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美國芝加哥大學新生入學演講:大學教育的目的

美國芝加哥大學新生入學演講:大學教育的目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大學教育的目的

美國芝加哥大學新生入學演講:大學教育的目的

演講時間:2002年

——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Andrew Abbott爲2002級本科新生作的專題勵志演講

歡迎來到芝加哥大學。在許多將要對你們說這句話的人中,我是唯一一個將要在接下來的60分鐘內一直不停地講下去的人。可以想象你們以前很少聽過這樣的演說,以後也不會有多少機會聽到。對一個固定題目做這樣長度的正式演講是一個相當19世紀的事情。甚至在芝加哥大學這樣的地方,這也是唯一的一個。四年以後,當你們畢業的時候,你們將會很高興地知道,演講者被要求說不多不少恰好31.5分鐘。

對我來說,這個演講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是我這一生所做的第三個或者第四個類似的演講。你們也不是那麼簡單的聽衆。你們專注於新的室友,入學分級考試,還有“芝加哥生活”系列會議。你們的頭腦被我們給你們讀的那些無窮無盡的垃圾搞得疲憊不堪。你們的身體充滿了腎上腺素、複合胺而變得興奮。你們的情緒也很不一樣。有些人很迫切地想知道我要說些什麼,有些人想它馬上結束,有些人在看着坐在你前面兩排的那個喋喋不休的傢伙,有些人在感受這座哥特式建築的莊嚴偉大,有些人在想,我,這個演講者,有一個很大的鼻子。簡而言之,你們是多樣化的聽衆,我是個剛入門的演講者,我們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在一起,來想想教育的目的是什麼。讓我們開始吧。

確立你們自己的教育目的是很重要的,因爲對你們這樣的學生而言,在未來的四年時間內沒必要去學任何東西。有三個原因,越來越多的美國精英學校的學生們都察覺到這些原因,至少我從我的教室裏看到是這樣的。讓我們來看看。

第一,就世俗的成功而言,你們已經達到了。你們未來的收入會很高,因爲你們進入了一所精英大學,你們將來工作的聲望可以很容易地被預測出來。每年有280萬人從高中畢業,180萬進入大學,其中4-6萬人會進入像芝加哥大學這樣的精英大學。所以,你和你的同學們基本上代表了18歲這個年齡羣的前2%。很明顯,你的將來會很不錯。

當然,對你未來的預測不是由大學的聲望決定的,而是一些其他的因素,主要是那些決定你能否來這所大學的那些因素:個人才能,以前幹過些什麼,父母所提供的資源,包括社會資源和智力資源。在知道了這些之後,對於你未來的世俗成功的預測不會因你在大學裏幹些什麼而有太大的改變。另外,錄取入學本身建立了一種自我實現的預期。因爲你被這所大學錄取了,不管你做了什麼和你在大學裏幹得怎麼樣,人們都會認爲你很優秀。當然,我們知道,既然來了,你們也會畢業。畢業率也是大學之間競爭的指標之一,這也是爲什麼不管你們有沒有學到東西,學校都會確保你們順利畢業。

所有這些告訴我,20年以後,幾乎你們所有的人都會在全美國收入分佈的前25%。我對1975年從這個學校畢業的人做過一個調查,那是一個在聲望預期上不如你們的羣體。他們個人收入的中位數{1}是全美國收入中位數的5倍,他們家庭收入的中位數在全國家庭收入中位數分佈圖的93%的位置上。這就是你們的未來。而且我可以告訴你們,在5英里外芝加哥州立大學的孩子們的眼中,或者在位於芝加哥市中心的DePaul大學那些需要每天上夜校的成年人的眼中,這樣的預期是極度奢侈的成功。就全國範圍的成功遊戲而言,你們沒有在這裏學習的必要。遊戲已經結束,你們已經贏了。

當然,你們中的很多人不關心別人:那些年輕的或不那麼年輕的,努力往中產階級爬上幾個臺階的人們。你們對住在Winnetka{2}而不是Downers Grove{3}感興趣。你也許想去Hamptons{4}而不是Fire Island{5}避暑。你們心目中的一個好假期也許是住在一個巴黎的酒店並且參觀奧塞博物館(Museed’Orsay){6}而不是奧蘭多(Orlando{7})的度假村並且去迪斯尼樂園玩一趟。“當然”,你會告訴我,“我在芝加哥大學的學習對這些事情會有很大的影響”。它們可以決定我是在全國收入的94%的位置還是99%的位置。好的大學教育也許不會影響我取得成功的大概機會,但是會影響我更具體的目標。

