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你爲什麼一定要出人頭地?

你爲什麼一定要出人頭地?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K 次

你爲什麼一定要出人頭地?


你爲什麼一定要出人頭地?

在現代社會,“人生向上”是由教育來實現的,因爲教育帶來知識與技能,從而通向職業、階層與地位的成功。

知識不再是啓蒙的光,而是力量,既可以認識與改造世界,更可以塑造與改造自己。這個力量還被用於戰勝對手,獲得資源與機會,學問讓人獲得榮譽地位,知識成爲超克他人的工具。更晚近,知識成爲商品,成爲可以炫耀的資本與符號。

默頓仔細剖析美國成功夢的內在動員與外在強制機制,美國夢的經典表述是“我的位置在最高處”,美國人被告誡“不要做一個半途而廢者”,美國的文化宣言的內在動員機制很簡潔:你不應該放棄,不應停止努力,不應降低目標,因爲“目標低下即是犯罪,而失敗卻不是”。其外在的結構很霸道,通過威脅那些不遵從的人不能享受充分的社會成員權,以迫使他們遵從文化指令而毫不鬆懈對遠大抱負的追求。以此貫徹其制度邏輯,通過社會底層的人對高層的人的認同,而不是對他們同階層的人的認同,來維持社會權力的結構。人生向上,即“出人頭地”,成爲“人上人”,這不僅是一個美國夢,更是當下中國的教育夢。

由是,教育的過程成爲一個競爭與選拔的過程,教育成爲優勢地位、稀缺機會分配的代理機制,由此,教育蛻變爲一種個人主義自由競賽的機會教育。

這場競爭的內在殘酷在於競爭開始時間早,“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甚至推到了胎教方案中;競爭動員範圍廣,社會各階層,尤其是中間階層志向大、熱情高、參與度高、行動力強;競爭內容繁複、隱祕,競爭不僅滲透而且塑造了學生知識、技能、態度、情感與行爲,既全域而籠統,又細微而具體。這場競爭的殘酷性還在於獲勝的結果是遙遠且抽象的,但競爭的對手卻是具體且直接的,他就是你身邊的每一個具體的人,是你的左鄰右舍,競爭重構了同輩文化,叢林法則將每個人變成孤寂的原子,這是一場一個人對一切人的戰鬥——獲勝的卻只有精緻的利己主義和精明的表現主義。

這場競爭的外在怪誕凸顯爲兩個方面。其一,把資格與結果混淆。打出“教育機會均等”的旗幟,在資格層面上,“我要和你一樣”;在結果層面,“我要超過你”——自由競爭的獎勵邏輯使然,“輸不起”的利益分配結構捆綁了每個家庭的理性,不能平和、公正地認賭服輸,“機會均等”的旗幟下卻是熱切的“僭越他人”之心。我們推崇民主社會的價值,與民主社會吻合的基本民情是樸素、平和,大小高低都很接近,相差不多,而貴族政體下的基本民情是追求顯赫、炫耀,以及相應的嫉妒。

在這場弔詭的教育夢中,僭越他人之心卻高喊機會均等,其實質在於:以貴族政體下所滋長的基本民情追求所謂民主政體的核心價值。其二,把封閉融合於開放中,即更寬的開放,更嚴的排斥。人人想成爲“人上人”的願望,卻把每個人都變得軟弱無力,個人被置身於一個不再有任何限制、看似開放的競賽場,他所面臨的是同所有的人進行競爭的局面,當人們到了大家彼此幾乎都一樣地走着同一條道路的時候,任何人都難於迅速前進,從彼此擁擠的密集的人羣中很快穿過去,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前程遠大的這種平等,實際上是使全體公民各自變成了軟弱無力的個人。這種平等從各方面限制着人的力量,但同時又在擴大人的慾望。

這既被蠱惑又被限制的慾望讓人心神不寧,盧梭謹慎地設計愛彌兒的教育:一到他開始懂道理的時候,就絕不能使他把自己同其他的孩子相比較,即使在賽跑的時候,也不能使他有敵手或競爭者:我寧肯讓他一點東西都不學,也不願意他只因出於妒忌或虛榮而學到很多東西。因爲比較會讓一個孩子不再安於自然自足的狀態:在比較中,他會覺得缺少這樣或那樣,別人有什麼他就要什麼,一切討他喜歡的東西在引誘他;比較後的動機摻雜着虛榮、競爭、榮耀等情感,它所能繁殖的就是貪婪,他垂涎一切,他妒忌每一個人,他想高居人之上,一切與之爭先的人,他都懷抱仇恨;虛榮在腐蝕他,不可剋制的慾望的火焰焚燒着他年輕的心;有了慾望,同時也就產生了猜忌和仇恨,所有一切腐化人的慾念都同時在他的心中爆發出來,在喧囂的世界中,他被這些慾念弄得激動不安。

這讓人心神不寧的慾望不僅敗壞着人的品性,還侵蝕着社會的秩序。名至實歸是一種重要的秩序,面對名符其實的榮譽,人應當產生敬重。當妒忌成爲一個社會流行的心態時,根本的癥結可能是身居高位者,徒有其表,僅有光鮮的面子,與面子匹配的德性與功績已蕩然無存了,德不配位,榮譽蛻變爲利益,社會認同的秩序被顛覆了。

在妒忌與僭越他人的慾念下,“人生向上”變成了“人心放肆”,人既不認清自己,也不知尊重別人,既肆意妄爲,又軟弱惶恐,慾望讓人既不自知,更無節制。盧梭指出,要判明一個人性格中佔據上風的情感,究竟是博愛敦厚還是殘忍陰險,是寬和仁慈還是妒忌貪婪,就必須瞭解他自己認爲他在人類當中佔據什麼地位,就必須瞭解他認爲要達到他所希望的地位,需要克服哪些障礙。

這處處佔第一之心正是由自愛變自私的關鍵。人心放肆,捆綁了理性,擾亂了秩序,更腐壞了教育。何謂野心?放肆的人心也:人心需要剛強處,人慾需要節制處,或用虛張的勵志典範,或用淺薄的心靈雞湯;教育或急躁地鼓動,冷酷地恐嚇,或虛情地撫慰,假意地扶持。放肆的人心既需恐嚇使其產生畏懼,有所收斂;更需誘惑使其輕狂,以便控制。野心操縱的教育失去了對人的自然向度必要的尊重,對人的德性向度必要的持守,丟掉方正嚴肅的內涵,這種野蠻的教育與竊名盜利欺世相差無幾。

我們需要追問,在平等與自由的價值下,教育爲何蛻變成這樣?教育還可能變好嗎?讓我們暫時作別這個時空,以中國的傳統教育爲鏡,來追尋教育的根本與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