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著名的讀書名言

著名的讀書名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3W 次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下面由本站小編爲大家蒐集的著名的讀書名言,歡迎大家閱讀!

著名的讀書名言

1.成功=艱苦勞動+正確方法+少說空話。

2.學習猶如農民耕作,汗水滋潤了種子,汗水澆灌了幼苗,沒有人瞬間奉送給你一個豐收。

3.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4.時間是腦力勞動者的資本。

5.增產不節約,好似無底鍋,節約不增產,太陽底下水一碗。

6.天賦是埋藏在礦裏的黃金,才能是挖掘礦藏的礦工。

7.如果把才華比作劍,那麼勤奮就是磨刀石。

8.在你內心深處,還有無窮的潛力,有一天當你回首看時,你就會知道這絕對是真的。

9.泉水,奮鬥之路越曲折,心靈越純潔。

10.岸邊的奇花異草,是留不住奔騰向前的江水的。

11.讀死書是害己,一開口就害人;但不讀書也並不見得好。——魯迅

12.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足己患不學,既學患不行。——韓愈

13.讀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專不欲雜。——黃庭堅

14.讀書之於精神,恰如運動之於身體。——愛迪生

15.教育!科學!學會讀書,便是點燃火炬;每個字的每個音節都發射火星。——雨果

16.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17.讀書對於智慧,就像體操對於身體一樣。——愛迪生

18.不加思考地濫讀或無休止地讀書,所讀過的東西無法刻骨銘心,其大部分終將消失殆盡。——叔本華

19.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科學是奧妙無窮的。——馬克思

20.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麼鑑別力。——赫爾岑

21.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爲所得之深淺耳。——張潮

22.光陰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奧斯特洛夫斯基

23.讀書而不理解,等於不讀。——誇美紐斯

24.讀書可以培養一個完人,談話可以訓練一個敏捷的人,而寫作則可造就一個準確的人。——培根

25.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朱熹

26.她應該增進知識。對安託瓦內特來說,的確到了認真讀書的時候了。一天兩小時不算太多,這會使她機靈些,讓她在一天二十四個時的其餘二十二小時中更有頭腦。——茨威格

27.書讀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而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還很少。——伏爾泰

28.我讀書總是以少爲貴,從不貪多。不怕讀得少,只怕記不牢。——徐特立

29.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來,那我一定不再浪費光陰,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來讀書。——泰戈爾

30.節飲食以養胃,多讀書以養膽。——莊周

31.喜愛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無聊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孟德斯鳩

32.爲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先於讀書。——朱熹

33.貧寒更須讀書,富貴不忘稼穡。——王永彬

34.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毛澤東

35.書籍對於人類原有很重大的意義,但,書籍不僅對那些不會讀書的人是毫無用處,就是對那些機械地讀完了書還不會從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無用的。——烏申斯基

36.或作或輟,一曝十寒,則雖讀書百年,吾未見其可也。——吳夢祥

37.文人作文,農人掘鋤,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際,文人偏要裝做粗人,玩什麼“荷鋤帶笠圖”;農夫則在柳下捧一本書,裝作“深柳讀書圖”之類,就要令人肉麻。——魯迅

3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39.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培根

40.讀書勿求多,歲月既積,卷帙自富。——馮班

41.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人都向往知識,一旦知識的渴望在他身上熄滅,他就不再成爲人。——南森

42.讀書應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魯迅

43.人家不必論富貴,惟有讀書聲最佳。——唐寅

44.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陶行知

45.有時間讀書,有時間又有書讀,這是幸福;沒有時間讀書,有時間又沒書讀,這是苦惱。——莫耶

46.真正的讀書使瞌睡者醒來,給未定目標者選擇適當的目標。正當的書籍指示人以正道,使其避免誤入歧途。——卡耐基

47.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王安石

48.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面。——歌德

49.在讀書上,數量並不列於首要,重要的是書的品質與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富蘭克林

50.讀書何所求?將以通事理。——張維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