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歷史典故 > 楊奇函的故事,當年高考結束後媒體對楊奇函的採訪報道

楊奇函的故事,當年高考結束後媒體對楊奇函的採訪報道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楊奇函的故事,當年高考結束後媒體對楊奇函的採訪報道

2015年10月8日,人民文學出版社正式推出“負負禪師”楊奇函最新作品集《如果你想過1%的生活》,並於10月24日攜手三聯書店五道口店舉辦新書發佈會。作者楊奇函是清華大學學士、碩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訪問學者。

《如果你想過1%的生活》是楊奇函首部作品,書中文章多是作者以朋友之坦誠與讀者的真誠交流。作者文風犀利,分析問題直指要害、切中實質,可能有人在讀畢會嘆“很受傷”。但更多人讀後大呼過癮,因爲作者犀利文風下是冷靜的分析,和對社會、人情的洞察。社會很殘酷,大家不會因爲你的天真和善良包容你的無知和過錯,再好的庇護也不如自己活得清醒。

下面爲大家梳理一下楊奇函的故事,看兩篇當年高考結束後媒體對楊奇函的採訪報道

楊奇函的報道(一)

專訪以高考文科總分650分被清華大學錄取的楊奇函

摘自:東北網2008年8月31日報道

有一根屬於自己的鋸條,有一張可以打磨的砂紙,當一名優秀的木匠曾是他的夢想。今年,他高考以文科總分650分的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其中作文獲59.5分。

楊奇函:我是個善於積累的人

“兒子,你上報紙了。”4日早,楊奇函的媽媽從鶴崗的家裏給正在哈市學習英語的楊奇函打來電話。頭一次上報紙的楊奇函也顯得有些激動,他說,他現在有一種“十年窗下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聞”的感覺。

個頭不高,長得偏瘦的楊奇函,說起自己出口成章的本事時說,這要源於他無論走到哪兒,都不放過積累文學素材的機會。

楊奇函是個善於積累的人。“我每次走在路上都會觀察街道兩邊的牌匾,我不會放過每一個積累文學素材的機會。每一次同學外出旅遊拍回的照片我都會觀察照片的背景裏是否有一些古詩。如果有,我立刻默背下來。”

楊奇函每當看到優美的好詞、好句、段落時都會謄寫到筆記本中,然而這在他看來還遠遠不夠,他自認爲自己的文學底蘊不夠。楊奇函很少讀小說,唯一看過的一部小說就是《達·芬奇密碼》,就是這一本書,他讀了五遍。第一遍看這本書時是看故事情節,第二遍是看邏輯關係,第三遍着重看歷史知識,第四遍是鞏固知識,第五遍看內在聯繫和思考自己從這本書中學到了什麼,受到了哪些啓發。

曾夢想成爲優秀的木匠

讀書要有一個消化、吸收、再創造的過程。有了一定的文學積累,寫作時就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比如說醉跨游龍是一個詞,看到這個詞之後我馬上就用發散性思維來思考問題,經過思考我就會根據這個詞寫出:天霄畢,風雲雨,才俊擇龍椅。醉跨游龍八萬裏,看君英雄起。”

“我小時候的夢想是有一根屬於自己的鋸條,有一張可以打磨的砂紙,當一名優秀的木匠。”楊奇函說,他從小和大舅家比他大6歲的表哥一起玩,舅舅是個木匠,舅舅打的傢俱非常精緻。“我從小也喜歡做木劍和木刀,做好了之後就和表哥一起對打。”

楊奇函還是個玩變形金鋼和堆積木的高手,其他孩子玩變形金鋼能變出5個形狀,他就能變出7個形狀。“可能是玩變形金鋼開發了我的智力。”楊奇函說。

姥姥稱我學雜了,得尋思尋思

“我是在姥姥身邊長大的,是姥姥瘦小的身軀支撐了我的知識大廈,蹣跚的步伐邁開了我的錦鏽前程。復讀的一年當中,也是姥姥給我當的陪讀。”楊奇函認爲,對他影響最深的是姥姥,姥姥沒有文化,但特別有思想,給了他無微不至的照顧與關懷。他說,今後上班賺的第一筆錢要給姥姥買幾身像樣的衣裳,因爲姥姥太節儉了,從不買新衣服。

姥姥的分析能力很強,楊奇函說:“當我在大慶實驗中學復讀,姥姥給我當陪讀時,考試成績一直上不去,我的班主任老師是心理學碩士,對我的分析是:知識學的特別多,應該反思、沉澱。而姥姥的分析結果與老師是一樣的,只不過表述方式不同罷了,姥姥稱我學雜了,得尋思尋思。”

選擇清華爲讓自己更嚴謹

“我在班級裏既是讓老師高興的開心果,也是讓老師頭疼的狼牙棒。上課接話是常事,而一次英語老師問我,數學留了多少作業,我說留了一堆。老師不相信,問其他同學,別的同學告訴她,留了兩張卷子。這時我又改口說,我剛纔說的是留了一對作業。這讓老師哭笑不得,無可奈何。”

一個老師眼中的小刺兒頭在復讀階段努力讓自己靜下心來,楊奇函說,許多人都問他,你的作文寫得好,喜歡詩詞歌賦,爲什麼不選上北大偏選擇了清華大學呢?楊奇函說,由於自己還比較浮躁,他希望到一個嚴謹的學術環境中學習,清華大學可能更加適合他。

選擇了經濟與金融專業的楊奇函說,他認爲自己選擇的專業比較容易就業,他今後要走的是先就業、再擇業、再創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