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尼采的個人簡介資料

尼采的個人簡介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尼采的個人簡介資料

尼采的個人簡介資料

個人介紹: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哲學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都以各自的形式迴應尼采的哲學思想。

尼采的個人簡介資料

早年生活

1844年10月15日,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勒肯鎮附近洛肯村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尼采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尼采的父親是威廉四世的宮廷教師,他曾執教過四位公主,深得國王的信任,於是他獲得恩准以國王的名字爲兒子命名。後來,國王指派尼采的父親到勒肯鎮擔任牧師,尼也就是在這裏出生的。尼采的祖父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寫過神學著作,他的外祖父是一名牧師。幼兒時期的尼采是個沉默的孩子,兩歲半才學會說第一句話。

1849年7月,尼采的父親死於腦軟化症。數月後,年僅2歲的弟弟又夭折。當時尼采才5歲,親人接連的死亡,使這個天性敏感的孩子過早地領略了人生的陰暗面,鑄成了他憂鬱內傾的性格。父親死後第二年,尼采隨同母親和妹妹遷居瑙姆堡,從此便生長在一個完全女性的家庭裏。祖母關於其波蘭貴族家族史的灌輸對尼采貴族情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尼采的個人簡介資料 第2張

10歲時尼采就讀於瑙姆堡文科中學,對文學與音樂極感興趣。14歲時,進入普夫達中學,這個學校課程都是古典的,訓練很嚴格,出了很多偉人,如詩人和劇作家諾瓦利斯,語言學家和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Schlegel,以及康德的繼承者、偉大的先驗主義和道德哲學的代表費希特。可是尼采卻難以接受這種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願意接近陌生人。這時的他除了理智的發展並有着驚人的進步外,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爲他感情生活的寄託。尼采幼年曾受教於普魯士當時最好的女鋼琴家,當他的母親爲他聘請這位老師時,尼采就深感日後的生活離不開這樣的精神支持了。

1861年17歲尼采患嚴重疾病首次出現健康惡化的徵兆,被送回家休養。3月接受基督教的按禮。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進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但第一學期結束,便不再學習神學了。他常聽同學們交談,有些人毫無信念和激情地重複黑格爾、費希特、謝林的各種公式,那些偉大的體系已經喪失了激發人的力量;還有一批人喜歡實證科學,閱讀福格特和比希納的唯物主義論文。這些都沒能吸引尼采,他是一名詩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祕性的東西,他不再滿足於科學世界的清晰與冷靜。 尼采在修養和氣質上更是一名貴族,所以他對平民政治不感興趣,而且他從沒想過要過一種安寧舒適的生活,所以他不會對有節制的歡樂和痛苦這樣一種可憐的生活理想感興趣。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熱愛希臘詩人,崇尚希臘神話中各種具有鮮明特點的人物,並把他們巧妙地同德意志的民族精神結合起來。尼采還在校學習時就深深體會到精通和弘揚本國、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這充分地體現在他對古文字、文學,古典主義藝術的熱愛。他熱愛巴赫、貝多芬,以及後來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熱情褒揚的那位歌劇巨人——瓦格納。

1865年,他敬愛的古典語言學老師李謝爾思(F. W. Ritschls)到萊比錫大學任教,尼采也隨之到了那裏。當時的尼采雖然年紀不大,但已經開始哲學沉思了。在萊比錫期間,他偶然地在一箇舊書攤上購得了叔本華的《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欣喜若狂,每日凌晨2點上牀,6時起牀,沉浸在這本書中,心中充滿神經質的激動。1867年秋,尼采在瑙姆堡服爲期一年的兵役,這次服役因他騎馬負傷而提前結束。1868年秋,尼采在萊比錫瓦格納姐姐的家裏結識了他仰慕已久的音樂大師瓦格納,兩人久久地談論他們共同喜愛的叔本華哲學。隨後的幾年中瓦格納和妻子成爲尼采在藝術和理智方面的良師益友,一個家的代用品。

教授時期

1869年2月,年僅25歲的尼采被聘爲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此後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對愉快的時期。在巴塞爾,他結識了許多年長和年輕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藝術史學家雅可布·波克哈特(Jakob Burckharat)。1869年4月,尼采獲得了瑞士國籍,從此成爲瑞士人。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盧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訪了瓦格納。同月28日,他在巴塞爾大學發表就職演說,題爲《荷馬和古典語言學》。當時,巴塞爾城裏所有貴族家的大門都對他敞開,他成爲巴塞爾學術界的精英和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

