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湯姆索亞歷險記》|書籍簡介

《湯姆索亞歷險記》|書籍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4.55K 次

《湯姆索亞歷險記》|書籍簡介

《湯姆索亞歷險記》|書籍簡介

導語:湯姆是一個頑皮的男孩子,不喜歡服從任何人.他特別聰明,也特別勇敢,只可惜當時的社會環境不認可他,一心想把他改造爲循規蹈矩的乖孩子.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湯姆索亞歷險記》|書籍簡介,大家快來看看吧。

《湯姆索亞歷險記》|書籍簡介

《湯姆·索亞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是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創作的長篇小說,於1876年出版。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美國密西西比河畔的一個普通小鎮上。主人公湯姆·索亞天真活潑、敢於探險、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縛個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幹一番英雄事業。小說通過主人公的冒險經歷,對美國虛僞庸俗的社會習俗、僞善的宗教儀式和刻板陳腐的學校教育進行了諷刺和批判,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靈。

寫作背景

19世紀70年代,美國資本主義進入了壟斷時期。龐大的、機器轟鳴的工廠的出現,集體化的大生產組合以及大刀闊斧的進取精神促使了美國工業的突飛猛進,使得以往平靜而又無多少競爭的年代裏蔚然成風的禮貌行爲和道德涵養準則逐漸失去了棲身之地。因此,對維多利亞時代的溫文爾雅的摒棄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南北戰爭,它像一種催化劑,在摧毀了奴隸制的同時,也加速了維多利亞社會結構的崩潰過程,把年輕人推進向傳統宣戰的潮流,使他們體內潛藏已久的被壓抑的暴力進發出來,去摧毀那個不合時宜的19世紀社會。

馬克·吐溫曾在《湯姆·索亞歷險記》的序言中寫道:“這本書裏所描繪的冒險故事大多都實有其事,其中的一兩件是我的親身經歷,其餘的是我兒時夥伴們的故事。” 正如作者所說,《湯姆·索亞歷險記》是作者童年的縮影,而故事中那些迷戀財富的貪婪惡人們的行徑,更是當時美國社會的一場真實寫照。看似風平浪靜的小鎮,其實暗藏貪婪的陰謀,當時的美國社會正值資本暴漲時期,瘋狂地追逐財富已成整個美國社會不可遏制的風氣。故事中的湯姆·索亞,調皮搗蛋,不受拘束,似乎對闖禍獨有天賦,但是這正是人類心底渴望自由的童真可愛一面。馬克·吐溫用一個孩子的視角敲響了不擇手段地追逐名利的浮誇社會的警鐘,並且告訴了人民不要貪得無厭、爲非作歹。

人物介紹

湯姆·索亞

全名托馬斯·索亞,本小說的主人公。他是個聰明愛動又調皮搗蛋的孩子,姨媽罰他星期六不能去玩而是刷牆,他卻會忽悠別人說刷牆是件很好玩兒的事兒,讓其他孩子搶着爲他刷牆。湯姆骨子裏具有冒險風格,他會約上小夥伴們去做海盜。湯姆也足智多謀,他和哈克一起破壞了殺人犯喬的陰謀,最終讓壞人惡有惡報。

哈克貝利·費恩

聖彼得斯堡鎮上公認的“野孩子”,他的父親是個酒鬼,不會照顧哈克。但是哈克卻心地純良,他不受約束是一個自由自在的流浪兒;湯姆與他關係要好,把他當作知心朋友,後因救了道格拉斯寡婦一命而被寡婦收養。

