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紅與黑》讀書心得精選三篇

《紅與黑》讀書心得精選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紅與黑》讀書心得精選三篇

《紅與黑》讀書心得精選三篇

導語:讀了《紅與黑》,感觸最深的是:於連性格里的“紅”(正義)最終會戰勝“黑”(邪惡),於連在獄中幡然醒悟,找回了自我,以死來終結自己的罪惡!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紅與黑》讀書心得,希望大家喜歡。

《紅與黑》讀書心得精選三篇

篇一:

1815年,法國迎來了復辟王朝時期的社會生活。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填滿了1815年到1830年這十五年的時間。而於連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樣一個"紅"與"黑"相交替的年代。

於連的童年,生活在對抗擊歐洲的騎兵凱旋而歸的無限崇拜當中。在那個"紅"色的年代裏,英雄業績充滿了整個資產階級革命,而拿破崙則通過鞏固和調整了某些條件,保證了農民能夠自由無阻礙的利用他們剛得到的法國土地並滿足了其強烈的私有欲。在這時,自稱"鄉下佬"、"農民的兒子"的於連就很自然的成爲了拿破崙的崇拜者。於連崇拜拿破崙,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在拿破崙時代以等價交換爲基本原則的資產階級法權有最充分的體現,平民出身的士兵只要立功戰場就能提升爲將軍,普通的文職只要辦事幹練就能當上高級官吏,這正是小資產階級青年於連所向往的前途。

而成年以後,於連的生活卻陷入了一片黑暗腐朽的復辟時期,"黑"色的年代已經來臨,封建貴族力圖用封建等級制的原則來堵塞非貴族出身的青年的出路,此時的於連想要向上爬,只能夠投靠教會,充當"教會的一根棍子",幹卑鄙骯髒的特務勾當。此時的他苦悶至極,他嚷道:"啊!拿破崙確實是天主爲了法國青年纔派來的!今後誰來代替他呢?沒有他,不幸的人們怎麼辦呢!

即使是那些比我富裕的人,勉勉強強有幾個埃居可以受到良好教育,可是沒有足夠的錢在二十歲去買一個服兵役的替身和謀一個職業,他們又能怎麼辦呢!不管怎樣,這個不幸的回憶將永遠使我們不會幸福了!"是的,拿破崙在滑鐵盧的時候戰敗了,通過自由競爭、個人奮鬥得到資產階級法權所保證的個人利益的年代已經不復存在了。而在這個時候,於連的心裏,油然而生的是,對權貴的報復。

他憑藉驚人的好記性把一本拉丁文的《聖經》全部背了下來,轟動了全城,於是他來到了市長德·雷納爾家做了一名家庭教師。在這個全城最漂亮的花園中,他遇到了德·雷納爾夫人。夫人對他產生了好感,夫人的女僕愛麗莎也愛上了於連,而於連拒絕了女僕的愛情。德雷納爾分人得知此事心理異常高興,她發現自己對於連,已經產生了一中從未有過的感情。一天晚上,在市長家的菩提樹下,於連無意間觸到了德雷納爾夫人的手,她一下子縮回去了,於連以爲德雷納爾夫人看不起他,便決心必須握住這隻手。

第二天晚上,德雷納爾夫人的手被於連緊緊地握着,這下滿足了於連的自尊心。他開始追求德雷納爾夫人,同時,於連的膽子也變得越來越大,他想:"我應該再進一步,務必要在這個女人生上達到目的纔好。如果我以後發了財,有人恥笑我當家庭教師的低賤,我就讓大家瞭解,是愛情使我接受這位置的。"他們相愛了,而他們的愛情,卻是完全出於一種野心,一種因佔有慾而產生的狂熱。

後來,他的確風光了。他藉助德雷納爾夫人被聘當上了儀仗隊隊員,使他現在公衆面前出了一點小風頭,引起了滿城風雨,招來了上流社會的蜚短流長,以致再也無法在本地立足,不得不躲到神學院裏當學生。在這裏,於連告訴自己:"在拿破崙的統治下,我會是個軍曹,在未來的神父當中,我將是個主教。"由於成績名列前茅,院長讓他當新舊約全書課程的輔導教師。但是後來,院長辭職,於連被介紹到侯爵家做了祕書,在這裏,他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段戀情。