事實與此恰恰相反。我可以告訴你,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這第二個受教育的理由,並且有很多的證據反對它。首先,所有嚴肅的研究顯示,一些大學層面的因素,像學校的聲望和入學難度等對人們以後的收入會有影響,然而更多的變數發生在同一所大學的內部,也就是說,同一所學校畢業的學生之間差別很大。這種內部差異是由一些個人因素造成的,比如個人天分,資源,表現,還有你的主修科目,而不是學校的聲望和入學難度。例如,我所看到的最好的全國數據顯示,大學的GPA增加1意味着大學畢業4年後收入多9%。就你所要多做的那麼多工作而言,這不是一個很大的區別。

很抱歉,我用這些收入數據來煩你們,但是我希望能打破這樣一個普遍的想法:在高等教育時努力學習能帶來更多的世俗的成功。唯一一個跟未來的世俗的成功有點關係的變量是你的主修專業。但是在大規模的全國性研究中,這種影響大部分源自主修專業和職業之間的聯繫。真正對世俗的成功有影響的因素——你們都已經知道了——是職業。在全國性的調查中,職業和主修專業有比較緊密的聯繫。但是在芝加哥大學,專業和你將來的職業並沒有什麼強的相關性。

以下是一些過去20年芝加哥大學校友的數據(隨機選擇的10%)。主修數學的:20%從事軟件開發與支持,14%大學教授,10%在銀行和金融業,7%中小學教師,7%在從事非學術性研究,剩下的從事的職業很分散。主修物理的情況很類似,只是他們有更多成爲工程師,少一些從事銀行和金融業。生物專業產生了40%的醫生,16%的教授,11%的非學術性研究者,剩下的1/3從事的職業很分散。很明顯,這裏有一些類似的路徑。我們有一個生物專業的學生現在是個作家,另外一個是個音樂家,我們有兩個數學專業的現在是律師,一個物理專業的成爲了精神治療醫師。

來看看社會科學。學經濟學的——在今天看來最有利於職業的專業——24%從事銀行和金融業,15%在商業諮詢,14%成爲律師,10%在商業管理或銷售,7%在計算機行業,另外的30%從事的職業很分散。歷史專業的學生一般成爲律師(佔24%)和中學教師(佔15%),但是其他的60%從事什麼行業的都有。政治專業的也有24%的律師,7%的教授,7%的政府公務員,20%的在各種商業部門中就職,剩下的很分散。令人吃驚的是,心理學專業的也有20%從事商業,11%成爲律師,10%教授,剩下的很分散。因此,在社會科學裏,很多人畢業後去了法學院或者商學院。這裏照例有一些例外:一個主修社會學的成了保險精算師,兩個主修心理學的在政府部門,一個學政治學的從事計算機業。

至於人文學科,英語專業的大概是這樣:11%在中小學教書,10%從事各種商業職業,9%在信息交流,9%的律師,5%的廣告業,剩下的比較分散。主修哲學的人中,30%的成爲律師,18%從事軟件業。我敢說沒人能解釋爲什麼會這樣。同樣的,專業和職業的聯繫有些是明顯的,有些不那麼明顯。我們有2個英語專業的學生現在是藝術家,還有一個是建築師。我們有一個哲學專業的現在是農場主,另外2個成爲了醫生。

總而言之,有些許證據顯示特定的專業會帶你進入某些特定的行業,但是事實恰恰相反。杯子不是1/3滿的,而是2/3是空的。主修生物的只有40%成爲醫生。最重要的是,我們校友的經歷顯示,沒有任何一條從某個專業到某個職業的路是被封死的。

從行業而非專業的角度來看,所修課程和職業之間的弱關係就更加明顯了。我們校友中最大的羣體是律師——佔我的調查羣體的12%。在律師中,16%來自經濟學專業,15%政治學專業,12%歷史學專業,7%來自哲學專業、英語專業和心理學專業,5%來自公共行政。以下這些專業中都至少有一個人成爲律師:人類學,藝術與設計,藝術史,生物,化學,東亞語言與文明,人文學綜合研究,地理,地球物理,德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宗教和人文,羅曼斯語言文學,俄語及其他斯拉夫語言文學,社會學。你們現在知道是怎麼回事了。絕對沒有什麼專業是不能讓你成爲律師的。