波莉姨媽

湯姆的姨媽,心地善良的老太太,平時戴個老花鏡,但是看人的時候喜歡從鏡框上看,不通過眼鏡看人。對於湯姆要求嚴格,一心想把湯姆教導成有禮貌,有教養的好孩子。

莫夫·波特

一個“酒鬼”,爲了掙錢買酒喝而去幫年輕的魯濱遜醫生盜墓,結果被同夥印第安·喬伊陷害,被誣陷爲殺人兇手,後由於湯姆的勇敢作證才得以洗脫罪名。

印第安·喬

印第安人,陰險狡詐,在與莫夫·波特一起幫魯濱孫醫生盜墓時殺死了醫生,並把罪名嫁禍給了莫夫·波特,但最終因貪財而餓死在山洞裏。

貝琪·撒切爾

湯姆索亞歷險記

撒切爾法官的女兒,活潑可愛,湯姆的意中人,湯姆在見到她第一眼時就“愛”上了她。她有一雙藍眼睛漂亮迷人,一頭金髮編成兩條長長的辮子,上穿白色襯衫,下穿繡花燈籠褲。

喬伊·哈波

湯姆最好的玩伴,知己,與湯姆、哈克貝利·芬一起在傑克遜島上度過了一段他們一心向往的海盜生活。

內容簡介

《湯姆·索亞歷險記》

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上半葉密西西比河畔的一個普通小鎮上。湯姆·索亞是一個調皮的孩子,他和同父異母的弟弟希德一起接受姨媽波莉的監護。他總是能想出各種各樣的惡作劇,讓波莉姨媽無可奈何,而他也總能想盡辦法來躲避懲罰。一天,湯姆見到了可愛的姑娘貝琪·撒切爾,她是撒切爾法官的女兒。湯姆一見到她就對她展開了攻勢。而他的愛似乎也得到了迴應。鎮上有一個孩子叫哈克貝利·費恩。他的父親總是酗酒,父母一直打架,因此他跑出來自己生活。他看起來和文明社會格格不入,大人們都不喜歡他,可湯姆和他卻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們約好晚上一起去墓地,卻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他們看到醫生、惡棍印江·喬埃喝得醉醺醺的莫夫·波特。在他們混亂的廝打中,印江·喬埃將醫生殺死了,然後又嫁禍於被打昏的彼得身上。湯姆和哈克被嚇壞了,立了毒誓決不泄密。彼得被捕以後,湯姆十分內疚,經常去看望他。此時的湯姆事事不順,貝琪生了他的氣,不再理睬他,波莉姨媽也總是呵斥他,他覺得沒有人關心他。於是,湯姆、哈克和村上的另一個孩子一起乘小船去了一個海島。可沒過多久,他們便發現村裏的人們以爲他們淹死了,正在搜尋他們的屍體。湯姆晚上悄悄回到了姨媽家,發現波莉姨媽正在爲他的“死”悲痛欲絕。湯姆覺得十分慚愧。最終,他們三個人在村民們爲他們舉行葬禮的時候回來了。夏天來臨時,湯姆便感到更加不安,因爲法官將對彼得的罪行作出判決。湯姆終於戰勝了恐懼與自私,指出了印江·喬埃就是殺人兇手。可兇手還是逃走了。後來,湯姆又想出了一個主意:尋找寶藏。湯姆和哈克偶然發現了印江·喬埃和他的一大筆不義之財。但他們卻不知道他把錢藏在哪裏了。在貝琪和同學們外出野餐時,哈克得知印江·喬埃要去加害道格拉斯寡婦,因爲她的丈夫曾經送他進過監獄。幸虧哈克及時報信才避免了一場悲劇的發生,可印江·喬埃再一次逃之夭夭。此時,湯姆和貝琪在野餐時走進了一個山洞,因爲洞太深而找不到回來的路,被困在裏面。他們在山洞裏又一次遇見了印江·喬埃。村民費盡周折救出湯姆和貝琪之後便封死了山洞。後來湯姆告知村民印江·喬埃還在裏面。當他們找到他時,他已經死在山洞裏了。惡人得到了應有的報應。湯姆和哈克再次回到山洞裏,找到了那筆藏着的寶藏。

《湯姆·索亞歷險記》描寫了小男孩湯姆·索亞厭惡家裏和學校中那枯燥無味的生活環境,嚮往與追求綠林好漢的冒險生活。這部小說滿足了男孩們對於名望,英雄主義,金銀財富和奉承的最深的願望,生動地再現了南北戰爭前的一個美國邊疆小鎮的生活景象,既可以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又可以使人的懷舊心理得到極大的滿足。其所描寫的湯姆和其他孩子們的行爲和心理活動具有普遍的意義,能夠激發許多人的興趣。小說的結構也非常完整。它有“四個敘述單元”和“四條情節線索”:湯姆和貝琪的故事,湯姆和穆夫·彼得的故事,傑克遜島的插曲,以及導致發現財富的一系列事件。這四條情節線索有機地交織在一起,使全書有較強的戲劇色彩。這部小說的心理描寫比較細緻,敘述人所用的是一個成年人觀察小男孩的那種觀點。《湯姆·索亞歷險記》的確是一部值得欣賞的好書。作爲對早年的美國邊疆生活的紀念,它具有非常寶貴的歷史意義,而作爲一部構思完美、人物形象生動的小說,它又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湯姆·索亞 是個聰明愛動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智慧、計謀、正義、勇敢乃至領導等諸多才能。他是一個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謀,富於同情心,對現實環境持反感態度,一心要衝出桎梏,去當綠林好漢,過行俠仗義的生活。