如果說於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追求還有某些真摯情感的話,那麼於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純屬政治上的角逐。

在德拉莫爾侯爵府中出入的淨是些"漂亮的壞蛋"及"帶勳章的惡棍"。他是在革命時期跑到國外投靠外國封建勢力的流亡貴族,現如今他又回到巴黎,成爲"法蘭西的大臣",他賣官售爵,結黨營私,策劃陰謀,他家的晚宴舞會燈火輝煌通宵達旦。他是個實實在在的上層社會的人。而此時的於連,在貴族社會的薰陶下,很快就學會了巴黎上流社會的藝術成了一個花花公子,脫離了外省青年的土氣。他並不喜歡瑪蒂爾德小姐的請高與傲慢,但是轉念一想,瑪蒂爾德小姐是一個"能夠把社會上的好地位帶給她丈夫"的女人,他又開始了對瑪蒂爾德小姐的追求。

瑪蒂爾德小姐的思想古怪,奇特,別人無法理解他的行爲。她身上頗有男子氣概。於連對自己好,她會開始反感和看不起他,而且刻意和他保持距離,而當心上人故意寫匿名信試探她時,她又會像個孩子一樣投入他的懷抱。她在花園裏主動挽着於連的胳膊,但他又說"我恨我委身於第一個來到的人"。可是懷孕的她最終還是和於連結了婚,於連被授予了貴族的稱號。

而當他得到侯爵的重用正要擠進上流社會的時候,德雷納爾夫人被迫寫了告發信,使他向上爬的美夢毀於一旦,惱羞成怒的於連向他深愛過的女人開了槍。於連被捕入獄。在這個時候,他終於冷靜了下來,他開始對自己的行爲感到悔恨恥辱,他意識到野心已經破滅,但死對他並不可怕。他說:"我不向你們祈求任何恩惠,我一點也不存幻想,死亡正等待着我……即使我的罪沒有這樣的大,我也會看到許多人並不會因爲我年輕而憐惜我,他們想要通過懲罰我來懲戒那些出身微賤,爲貧窮所困,可是有幸稍受教育,竟敢混跡於富貴人所謂的上等社會青年。"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裏,於連走上了斷頭臺。瑪蒂爾德小姐買下了他的頭顱,德雷納爾夫人在他死後的三天,包吻着她的兒子,也離開了人間。

事情就這樣的結束了,於連的兩次與時代風雲緊密相連的戀愛也就這樣的失敗了,他的經歷告訴我們,貴族階級佔統治地位的上流社會,絕不容許一個平民青年擠進來,它必然要通過種種方式把這種青年扔出去,毀滅掉。在那個年代的法國,有着千千萬萬個於連索雷爾。他們在當時社會條件下進行追求就必然遭到惡果。高貴的出身剝奪了性格的力量,而沒有性格的力量就不會被判處死刑!於連想要穿越充斥着平庸的灼熱沙漠,他野心膨脹,費盡心機的利用愛情利用女人利用教會。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卻不能不讓人感到真情[]。作者通過對小說人物進行了深度的心理描寫,又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的藝術手法挖掘出了於連深層意識的活動,創造了一首"靈魂的哲學詩"。

"紅"與"黑"到底各代表着什麼那?是拿破崙時代的軍服與復辟時期教會的黑衣,還是德雷納爾夫人的鮮血與瑪蒂爾德小姐的喪服?我不敢確定,但是我認爲,於連追求人生的意義,是火熱的。而在在那個社會中,那些爲了自己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的真正的意義的人,纔是真正被黑暗籠罩的人吧。

篇二: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長篇小說中最優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社會的廣闊圖景,涉及了從法國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許多方面的生活風情;上寫皇帝首相、王公貴族,下寫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透過教會、政黨以及各階級錯綜複雜的矛盾關聯,對查理十世統治下的法國的政治鬥爭、社會矛盾、人情世態、風土習俗,作了真實而又生動的描繪。

