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高度自律是怎樣一種人生體驗

高度自律是怎樣一種人生體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45K 次

高度自律是怎樣一種人生體驗


高度自律是怎樣一種人生體驗

作者:嘉賓老虎

得知有人一年讀100多本書,心生嚮往,決定從明天就開始讀書計劃,結果書單還沒收集完就失去了耐心;

聽到有人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兩眼放光,意淫未來的自己也可以如此這般,結果英語書買了一堆,原聲電影下載了無數,最後送人的送人,刪的刪;

看到有人半年減肥100斤,唏噓感慨,盯着那些誘人的腹肌人魚線,決定重拾擱置已久的健身計劃,結果咬緊牙關買的跑步機,最後還是落滿了灰。

以上的這種狀態,據說許多人都會躺槍,別的不說,曾經的我,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回到家裏只要平行45度掃一眼,到處都是無法自律引發的潰敗局面。桌上成堆的書籍爛了尾,牆角孤立的吉它鬆了弦,我是比空想家稍微進步一點的行動派,只不過萬事都是淺嘗輒止,這比空想還苦惱。有時候覺得我特別適合當一個漁民,那樣就可以不予理會嘲諷的眼光,心安理得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了。

這樣的狀況持續了三十年,直到兩年前開始跑步纔有了轉變,而且,通過跑步這一件事的自律,牽一髮而動全身,慢慢的,原來生活中那些不忍直視的惡習逐漸得到了扼制。

但我必須承認,自己離高度自律還有那麼一大截,只是比起前30年,現在的生活節奏熨帖而有效。有一個觀點深以爲然,你唯一要面對的,就是孤獨。

自律就像一顆衛星,在推向太空的前期,必然有過一段漫長、痛苦或者前途未卜的經歷,然而一旦衝破大氣層,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剩下的就是在既定的軌道井然有序地運行,這一切,不經歷前期的掙扎和錘鍊,不會體會到那份悠然自得的從容。

兩年前的我,是一名普通的上班狗,經歷過幾次跳槽,在最後一家單位工作的末期,我經常會聽到一個讓我討厭的詞:“工作量不飽和”,這個詞帶來的危害就是沒日沒夜地完成領導交待下來的任務,而且經常會突然出現計劃之外的工作,那段時間就是煩燥,找不到原因,如果用一句流行的話說就是: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不想要怎麼辦,經過一番激烈的內心鬥爭,我謹慎的做出了辭職的決定,現在看來,這應該算一個明智之舉。

當然,我並不是鼓勵大家對工作不滿意就選擇離職創業,只是,假如你真的已經身心俱疲,倒是有一個辦法可以爲你指明方向,那就是“回饋分析法”,著名的的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他的《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中,在談到“自我管理”時,極度推崇回饋分析法,操作方法就是,每當做出重要決定或採取重要行動時,你都可以事先記錄下自己對結果的預期。9到12個月後,再將實際結果與自己的預期比較。

實際上,辭職的那一天,我已經把一件事堅持了七個月,那就是每天都在我的公衆平臺更新一篇跑步的文章,從未間斷。在做這件事之前,我沒有任何遠大的抱負,心裏想着就是和以前一樣,玩玩看,不行就放棄。然而結果卻令我大感意外,甚至是充滿了驚喜。因此,我辭職的最大的勇氣,是看到了自己的長處。

正如彼得·德魯克在書中說的那樣,多數人都以爲他們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其實不然,更多的情況是,人們只知道自己不擅長什麼。

一個人要有所作爲,只能靠發揮自己的長處,而如果從事自己不太擅長的工作是無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說那些自己根本幹不了的事情。

說回自律,辭職後,我經歷過一段混沌的時光,認爲終於獲得的自由可以任意揮霍。每天早上睡到自然醒,渾渾噩噩到下午再睡上兩三個小時,一覺醒來天色已暗,匆忙打開電腦完成文章的更新,一直忙到大半夜,不但沒有時間跑步,連睡覺也變得不規律了。這樣糟糕的狀態持續不到半個月,我就崩潰了。自由這個東西雖好,但駕馭不好就是個災難,它就像雷神手裏的錘子,大多數人拿不動,就算拿得動也不見得能舞得呼呼生風。它也讓我明白,脫離大體制的同時也要在心裏建立自己的一套小體制,自律是獲取真正自由的最好辦法。反思之後就制訂了一套計劃,學着管理自己的時間,開始每天早上六點跑步,上午看些閒書,下午出去談事或者整理文章,晚上給自己一些自由時間。至於爲什麼選擇早上跑步而不是晚上,說來話又長了,明確的一點是,它決不是對身體的考量,而是時間管理上的影響。待我以後再細聊這個話題。

大家可以看出,我的自律,是粗線條的,那就是我一直保持着悠閒的狀態,不會像有些高手那樣把每天每個時段要做的事列得那麼清楚。我知道,自我管理的能力是慢慢培養的,拔苗助長很有可能前功盡棄,最後落了個虎頭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