1870年,尼采被聘爲正教授[]。不久傳來了德法開戰的消息,尼采主動要求上前線。在途經法蘭克福時,他看到一隊軍容整齊的騎兵雄赳赳氣昂昂地穿城而過。1872年,他發表了第一部專著《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這是一部傑出的藝術著作,充滿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象力;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學作品,充滿了反潮流的氣息。但是在這部哲學著作中已經形成他一生的主要哲學思想。尼采哲學的主題是生命的意義問題,而他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便是:靠藝術來拯救人生,賦予生命以一種審美的意義。尼采並不就此止步,他毅然攻擊最受尊敬的典範—大衛·斯特勞斯,以此抨擊德國人的粗俗的傲慢和愚笨的自得:“司湯達曾發出忠告:我一來到世上,就是戰鬥。”

尼采的個人簡介資料 第3張

《悲劇的誕生》和《不合時宜的思考》(Unzeitgemabe Betrachtungen)的第一部發表之後,引來了一片狂熱的喝彩聲,同時也遭到了維拉莫維茨領導的語言學家圈子的排斥。教授的名聲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損傷。

1873至1876年,尼采先後發表四篇長文,結集爲《不合時宜的考察》一書。書的主題仍是文化批評。第一篇《告白者和作家大衛.施特勞斯》,以施特勞斯爲例,批判了庸人型的學者。值得注意的是,書中第一次公開抨擊了普魯士的霸權主義,指出:普法戰爭雖以德國勝利告終,其險惡後果卻是使德國文化頹敗,“使德國精神爲了"德意志帝國"的利益而遭失敗乃至取消”。此後尼采一貫立足於文化的利益而批判強權政治,並且在德國陷入民族主義的政治狂熱之時自稱是“最後一個反政治的德國人”。 第二篇《論歷史對於生命的利弊》,指出生命因歷史的重負而患病了,呼籲解放生命,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第三篇《作爲教育家的叔本華》,抨擊哲學脫離人生,要求以叔本華爲榜樣,真誠地探索人生問題。第四篇《瓦格納在拜洛伊特》,重點批判現代藝術。這篇文章名義上是替瓦格納音樂辯護,視爲現代藝術的對立面,其實明揚暗抑,已經包含對瓦格納的批評。文章寫於1875與1876年間。在此之前,尼采內心對瓦格納已經產生了隔閡。

晚年

1889年,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於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伕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數日後,他的朋友奧維貝克趕來都靈,把他帶回柏林。尼采進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後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學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親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1897年4月,因母親去世,尼采遷居到位於魏瑪的妹妹伊麗莎白·福爾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終是他的溫暖的避風港,作爲這個家庭中惟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員始終圍着他轉,無微不至地關懷他,精心呵護他,儘量滿足他的一切願望。但尼采爲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捨棄了這一切,像個苦行僧一樣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界中飄泊遊蕩,忍飢挨餓,沉思冥想。

尼采 - 感情經歷

1882年4月,在梅森葆夫人和另一位朋友雷埃邀請下,尼采到羅馬旅行。在那裏,兩位朋友把一個富有魅力、及其聰慧的俄國少女莎樂美介紹給他,做他的學生。尼采深深墜入情網,莎樂美也被尼采的獨特個性所吸引。兩人結伴到盧塞恩旅行,沿途,尼采向莎樂美娓娓敘述往事,回憶童年,講授哲學。 但是,羞怯的性格使尼采不敢向莎樂美吐露衷曲,於是他懇請雷埃替他求婚,殊不知雷埃自己也愛上了莎樂美。莎樂美對這兩位追求者的求愛都沒有允諾。最後,兩人只能保持着友好的接觸。然而尼采的妹妹伊麗莎白卻對他們的友誼滿懷妒恨,惡意散佈流言飛語,挑撥離間,使他們終於反目。僅僅5個月,尼采生涯中的這段幸福小插曲就終結了。

尼采發瘋的故事

尼采十分自負,但是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學說並沒有得到發揚,僅僅在歐洲幾個小國之間流傳,他的學說是在他死後才被髮揚光大,所以有人認爲是他的才華沒有得到施展,又極度自負,因爲尼采一直認爲自己是太陽,光熱無窮,卻未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報,才導致了他的發瘋。

但是也有學者認爲,尼采的發瘋與家庭遺傳的疾病有關,他的父親因爲腦病去世,他的弟弟也因爲腦病去世,不僅如此,尼采也遺傳了慢性頭疼病與視力衰弱症,又在普法戰爭時傳染了赤痢白喉,導致尼采被病痛折磨發了瘋。

還有人認爲尼采是因爲一個女人發的瘋。當時尼采深愛着一個美麗的女人,但是因爲自己太笨拙,遭到了無情的拒絕,尼采天才的自尊受到了挫折,他甚至寫了幾首詩給那個女人:“幾如果你看到我瘋了,我將痛恨你的心酸的淚水;如果你看到我開心了,我將痛恨你對我的輕蔑。”

尼采爲什麼發瘋至今也被學者們爭來爭去,大部分的人都認爲尼采是被這三者一起折磨發瘋,導致最後在街上抱着一匹被馬伕鞭打的馬精神崩潰,憂鬱而痛苦的度過了生命最後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