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經典語錄 > 鬼谷子經典語錄

鬼谷子經典語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1、悟道可有四重境界,初爲聞道,次爲知道,再爲見道,終爲得道。春秋魯人仲尼聞道,但不知其所以然,於是不辭勞苦,趕赴洛陽,問道於先聖老聃。先聖論道三日,仲尼由是知道,大悟人世之理,遂立儒家之言。由此可見,“知道”二字,甚了不起。

鬼谷子經典語錄

2、觀天下就如觀這遠山,不能單靠眼睛,要用直覺,要用心。觀遠山,不必上遠山,看深谷,也不必下深谷。反過來說,若是真的上了遠山,你只會觀不見遠山,看不到深谷。就好比鑽進林中,但見樹木,不見林莽。要想看到林莽,唯有站在此處絕頂,用眼望下去,用直覺望下去,再用心望下去。

3、故計國事者,則當審量權;說人主,則當審揣情,避所短,從所長。

4、善言者,言則口若懸河,旁徵博引,可使人想所不欲想,行所不欲行;不言則神定如山,勢若引弓之矢,可使人心神不安,如墜五里雲霧中。此所謂不言即言,無聲勝有聲。

5、情心與道心其實並不衝撞。道既存在於萬物之中,自也存在於世俗之情中。天地有陰陽,禽獸有雌雄,世人有男女。陽陰相合,雄雌相匹,男女相配,此乃道之常理。情心即道心,道心亦即情心。生情與修道,二者並無相礙。不悟情心,難通道理。緣到情到,緣止情止;情到心到,情止心止。

6、聖人常爲無不爲,所聽無不聽。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爲主。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於此,忤於彼;忤於此,反於彼。其術也。

7、小人謀身,君子謀國,大丈夫謀天下。

8、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

9、機心是術,若無道心統御,術越高,行越偏,到頭來不僅難成大器,只怕想保自身,也是難能。世上多少人沉迷於此,禍及自身,殃及他人。

10、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張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

11、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12、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璧白、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澗而鉗之,其事用抵巇。

13、古之善摩者,如操釣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

14、捭闔道術,皆有循依。如果揣摩已成,利弊已權,則可決定如何出言。一般說來,當因人而言。與智者言,依博;與博者言,依辨;與辨者言,依要;與貴者言,依勢;與富者言,依高;與貧者言,依利;與賤者言,依謙;與勇者言,依敢。

15、天下分合,可有兩種,一是名分實合,二是名合實分。武王分封,當屬名分實合。西周初年,天下大勢是,周天子威服四方。周公制禮,諸侯皆受王命,禮樂有序,西周四百年因而大治。然而,平王東遷之後,情勢有所變化,周室式微,諸侯坐大,天下大勢開始走向名合實分,終成今日不治亂局。

16、這個世上,勝者生,而敗者亡,在世事的勝負面前,生與死不過是必然的因果。

17、引鉤鉗之辭,飛而鉗之。鉤鉗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

18、捭闔之術,捭即開,即言;闔即閉,即不言。捭闔之術,就是張口閉口之術,習口舌之學,知捭知闔,最是難得。難於何處?難於你必須知道何時應該張口,何時應該閉口;你必須知道應該張口時如何張口,應該閉口時如何閉口。常言道,福從口入,禍從口出,講的就是這個理。

19、故言多類,事多變。故終日言,不失其類,故事不亂。終日變,而不失其主,故智貴不妄。

20、見其權衡輕重,乃爲之度數,聖人因而爲之慮。其不中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爲之慮。

21、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

22、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鉗之辭鉤其所好,以鉗求之。

23、故謀莫難於周密,說莫難於悉聽,事莫難於必成。

24、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

25、天道爲自然之道,也即宇宙萬物的生克變化之理;聖道爲人世之道,也即安邦定國、天下大同之理;人道爲人生之道,也即安居樂業、爲人立世之理。此三道相輔相成,失此離彼。遠天道,聖道困;遠聖道,人道難。

26、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爲存,而危不可以爲安,然而無爲而貴智矣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