小說主人翁於連·索黑爾,是一個出身農民家庭但博學多才的青年。這個出類拔萃的青年雄心勃勃,決不甘於貧賤,一心向往拿破倫時代的沸騰生活,渴望透過從軍去建功立業,青雲直上。但在王政復辟時期,在極端反民主的貴族資產階級統治下的法國,於連看到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只有透過教會一途他纔有期望躋身上流社會。小說題名《紅與黑》,紅即象徵軍隊,黑即象徵教會。於連開頭在維立葉爾市長德?瑞那府上當家庭教師,爲了報復貴族資產階級對他的鄙視,找到迅速爬上去的捷徑,使他很快贏得了市長夫人的歡心,成爲她的情人,因此得以進入修道院學習,企圖以此到達發達的目的。他最後到了巴黎,又有幸成爲德·拉·木爾候爵的私人祕書,同時勾搭上了候爵的此文來源於文祕資源網女瑪特兒。正準備和瑪特兒結婚,實現自己飛黃騰達的美夢的時候,市長夫人出於嫉妒,在聽她懺悔的教士的指使下,給候爵寫了一封揭發他醜行的長信,使於連的野心和夢幻完全破滅了。在他絕望之餘,一怒槍擊了德·瑞那夫人,受到了嚴厲的審判,最後被送上了斷頭臺,從而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

一心期望擺脫貧賤地位報復上流社會蔑視的於連,是煞費苦心,不擇手段的。他明明崇拜拿破倫,卻要當衆大罵拿破倫,他明明不信神靈,卻要把《聖經》讀得爛熟,能夠完全背誦。好虛僞的青年啊!我不瞭解那時的生活背景,只知道於連爲了爭名奪利做自己的黃粱美夢而欺騙自己,帶着假面具來應酬所有的人,如果我是他,我會很累。要自己時刻像電影裏一樣去扮演一個和自己內心世界異樣的主角,而且要讓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出戲,沉浸在這個主角里是很難辦到的。俗話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我真同情於連。鼓舞士氣的口號

正義永遠戰勝邪惡,於連最終的下場是可悲的,因此待人最好多一些真誠少些虛僞。

篇三:

假設《紅樓夢》是平面座標系,那麼《紅與黑》則肯定是李安導演的3D電影

假設《紅樓夢》是平面座標系,那麼《紅與黑》則肯定是李安導演的3D電影。

(書籍介紹:《紅與黑》LE ROUGE ET LE NOIR 作者:司湯達,譯者:羅新璋 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年版)

假期在家,連續的陰雨天氣讓我不得外出散心,悶在家卻又實在無聊,便開始翻閱高中時代購買的“必讀書籍”——《紅與黑》。

“出身卑微的於連憑着自己的聰明才智躋身上流社會,但是他內心深處卻對這個階層充滿了蔑視和仇恨。一封女人的私信,斷送了他夢寐以求的前程,他在惱怒中想這個女人開了槍……”

——這是封面上對全書的整體概述,簡單扼要,我當時的第一印象便覺着這書肯定又是以黑暗社會爲背景創作的愛情小說,不乏會有點當下正紅的金牌編劇於正劇中些許的虐戀情節,當然,這僅僅是我跟這部小說的初次觸電。本着對小說充滿政治色彩的創作背景,我開始了閱讀。

序言部分譯者很有深意的解釋了書名的由來——《紅與黑》開筆之初,叫《於連》,知道寫完上卷,才最終定名爲《紅與黑》,以兩種色彩作書名,司湯達有寓意存焉。歷來評論家絞盡腦汁,頗多發明,認爲“紅”與“黑”,譽爲軍裝與道袍,劍與十字架,熱血與孝服,軍人的榮耀與僧侶的暗黑,火紅的理想與黯黑的幻滅,英勇的時代與復辟的年代,等等。相對而言,到時司湯達本人的說法比較平實:“紅”意味着主人公於連會去當兵;但他生活的年代,只得披上“黑”道袍,書名也有如此之意向。