醫生這個行業怎麼樣呢?醫生佔我的調查中總人數的9%。醫生的專業背景要集中一些,那是因爲醫學院對入學前所修課程的要求。60%的醫生來自生物專業,17%來自化學專業。然而,至少有一個醫生原來學的是人類學,古典文獻,英語文學(事實上有4個),歷史學和科學哲學,數學,音樂,哲學,公共政策,羅曼斯語言文學。通往醫生的主路很明顯,但是這絕不是唯一的一條路。

校友中另外一個比較大的羣體是銀行和金融業,其中,40%來自經濟學專業,8%來自心理學專業,7%來自政治學專業,7%英語專業,6%數學專業,5%公共政策,4%歷史學專業。同樣,這裏有一條主路,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別的路。

很抱歉在這裏給你們列出這些東西,但是我希望把這樣一個觀念從你們腦海中除去:你本科學的課程跟你將來的職業有聯繫。當然,這裏有一些社會科學家所喜歡說的“選擇性親和力”,有些專業的學生會比別的人稍稍更有可能進入某些特定的行業。但是沒有任何專業被排除出去,沒有任何必然的路徑存在。

所以,第二個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努力學習的理由也是錯誤的,至少在這所大學裏是這樣。對於芝加哥大學任何專業的本科生而言,既然大學(的課程安排上)期望你們成爲自然科學教授,那麼沒有任何行業是不可能的。你在這裏幹些什麼不會以任何方式決定你將來的職業。你離開的時候,可以自由地選擇任何此世的或彼世的職業,你不會僅僅因爲主修跟那個職業沒關係的課程而犧牲任何的可能性。

就在大學裏的表現而言,沒有任何全國性的數據顯示大學裏的表現水平對之後的收入有哪怕是很微小的影響。在我的校友數據中,在芝加哥大學的GPA和現在的收入之間絕對沒有任何的聯繫。簡而言之,你將來到底是住在Fire

land 還是Hamptons 取決於你在本科時的表現之外一些因素。

我希望我們現在已經否定了這樣一個觀念:你在這裏幹些什麼以及你幹得怎麼樣和你將來能否取得世俗的成功有任何的關係。你被這所大學錄取這個事實,以及那些讓這個事實實現的因素,已經確保了你世俗的成功的總體水平。你成功的具體程度取決於你的職業選擇,而職業也跟你在這裏幹些什麼以及幹得怎麼樣沒有關係。

第三個獲得大學教育的理由是,它給你一些對未來很重要的綜合的認知能力。因爲這是我自己過去論證得最多的一個論點,我需要格外小心地去推翻它。

這個論點是:大學教你的不是具體的學科知識,而是一些在將來——研究院中,工作中還有休閒中——能運用的綜合能力。大家都知道,大學裏學到的具體知識並不重要。所有30歲以上的人都知道,就內容而言,大概5年內你會忘掉絕大多數你本科時學的東西。但是,那些能力不會丟掉。可能它們不好測量,它們的影響也不好被證明,但是它們是你能從大學裏得到的最主要的東西。

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基本的語言和數字能力,高級的讀寫能力能讓你更好地應對知識社會,良好的數字能力能讓你做出理性的財務選擇,這些在一個又一個的專業領域內被證明是有用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更加高級的能力:批判閱讀能力能讓你識破報紙和股票章程中的謊言,分析能力讓你在工作中形成複雜的行爲程序,寫作能力把你的想法很清楚地表達給你的同事,獨立思考讓你不受別人觀點的影響,還有終生學習的能力讓你能夠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變化。

證據顯示,我們自己的校友,其他同等學校的校友,以及全國校友的抽樣,都堅信這些能力是他們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東西。校友們意識到,本科學到的具體知識總是會被忘記的,但是他們強調他們保留了這些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會用到的綜合能力。