27、常有事於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難爲。

28、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爲之謀。

29、所謂合縱,就是保持力量均衡。秦人若是無力,縱親反而不成。秦人只有張勢蓄力,保持強大,三晉纔有危機感,才樂意合縱。三晉只有合縱,秦人才會產生懼怕,纔會努力使自己更強。秦人越強,三晉越合;三晉越合,秦人越強,天下因此而保持均勢,方能制衡。

30、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

31、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而陽取之也。

32、聖人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

33、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

34、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之黨,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

35、爲強者,積於弱也;爲直者,積於曲;有餘者,積於不足也。

36、去除心障,在於自覺,自覺之至,在於覺他。自覺不易,覺他也就更難了。也就是說,他障易除,心障卻是難除。人無自信,他人怎麼能使他自信呢?無自信者需要悟道,修心;自負者也需要悟道,修心。山不在高,在仙;水不在深,在龍;讀書不在多,在精,在領悟,故此能修得其道。

37、一個人要把握好自己的命運,定要做到“審時度勢”,審天下之時,度天下之勢。所謂天下之時,就是天下大勢的運動趨向;所謂天下之勢,就是推動天下大勢的各種力道。把握時勢,就是弄潮。天下時勢,撲朔迷離,神鬼莫測,瞬息萬變。聖人知時識勢,因而治世;奸賊逆時生勢,因而亂世。

38、這個世上,只有兩種人心無妄念,一是死人,二是神人。你兩者都不是,有此妄念,爲何要控制它呢?

39、任何學問都有術道之分。就兵學而言,用兵之術在於戰勝,用兵之道在於息爭。故善用兵者,並不好戰,用兵之道,在於不戰而屈人之兵,在於化干戈爲玉帛,以四兩撥千鈞。

40、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

41、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諸侯,忤合天地而化轉之,然後以之求合。

42、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爲。是以聖人居天地之間,立身御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國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

43、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而揣諸侯之情。量權不審,不少強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

44、所謂摩意,就是投其所好,誘其心情。譬如說,對方廉潔,若說以剛正,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對方貪婪,若結以財物,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對方好色,若誘以美色,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是以善摩之人,如臨淵釣魚,只要用餌得當,魚必上鉤。

45、審定有無與其實虛,隨其嗜慾以見其志意。

46、爲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鉗和之,以意宜之;此飛鉗之綴也。

47、知之始已,自知而後知人也。

48、“不見其類而爲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開。”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萬物。

49、弈棋離不開棋子,你們各人掌握的一百八十塊棋子,置於盒中永遠都是死棋,只有置於局中,纔會生動,纔會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若是一子落錯,輕則失地損兵,重則全局皆輸,是以任何落子,必謀定而後動。

50、用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

51、就劍道而論,天下只有三劍。聖劍又名天道之劍,以道爲背,以德爲鋒,以陰陽爲氣,以五行爲柄,上可斷天光,下可絕地維。賢劍又叫天子之劍,以萬民爲背,以賢臣爲鋒,上應天道,下順地理,中和民意。俗劍又叫人劍,以精鋼爲鋒,以合金爲背,以冷森爲氣,上可斬頭顱,下可剁雙足,中可破腑臟。

52、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巧,故不困也。

53、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溼者先濡。

54、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

55、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諱忌也。衆口爍金,言有曲故也。

56、其不可善者:或先徵之,而後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後毀之;或以重累爲毀,或以毀爲重累。

57、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

58、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伺言也,若聲與之響;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

59、常言道,人無完人。此話是說,凡人皆有心障,或表現爲此,或表現爲彼。目中無人,自吹自擂,不求甚解,好高騖遠,爭風吃醋,自作聰明,凡此種種,心障在於自負;行爲孤僻,極少說話,也很少與人合羣,此心障在於無自信。修道之本,就在於去除心障。

60、天下不治,在於人心不治。人心不治,在於慾念橫溢。欲治天下,首治人心;欲治人心,首治亂象。治亂不過是個手段,治心纔是務本正道。若是我等只爲治亂而治亂,只以強力統一天下,縱使成功,天下非但不治,只會更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