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關於霧霾,說得最理性最中肯的文章

關於霧霾,說得最理性最中肯的文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W 次

這幾年每年進入冬季以後,霧霾越發嚴重,關於霧霾的討論也立刻成爲網絡熱議的話題。從柴靜的《穹頂之下》,到網絡上各式各樣的碎片化文章,有描述霧霾現象的,有分析霧霾的原因的,有抱怨的,有憤怒的,有誇大其詞的,有澄清事實的,有關注官方動態的,有提措施建議的……總之,多層次多角度。但覺得作者“小飛機”的這篇文章對霧霾問題的分析得最透,說得最中肯,最理性。把這篇文章推薦給大家,希望能引起一些思考。

關於霧霾,說得最理性最中肯的文章

霧霾下, 我爲什麼沒搬回美國?

作者:小飛機(MIT海歸博士仨娃媽,學術界的叛逃者,教育和科普界的熱血青年)

摘自:公衆號“媽媽笈”(ID:manergy)

快兩年以前,我寫過一篇關於在霧霾天如何保護我們的孩子的文章《霧霾之下,怎樣保護我們的孩子?》。兩週前這篇文章重發,點擊量破十萬,有些唏噓和感慨。當時我剛從美國回來不久,對霧霾的問題非常敏感。

在我這篇文章寫出來的時候,我生活的那個二線城市,大部分人還對這個問題不以爲然,覺得霧霾是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免疫系統去適應的一種“自然現象”。我戴着N95口罩,把孩子關在屋裏,都是被人側目的行爲,免不了成了“大驚小怪的假外國人”。

昨天我當時的一個朋友發微信問我:“應該給孩子買什麼牌子的淨化器?我現在相信你的話了,因爲孩子咳嗽非常厲害。”最近各方對霧霾的報道鋪天蓋地,也有更多的科學數據表明,霧霾確實對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居民的健康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有人預測在未來五年之內,以北京爲中心的京津冀地區,肺癌的發病率將會迎來井噴。有不少北京的朋友跟我說,我們想放棄北京了,趁孩子還小搬走,一旦上學更動不了。這不是一句玩笑,具有行動力的朋友真的已經在踐行了。

但恰恰是在這個大衆對霧霾的危害越來越恐慌,對政府的監管無能越來越憤慨的時候,我卻產生了一些不太“入流”的想法。這和我當年在環保系統工作的經歷有關,也和我開始做教育之後新的思考有關,當然也和這個時代的迅猛變化有關。

我們真的都只是受害者嗎?

前兩天我看到了一篇文章,介紹一部剛剛獲獎的紀錄片《Plastic China》(該紀錄片製片人Ruby Chen上個月也來到了ETUx活動現場,歡迎關注她做的CNEX——十年推出近百部華人紀錄片)。

這部影片用三年的時間追蹤了從美國運來的各種垃圾,是怎樣在中國沿海的一些貧困的村鎮裏面,被全無保護措施的村民手工分揀,然後作爲原材料運送到工廠,最後變成我們每天喝的飲料的包裝瓶的過程。

在這個故事裏有拿污染過的注射器喝水的兒童,有爲每月2000塊的收入不要命父母,有飽受疾病折磨的村民。但這些人我們都是看不到的。我們只看到了超市貨架上品種越來越多、讓人眼花繚亂的商品,以及天貓京東的一波波大促。

我們一邊抱怨霧霾,一邊不停的買買買。這兩件事情之間看似並沒有什麼聯繫,但事實恐怕遠非如此。

我們在網上看到很多分析霧霾成因的文章,很多都來自於經得起科學考據的事實。霧霾的來源,主要是碳基燃料的燃燒、城市建築揚塵、汽車尾氣,餐飲油煙排放等。

大家的吐槽多是針對在這些過程中,政府的監管不力、不依法辦事,或者是企業的良知喪失,罔顧其他人的安危,只顧着賺錢。但我總覺得這些事情背後,並不是如此簡單的因果關係。

政府的政策監管,恐怕很難追上經濟利益的驅動。人對利益的追求,是人性。尤其是對那些生存在社會底層的人來說,如果讓他在霧霾和有飯吃之間選擇,他一定會選擇有飯吃。企業的良知恐怕也要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

像河南安陽這樣的地方,整個城市的經濟都依靠鋼鐵行業,如果你讓他們一下子放棄,老百姓如何繼續生活下去?有人說我們現在不是已經有了先進的經驗和技術了嗎?把他們引進起來不就行了?

但是這些技術大部分成本非常高,重工業企業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不虧損的已經不多。雖然政府給了大量的補貼,但覈算下來對於企業來說很有可能仍是不划算的。我們不能期盼企業會自發地做違反經濟規律的選擇。

大家還會問,政府職能所在不就是宏觀調控,避免這些問題麼?但是如果我們去看一看現在變幻莫測的世界形勢,美元要加息,美國又準備開始剪全世界的羊毛了,同時Trump又叫囂着要把製造業收回美國去,我們該如何應對?

恐怕還得靠拉動內需,這也就意味着,又會有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相應配套的電力、煤炭等各種行業支持。有錢刺激消費,才能夠抵禦美國在經濟上對我們的打擊。

但是這樣的措施一定是有代價的。採購者指數從16年中開始上升,煤價已經上漲,煤炭行業又開始復甦,房地產繼續高歌,各地繼續大興土木,於是pm2.5繼續居高不下。

可如果我們是決策者,會如何選擇?我們會爲了拯救大家的身體健康就放棄經濟發展,犧牲國家的利益而任由美國對我們進行打擊嗎?當然這並不是爲政府開脫。政府的問題非常多。

只是我曾置身其中,更能體會知易行難。我當時在環保系統的大部分同事,尤其是年輕一代,都是有理想有擔當的,每天的工作也很辛苦,但體制的種種限制導致效率不高,可大家仍然在努力。比起社會上大肆抱怨指責的人,他們的行動更值得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