但是並沒有多少證據證明大學階段的學習產生了這些能力。我們知道在大學四年的時間內,人們獲得這些能力,但是我們並不清楚是大學的教育產生了它們。首先,能夠上大學,尤其是精英大學的年輕人,本身就是跟不能上大學的人不一樣的。在我們的分析中,如果不能對這種差別進行統計上有效的控制的話,大學教育顯示出來的影響可能實際上是源自於能上大學和不能上大學的人本身原有的差別。

在這個選擇性偏差效果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無法度量的變量的問題。我們歸功於大學教育的變化可能實際上衍生於別的東西。比起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大學畢業的學生更有可能承擔更有挑戰性的工作。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接觸聰明的人。他們生活在一個認知能力被明確地重視的環境。綜合能力的差別可能是由這些東西產生的,而不是大學的課堂教育。另外,上過大學的和沒上過大學的人在很多技能上並沒有什麼大的區別,能力的增加可能只是成熟的結果。你的能力得到提升只是因爲你多活了幾年。

大學教育對於認知能力的發展很重要這種看法成立與否完全依賴於我們是否可以在統計上解決選擇性偏差和無法度量的變量這兩個問題。唯一的非統計解決途徑是進行控制實驗。但是沒有人會把一千個像你們這樣聰明並且有抱負的年輕人送到大學之外的某個一樣有挑戰性的但是沒有課堂教育的環境中去。設想在未來的四年內,你們系統地在商業公司、非盈利機構、政府部門等處進行實習,在那些地方,你們不用上課,但是你們還是能夠以同樣的方式獲得那些能力:向你的朋友或者工友請教該怎麼做,讀讀工作手冊,或者去參加一些特定技能的課程。你們可能還是住在宿舍之類的地方。你們可能還是需要業餘生活。但是沒有課堂指導。然後我把你們,除了少數幾個領域——硬科學和工程——遞交上去,你們會跟在這裏受了四年大學的課堂教育一樣,爲申請法學院或者商學院做好了準備。

從統計數據來看,其他的因素導致了大學教育的結果是很有可能的。讓我總結一下。首先,雖然有一些證據顯示大學教育在某些領域有一些小的影響,但是沒有可靠的證據顯示大學教育對口頭表達能力,書面交流能力,綜合思考能力,智力上的反應能力有直接的影響(20%的正作用)。第二,的確有證據顯示大學教育對綜合口頭表達能力和綜合數學能力有正面的作用(10-15%),但是這更像是“要麼使用這些本來就有的能力,要麼丟掉”的結果,而不是學習到新的技能。大學只是讓你們一直使用這些在高中已經學到的能力,而很多的工作並不會這樣。所以那些上大學的人保持了這些能力,而那些去參加工作的人退步了。最後,大學教育在培養批判性思維上的確有一些作用。然而,有關的研究往往沒有控制年齡,所以很難把它的作用跟純粹的年齡增長帶來的成熟區分開來。

這些統計結果不全是從精英大學得來的,而是來自各個不同水平的高等教育。但是我們還是可以以此推論,大學教育對於認知能力的提高沒有很大的直接作用。也就是說,你來這裏的時候,就是很聰明的人,只要你用你的智力乾點什麼——具體幹什麼並不重要——你走的時候仍舊會是聰明的人。

所有這些統計的結果都是上大學和不上大學的區別,也就是在比較大學教育和低層次的,沒有挑戰力的工作或者失業。沒有人明確地比較過大學教育和其他智力上有挑戰性的活動。毫無疑問,我們一直都在做關於這個問題的實驗。關於美國前40名的精英大學的數據顯示,這些學校的學生用在學習上的時間差別很大。在布朗大學這樣的地方,你有可能在整個本科期間給報紙做全職作家,課業不過是或多或少不相干的事情。也有像芝加哥大學這樣的地方,這是完全不可能的。當然,在同一所學校裏,有的人很努力地學習,有的人卻把同樣的智力用於交響樂團、創造性寫作或者喜劇。但是沒有人測量過這些課業學習之外的智力活動對認知能力的影響。也沒有人檢測這個可能是錯誤的預測:在大學裏做很多課上課下作業的學生在以後會比較成功或者認知水平會比較高。

所以,第一個反對“大學教育會教會你一些在你以後的生活中很重要的能力”的理由如下:(1)這些能力並不是獨立於你自然的成熟而產生的;(2)還不是很清楚是不是大學教育產生了這些能力;(3)沒有證據證明沒有其他的智力活動也能產生這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