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歷史典故 > 楊廣修隋唐大運河故事

楊廣修隋唐大運河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都說隋煬帝楊廣是個暴君,好大喜功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其實,隋煬帝無論在軍事、治國、謀略上都是一流的,只是他太捉急了,本來30-40年才能做好的事情一定要10年完成,然後在加上天災人禍以及三次東征高麗才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個人認爲這其中也有被世家及歷史綁架的因素在裏面。史書評價隋煬帝楊廣的罪狀之一就是修建了功在千秋的隋唐大運河

楊廣修隋唐大運河故事

楊廣修隋唐大運河的故事

隋煬帝徵發河北民夫一百餘萬,用了數年時間,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開鑿了以洛陽爲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餘杭(杭州)的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貫通,南北航路自此連爲一體。大運河自修成後便成爲溝通中國南、北兩域最重要的水上運輸要道,日運財貨百萬,惠及兩岸千年,爲中國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時至今日仍在發揮着重要的航運價值。

隋煬帝修隋朝大運河分爲四條: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運河。通濟渠是從板渚引黃河水,注入淮水。大業元年(605年)三月,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通濟渠分爲三段:西段自東都洛陽西苑,引谷水、洛水,東循陽渠故道由洛水注入黃河;中段自洛口到板渚,是利用黃河的自然河流;東段起自板渚,引黃河水走汴渠故道,注入淮水。 通濟渠東段所經過的路線是引黃河水循汴水故道,入於泗水,注入淮河。

大運河全長五千多華里,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工程之一,同長城一樣,都堪稱是華夏百姓靠人工構築的奇蹟,對中國歷史有着極其深遠的影響,對華夏文明來說,其意義遠比長城更爲重大。從宏觀上看,大運河將黃河流域這個政治中心與已經成爲全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連接起來,成爲了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極大地促進了江南、江北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發展,令兩個流域的文明逐漸融爲一體,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大融合,大大增強了華夏內部的凝聚力,在鞏固並加強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意識方面居功至偉。

楊廣修大運河的舉動雖然給當時的河北百姓帶來了沉重的徭役,但利在千功萬代,論起對華夏文明的貢獻,後人少有能與之比肩者,可謂弊留當代,功在千秋。運河修好後,在之後的幾百年間還有效地分流了黃河水患,直到宋代發大水時,這條千里隋堤還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

朱偰在他所輯的《中國運河史料選輯》寫道:“蘇軾《書傳》說道:‘自淮、泗入河,必道於汴……又足見秦、漢、魏、晉皆有此水道,非煬帝創開也,’蘇軾歷引《漢書》楚、漢(約)中分天下的鴻溝,漢末年曹操和袁紹相持的官渡,以及王濬伐吳杜預信中所提的‘‘徑取秣陵……自江入淮,逾於泗汴,溯河而上,振旅還都‘,來證明秦、漢、魏、晉以來,早已由此水道,並非隋煬帝新開鑿的。’”

唐人皮日休曾寄宿汴水河畔,見運河之上船隻往來絡繹不絕,貨船遊船如織,天下繁榮興盛與此河密不可分,便做了一首《汴河懷古》,以評述大運河開鑿之功過。此詩一成,天下傳唱:“盡道隋亡爲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不僅盛讚大運河對後世的積極意義,更將隋煬帝大修運河的歷史功績與大禹治水相提並論,評價可謂極高。而所謂的“水殿龍舟事”,是指皮日休認爲隋煬帝修大運河並非爲了百姓安樂,而主要是希望乘龍舟去江南享樂,這卻是皮日休在唐廷輿論的誤導下產生的錯謬見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