小說塑造的湯姆·索亞是個有理想有抱負同時也有煩惱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姨媽眼裏,他是個頑童,調皮搗蛋,可是她卻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謀”給軟化了。

他是一個想象力奇特的孩子,外表調皮搗蛋,但卻擁有着一顆善良的心。在繁鎖封建的教育下,他顯得是一個“壞孩子”。鎮上的人對他的態度很不客氣,是因爲他並不是人們心中的“模範好學生”。湯姆並不這樣想,他只嚮往無拘無束的生活,就像海盜那樣去尋找新奇的世界。

小說第二章中有關出讓刷牆權的那段描寫充分展現出湯姆具有傑出的領導才能。本不知不覺地自願成了湯姆的“俘虜”,他不僅替湯姆刷牆,而且爲了能刷上牆,連自己的蘋果也賠上了。當孩子們搶着刷牆時,湯姆卻暗自高興。在第二十三章,湯姆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最後勇敢地站出來作證,解救了莫夫·波特,它再次體現出湯姆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優秀品格。

馬克·吐溫在描寫以湯姆爲首的一羣兒童時並沒有僅停留在人物的一般刻畫上,而是按照兒童的天性發展,對兒童的心理方面也作了較深層次的描述。

人物形象

美國著名作家塞繆爾·朗赫恩·克萊門斯,筆名馬克·吐溫著的《湯姆·索亞歷險記》中主人公。他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積極樂觀。

湯姆·索亞敢於冒險、正義、勇敢、足智多謀,是人們心中的小英雄。湯姆有着敢於探險、追求自由、做錯事後敢於承認錯誤、承認缺點的優秀性格特點。湯姆是個聰明愛動又調皮搗蛋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智慧、計謀、正義、勇敢乃至領導等諸多才能。他是一個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謀,富於同情心,對現實環境持反感態度,一心要衝出桎梏,去當綠林好漢,過行俠仗義的生活。

小說塑造的湯姆·索亞是個有理想有抱負同時也有煩惱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姨媽眼裏,他是個頑童,調皮搗蛋,可是她卻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謀"給軟化了。

湯姆是主人公,關於他,簡介中有簡單的概括──“淘氣的機靈鬼”“鎮上孩子的頭兒”“在小夥伴眼中無所不能”。我們看看湯姆在山洞裏回來後的表現:因爲他身體虛弱,渾身沒有一點力氣,所以“躺在沙發上”。儘管如此,他講得還是那樣眉飛色舞,“同時還誇張地吹噓一番”,可見他的淘氣和歷險後心裏獲得的極大滿足──人們把他們回來看作奇蹟,小夥伴和鎮上的人們都覺得他是真正的小英雄!

《湯姆·索亞歷險記》描寫的是以湯姆爲首的一羣孩童天真浪漫的美國式生活。他們爲了擺脫枯燥無味的功課,虛僞的教條和呆板的生活環境,作了種種冒險來改變自身的處境。其主人翁湯姆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也有煩惱的男孩子,一個十足的頑童。他叛逆,在他心目中,強盜是劫富濟貧的英雄好漢,於是,"西班牙海上黑衣大盜","血手魔王","海上霸王",都是他嚮往的頭銜。他頑皮,在主日學校,總是惹老師頭痛,"問題"多多[]。週末被罰刷牆,竟讓別的男孩自願成爲他的"俘虜",而且自動奉上謝禮。他正直,去墓地探險,他目睹一起兇殺案,在無辜者即將遇難時,勇敢地站出來指證真正的兇手。他勇敢,去郊遊,不僅救了自己和小夥伴佩琪,還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寶藏。

湯姆·索亞的所作所爲,已經遠遠地超出了一個孩童所能經歷的一切,在湯姆的身上我們能看見許多人童年的幻想。而實現這一夢境的就是鬼精靈湯姆和賜於他"生命"的小說家馬克·吐溫。