家境的卑微加上父親、兄弟的不待見,讓於連亦步亦趨的成長着,就連唯一的閱讀嗜好也被父親強烈禁止。然而,對《聖經》、《新約》以及部分拉丁文的熟讀,恰恰爲於連自己今後躋身上流社會創造了機會。經過維璃葉本堂神甫彼拉神甫的推薦,於連順利的被聘請進維璃葉市市長:瑞那先生的家當家教。初來乍到,於連對奢華的生活以及上層社會的各種理解顯得很不適應,謝朗神甫的一番話使於連獲益匪淺:“圓滑與審慎兼具,把一套虛僞的論調編的找不出漏洞,在他這個年紀,已屬不惡。”之後,瑞那夫人與於連之間關係的微妙變化也是整個故事的主線變得明朗起來——上層社會不斷地想於連招手,最後卻因爲這一份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使之付諸一炬。

神學院的學習以及一系列的偶然促成了於連飛鴻騰達的前奏,隻身離開維璃葉進軍巴黎,於連雖有對瑞那夫人的萬分不捨,卻又始終放不下自己邁向上層社會的腳步。彼拉神甫對於連很是看好:“這年輕人雖然出身低微,可是心高智大,一旦傷了他的傲氣,縱然身在這兒,也無濟於事。他會藏巧於拙。”至於到拉穆爾侯爵家之後所發生的一切,以及於連與瑪娣兒特之間的種種,則如晴天霹靂,最終將於連送上斷頭臺。

縱觀整部小說,主人公於連的故事似乎倒影着我——平凡的出身,自認高傲的性格以及長路漫漫的仕途。從不同角度分析,自然也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從愛情小說的角度分析,暫且先不說於連,故事中兩個女主角同樣也是耐人尋味——瑞那夫人和瑪娣兒特。同樣的美貌,同樣的貴族氣質,而這不同在於:瑞那夫人性格上的安於平淡,細心溫柔;而瑪娣兒特則更多的是滿腔激情的憤慨青年。一個林黛玉,另一個則是薛寶釵。只是,在這個故事中,賈寶玉並非出身名門望族,而只是出身卑微的木匠之子,小說的政治色彩之濃厚加之19世紀初法國社會的階級分化,正是文章開頭,筆者將《紅樓夢》比作二維空間,將《紅與黑》喻成3D電影的原因,其多的一項因素便是19世紀法國社會的階級制度。當然,結論成立的前提是拋開《紅樓夢》中其他特有的藝術價值。

從政治的角度分析,按照譯者在序言裏所說:“紅”與“黑”其實是軍裝與道袍的區別,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恰恰很好地展示了小說創作的政治背景——拿破崙時代的終結以及19世紀初法國百廢俱興的狀態。主人公於連一心崇拜着拿破崙,卻迫於時代的壓力不能穿上軍裝,趕赴戰場。道袍所帶來的短暫甜頭,讓於連被困牢籠,“老天這個後孃,把我扔進社會的最底層:賜予我一顆高貴的心,卻偏偏沒給我一千法郎進款。”牢獄中,於連自省到:“我的罪即使沒有這麼重,我看到在座各位,不會因我年輕而動惻隱之心,仍會殺一儆百,借我來懲戒來打擊這個階層的年輕人:他們出身低微,厄於窮困,但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敢混跡於闊佬們所號稱的上流社會”

小說末尾,一大串的比擬意味深長:“……獵人在樹林裏打獵,飛禽從半空中跌落下來,他趕緊跑去撿。不意靴子踢了一個高聳的螞蟻窩,毀了螞蟻的公館不說,還把螞蟻和蟻卵踢得四散……即使最有哲學頭腦的螞蟻,也永遠猜不透這黑咕隆咚的龐然大物——獵人的靴子——是什麼東西;這可怕的黑傢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搗毀了蟻羣的巢穴,先聽得轟然一聲巨響,接着便火光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