當你沉入自我並享受孤獨時,人羣在你眼中自動隱退,因爲喧囂業已從你心中淡退,或者說,你業已從喧囂中淡退。而“寂寞”是一種病,源於心靈的飢餓、精神的營養不良,它需要用人羣與喧鬧來治療,像病人一樣需要身邊常有人陪伴,它需要用迎來送往來遺忘內心的狂躁不安。

14. 壓抑與麻木漸長,虛榮隨冷漠共生!

15. 我們能欺騙的往往是信任我們的人,而信任我們的人最不能承受的就是我們欺騙他們。

16. 爲了活在社會的主流內,我們選擇了活在自我的邊緣外。

17. 我很喜歡法國人常掛在嘴邊的那句“C'est la vie(這就是生活)”,他們在歡笑之時用它讚美人生,在悲傷之中用它調理傷口。這句話的妙處就在於它透露了生活不可預測的無常與善變——苦與樂,微妙地銜接着每一天的起承轉合。

18. 孤獨不是人類刻意的自我培養、自我要求、自我改造,不是人類文明的產物,而是自然最古老的真相,是萬物最原始的本來面目。人在離開母體之後,一直是孤獨的,我們的皮膚隔開了我們與外界,我們孤單地蜷縮在自我的皮囊之中。傳說中神是孤獨的,正因爲如此,他造出了人來和自己做伴;真理是孤獨的,正因爲如此,能與之親近的人永遠只是極少數。我們所居住的這個熱鬧的地球是孤獨的,在廣袤的宇宙中,它不過是一個孤獨的藍色的小點,淹沒在無邊的靜默之中。

19. 在這個世界上,感恩之情是善的推動者。

20. 孤獨很多時候的表現形式是沉默,但沉默不足以代表孤獨,孤獨與任何可見可聞的形式無關。有些年輕人用抽菸來製造煙霧包裹中的寂寥,或者借酒來玩弄氤氳醉意中的寂寞,或者走頹廢路線來表露自己與衆不同的獨特,這是一種擺酷,或是一種造作,那只是對想象中的孤獨的描摹,是流於表面的裝扮,是看似冷寂的面具之下一顆急欲引人注意的虛榮心在作祟,而不是真正的孤獨者的風範。孤獨源於思想的充沛飽滿,是思想自發的精神流浪。

21. 意志源於心智堅定,不可動搖;勇氣源於內心無所畏懼;謙遜源於心存敬畏;豁達源於心胸寬廣。

22. 只有無法接受真實自我的人,纔會用虛構的美麗自己騙自己,那是一種直面真相的癱軟無力。如果一個人無可避免地生而有弱點,那麼不能接受自己有弱點,恐怕纔是他最無可救藥的“弱點”。

23. 生活固然是“重負”固然是西西弗斯肩頭的“巨石”,也如我們常常哀嘆的“人生不如意生之八九”,可是“重負”之下何嘗不是埋藏着“恩賜”?我們常說,愛與責任比肩而立,自由與命運比肩而立,人道與人性比肩而立。若責任不是沉重的,由怎見愛的深沉?若命運不圈定其邊界,生命不存在死亡,我們又有誰在乎有生之年是否虛度,又有誰會關心在有限的人生中靈魂何以能無限自由?若生活沒有“重負”,我們又該拿什麼來對人性的頑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使之越來越具有德性的溫潤,散發人道的柔光?事實上,有多少人的剛毅堅強是由“挫折”磨礪而成,有多少人的成熟練達脫胎於深沉的“受難”,有多少人的純真恰恰是雙腳深陷“淤泥”中不忘仰望星空,一個人肩頭扛下了多沉重的苦難,胸中就承載着多偉大的情感

24. 而成熟的開心,則接近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從容淡定。它放開具體的對象、超越轉瞬即逝的個人情緒。那不是來去匆匆的“快樂”,而是豁達大度、無所計較的“開心”。當一顆心是洞開的,就能容納世間萬象,“悲歡”和“苦樂”可以在其中自由出入,隨它來來去去、自生自滅,只因風平浪靜的海面倏忽吹過一絲微風,偶爾微泛水紋而已。對於成熟者,有糖吃挺開心,吃不到糖也不難過;贏了人家挺開心,輸了也不難過;美味佳餚不拒絕,粗茶淡飯不計較;得意之時不顯擺,失意之時不抱怨。

25. “孤獨”是自得其樂的獨處,是自成體系的完整。就像一個小女孩在嘈雜的房間的一角靜靜地摺紙、畫畫、凝視着魚缸中的小魚,心無雜念,旁若無人,那是一種將散軼於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內心世界的專心致志,那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給自足、清明安和而無所外求的精神圓融。而“寂寞”是無可慰藉的空虛,是急於衝破的樊籠,深陷其中的人往往不知道做什麼好,做什麼都沉浸不進去,都打不起精神,都不快樂;任何一件東西、每一個人都難以激發起自己對於生活擁抱歡呼的熱情;翻了一圈電話本,數百個名字裏卻找不到一個真正想說話的人;電視頻道換了又換,卻都顯得那麼枯燥乏味;想痛哭流涕,想聲嘶力竭地大喊,想在暴雨裏狂奔,來驅趕壓迫着自己的精神低迷……那是一種無所適從的“自厭”,那是自我心靈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