湯姆·索亞是一個集缺點與優點於一身的立體人物,真實可信。在湯姆身上,我們讀者往往會引起回憶,回憶童年,夢想童年,看到自己想要的影子:聰明,勇敢,正直,樂觀。湯姆在充滿陽光的美麗童話世界裏,告訴我們只要有歡樂,有夢想,美夢便可成真;告訴我們終有一天,我們的天性可以自由自在地發揮,創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夢幻天地。

我們雖然告別了童年,但我們嚮往自由美好生活的夢想依然存在。我們厭惡"三點一線"的生活,我們厭惡"死記硬背"的功課,我們厭惡"爲╳╳而奮鬥"的教條。正如同當年的湯姆!我們需要豐富多彩的生活,我們需要生動活潑的功課,我們需要爲成才而奮鬥的具體實在的教育!正如同當年的湯姆!我們摒棄壓抑,我們追求刺激!正如同當年的湯姆!我們摒棄枯燥,我們需要想象!正如同當年的湯姆!

作者簡介

童年

馬克吐溫

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其筆名。出生於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漢尼拔的一個鄉村貧窮律師家庭,從小出外拜師學徒。當過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軍士兵,還經營過木材業、礦業和出版業,但有效的工作是當記者和寫作幽默文學。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經歷了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爲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

馬克·吐溫於1835年11月30日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佛羅里達的鄉村的貧窮律師家庭。他是家中7個小孩的第6個小孩。他只有兩個兄弟姊妹可以在童年過後倖存下來,他的那兩個兄弟姊妹就是哥哥奧利安·克列門斯(Orion Clemens)(1825年7月17日 - 1897年12月11日)和姊姊帕梅拉(Pamela)(1827年9月19日 - 1904年8月31日)。他的父親是當地的律師,收入微薄,家境拮据。小塞繆爾上學時就不得不打工。他十二歲那年父親去世,從此開始了獨立的勞動生活,先在印刷所學徒,當過送報人和排字工,後來又在密西西比河上當水手和舵手。兒時生活的貧窮和長期的勞動生涯,不但爲他以後的文學創作累積了素材,更鑄就了一顆正義的心。他的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在他四歲時死去,而他的哥哥本傑明(Benjamin)(1832年6月8日 - 1842年5月12日)在三年後亦死去了。他的另一個哥哥Pleasant(1828年 - 1829年)只活到吐溫出生前三個月。繼這班年齡較馬克·吐溫大的兄弟姊妹之後,吐溫又有一個弟弟--亨利·克列門斯(Henry Clemens)(1838年7月13日 - 1858年6月21日)。在吐溫4歲時,他們一家遷往密蘇里州漢尼拔(Hannibal)的一個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而這就成爲了他後來的著作《湯姆·索亞歷險記》和《頑童流浪記》中聖彼得堡的城市的靈感。 那時,密蘇里州是聯邦的奴隸州,而年輕的吐溫開始瞭解奴隸制,這成爲了往後在他的歷險小說中的主題。

馬克·吐溫是色盲的,而這激起了他在社交圈子的詼諧玩笑。1847年3月,當吐溫11歲時,他的父親死於肺炎。接着的那一年,他成爲一名印刷學徒。1851年,他成爲一名排字工人,也有投稿,並開始給他哥哥奧利安創辦的《漢尼拔雜誌》(Hannibal Journal)寫草稿。在他18歲時,他離開漢尼拔並在紐約市,費城、聖路易和辛辛那提市都當過印刷工人。22歲時,吐溫回到密蘇里州。在下密西西比河到紐奧良的旅途中,輪船的領航員“碧士比”要吐溫終身成爲輪船領航員,而這職業是當時全美國薪資第三高的職業,每月250美元(等於現在的155,000美元/每年)。

由於那時的輪船是由很易燃的木材建造,因此在晚間亦不可以開燈。領航員需要對不斷改變的河流有豐富的認識,因而可以避開河岸成百的港口和植林地。吐溫在他得到領航員執照(1859年)之前花了2年多一絲不苟地研究了密西西比河的2000米。在得到執照前的訓練期間,吐溫說服他的弟弟亨利·克列門斯與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工作。亨利死於1858年6月21日,那是由於亨利工作的那艘輪船爆炸。吐溫爲此感到極內疚,並在餘生中一直覺得他自己需負上責任。可是他繼續在河上工作並一直是領航員,直到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而縮減了密西西比河的交通。

旅行與家庭

他的早期創作,如短篇小說《競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

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則以深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於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族歧視。《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通過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結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僅批判封建家庭結仇械鬥的野蠻,揭露私刑的毫無理性,而且諷刺宗教的虛僞愚昧,譴責蓄奴制的罪惡,並歌頌黑奴的優秀品質,宣傳不分種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權利的進步主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審視角度自然而獨特,被視爲美國文學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現實主義著作。

19世紀末,隨着美國進入帝國主義發展階段,馬克·吐溫一些遊記、雜文、政論,如《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神祕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祕情緒則有所伸長。

馬克·吐溫被譽爲“美國文學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

寫作風格

融幽默與諷刺一體,既富於獨特的個人機智與妙語,又不乏深刻的社會洞察與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說傑作,又是悲天憫人的嚴肅!

作品鑑賞

作品思想

《湯姆·索亞歷險記》標誌着馬克·吐溫的現實主義創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本書以歡快的筆墨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理,並以其與小市民庸俗保守的生活加以對照,突出了那種生活的枯燥與沉悶。湯姆淘氣活潑,富於幻想有正義感,爲了擺脫現實的種種束縛,充分享受自由的樂趣,打算外出去冒險。所有這一切都與資本主義的生活環境相牴觸,爲世俗的道德和教會的戒律所不容。總的來說,揭露美國地方生活的停滯庸俗及宗教的僞善是小說的主要思想內容。

湯姆絕不僅僅是一個逗人發笑的頑童,作爲馬克·吐溫用來顛覆當時流行的說教式的兒童文學作品的一個角色,他首先反抗的就是大人社會的道德標準。比如,他蔑視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即便是他的種種惡作劇和冒險,如果細細追究起來,其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渴望別人承認,要成爲一個英雄。

這本書爭議最大的是結尾。因爲在故事最後,一直反抗大人世界的湯姆居然妥協了,被一直渴望逃離的所謂文明社會收編了,和大人站到了一起,不但自己成爲了一個好市民,還把逃走的哈克貝利找了回來,規勸他做一個體麪人,接受那個有錢寡婦的收養,不然連他湯姆自己都會被人瞧不起。這,顯然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然而,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待湯姆的這種變化,這本書的原版編者約翰·C.葛伯就指出:“作品其實是對成長進程的一種嘲諷性的說明,因爲湯姆最後更接近於聖彼得堡的成人,這些成人往好裏說是虔誠而善感﹔往壞裏說則遇事不能容忍,生性殘酷。馬克·吐溫很可能是想提醒讀者:人們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往往越來越看重社會習俗和社會的讚許與否,越來越喪失我們對個人自由的熱愛。”

在作品中,讀者可以看到湯姆內心桀驁不馴、行爲頑皮乖張。但在公衆面前,他有時卻試圖顯得乖巧規矩。在主日學校的課堂上,他因爲某些特質的欠缺或者是用心不足,在背誦《聖經》這個項目上遠遠地落後於其他所有孩童,但他卻憑藉物物交換的方式,得來了可資證明自身勤奮和聰明的小票,並在衆人矚目的情況下換來了獎品。這值得我們深思,爲什麼他痛根讀書和背誦,痛恨主日學校,卻又願意挖空心思,甚至不借捨棄自己的許多“寶貝”,只爲換取那些只有通過他所痛根的讀書和背誦才能得到的小票,只爲得到他所痛恨的主日學校頒發的獎品?湯姆真的只是爲了得到那本作爲獎品的《聖經》嗎?顯然不是。此時的獎品更多的是一個符號,一個代表了勤奮、聰明、耐心、虔誠、榮耀的符號,代表了社會規範的一種承認。當湯姆登臺接受獎勵,和代表了社會規範的法官和其它大人物一起時,這種承認在當時當地換來了人們的豔羨、其它男孩子咬牙切齒的嫉妒、湯姆熱切要給他心儀的女孩展示的地位。他被社會規範定義爲了高於其他孩童的孩童,得到了超過旁人的社會認同感,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個人的虛榮心。他對社會規範的承認是他受到社會認可的前提條件,即使湯姆欺騙、玩弄社會規範,他也不能、也不願背離社會規範。

馬克·吐溫在這部經典作品中,通過湯姆和其歷險經歷,展示了他對所處時代虛僞庸俗的社會規範的矛盾態度,一方面對其深惡痛絕,不吝辛辣諷刺,想要反抗擺脫,一方面對其無所不在的強大力量和重要性有着透徹深刻而又無可奈何的認識。作爲一個作家,本人內心的矛盾和好扎,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他的作品中去。

藝術特色

從寫作方面看:小說情節緊湊,而且含義深刻。小說通過湯姆生活中一系列情節,批判了資產階級兒童教育的清規戒律;小說的時代雖在南北戰爭前,寫的雖是聖彼得斯堡小鎮,但該小鎮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當時美國社會的縮影。小說運用了對比和誇張的手法,深刻諷刺了小市民的庸俗、保守、貪婪以及資產階級道德和宗教的虛僞。小說的心理描寫細緻生動。

湯姆索亞歷險記

馬克·吐溫在《湯姆“索亞歷險記》裏對主日學校的描寫無不充滿了諷刺、嘲笑的意味。校長是一位道貌岸然的人,“他手裏非拿着一本聖詩不可,就好象一個歌唱家開音樂會的時候,從臺上走到前面去獨唱,非把歌單拿在手裏不可一樣——雖然誰也不知道那是爲什麼:因爲在臺上受罪的那些人從來都不會用得上那本聖詩或者那張歌單。”校長的道貌岸然在他給湯姆發獎品——一本精美的《聖經》時被嘲諷到了最大程度。校長給湯姆發獎品時,心裏很明白,要是這孩子能在他的大腦裏儲存着一丁點《聖經》裏的知識的話也就讓人心滿意足了,所以,他根本沒有資格領獎。但是,湯姆不知從哪裏弄來的《聖經》背誦合格證——九張黃條兒,九張紅條兒和十三張藍條兒——都一點不假,票面部有效,無法推脫。這時,那些曾經拿背誦《聖經》的條子給湯姆以換取其出賣刷牆特權的孩子們猛然醒悟了過來,而給湯姆發獎的校長卻還矇在鼓裏,眼睜睜地讓這個肚子裏沒有一點兒《聖經》知識的湯姆得到了《聖經》背誦的最高榮譽。這真是一種盡情諷刺、嘲弄的“黑色幽默”。

對牧師的諷刺和嘲弄卻另有一番風趣。當牧師把全世界各族人民團聚在一起的,作了一番偉大而動人的描述時說:“那時候,獅子和羔羊會在一起躺下,有一個孩子領着它們。”這時候,湯姆很願意做那個孩子。湯姆做到了,但不是領着一起躺下的獅子和羔羊,而是獅子狗和它的“老虎鉗甲蟲”。獅子狗和“老虎鉗甲蟲”不能友好相處。當獅子狗和“老虎鉗甲蟲”一起躺下的時候,獅子狗因冒犯了“老虎鉗甲蟲”而被它狠狠地夾了一下。獅子狗痛得大叫起來,在教堂裏的過道上狂奔亂竄,叫個不停,“它從聖壇前面橫過講堂,又順着另外那條過道飛跑;以光的速度在它的軌跡上前進。最後這條痛得發狂的獅子狗越出了它的跑道,跳到它主人的懷抱裏;他把它使勁往窗戶外面扔出去,那陣痛苦的叫聲很快就小了下來,終於在遠處聽不見了。”

當湯姆和哈克來到淒涼的墓地,躲藏在三棵大樹後面的時候,他們目睹了一場兇殺案的發生。這場兇殺案形成了一個懸念,因爲真正的殺人犯印江·喬伊把殺人罪名推脫掉,放在了酒鬼莫夫·波特身上,而稀裏糊塗的莫夫·波特竟真以爲自己殺了人。這個懸念還爲以後一系列的懸念埋下了伏筆。真正的殺人犯印江·喬伊和被冤技的莫夫·波特這時候在讀者那裏構成了一種張力,使他們產生了矛盾、神祕、期盼和不安的心理。在沒有讀到結果之前,他們會十分焦慮地使出渾身解數來給出一個令他們自身的倫理、道德感到滿意的結果。

隨着湯姆勇敢地指證印江·喬伊爲真正凶手,這個故事似乎了結了,讀者的張力也似乎消解了;但是,印江·橋埃的逃跑又在讀者那裏形成了新的懸念和張力。雖然後面的思念和張力經過了多次起伏後,以湯姆和哈克找到黃金而告結束,但作者最後又在讀者心裏埋下了一顆懸念的種子,那就是湯姆和哈克決定要去當強盜。這麼起起伏伏、迭迭蕩蕩的懸念大大激發了讀者的想像力、理解創造力和閱讀興趣,使他們的內在感官在心靈深處產生出一種遊戲快樂和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