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一個人的朝聖》勵志書評精選

《一個人的朝聖》勵志書評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一個人的朝聖》勵志書評精選

《一個人的朝聖》勵志書評精選

導語:我從來不知道該用什麼去丈量距離,是時間還是長度,是納米還是光年。直到讀完《一個人的朝聖》我才明白,丈量距離最好的單位是生命。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歷經87天627英里,重拾遺失了二十年的愛情、親情和友情。今天小編就爲大家推薦精選書評,一起看看吧。

《一個人的朝聖》勵志書評精選

書評一

“豐盛的希望”是書中一個很奇妙的表達。乍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合規矩,但實際上卻意外地切合本書所要表達的心情。 生活,暗流涌動 《一個人的朝聖》是英國女作家蕾秋61喬伊斯的處女作。儘管是第一部長篇小說,但蕾秋的處理是很老練的,這或許與她常年從事戲劇的編劇工作有關。本作的文筆看似不溫不火,然而其中涉及到的“生活”,卻充滿着波折。 每個人的生活似乎都是這樣,尤其是隨着歲月的流逝,記憶變得模糊的同時,我們也越來越會僞裝“若無其事”。只是時間並不是所謂的“萬能藥”,越掩埋,記憶中的痛楚卻會越深刻。也許這種掩藏會給外人風平浪靜的感覺,但其實這個過程,消磨的是你面對生活的勇氣。 埋葬記憶的過程,似乎也是日漸衰老的過程。文中的主角哈羅德在故事的開頭是老邁的,因爲他已經經歷了足夠多的滄桑,因而當昔日老友送來“最後一封信”時,老哈羅德是震驚卻又無力迴天的。他只能在悲傷和遺憾中搖擺不定——唯一的變數是,這個女人對於老哈羅德真的很重要,否則他早已養成習慣的冷漠一定會替他處理好這件事。 哈羅德對這個女人是有虧欠的,隨着故事的進程,老哈羅德“祕密”也一點點被展開。他去送信途徑了一家加油站,當加油站女孩對他閒談起“信仰”時,老哈羅德好像終於看到了救命的稻草——他找到了救助那個女人的希望,他堅信只要自己相信,“信念”便可以改變一切。於是這個60歲的老人,決定徒步從大不列顛島的最南端。一直走到最北。 很天真,不是嗎? 也很年輕。 也許生活就是這樣,“凡存在必是合理”。所謂瘋狂,只是因爲清白的旁觀者,看不到當事者經歷的暗流罷了。 信仰,救贖記憶 旅行是有趣的,並不是因爲風景,而在與心情。因爲在旅途中,你可以刨除日常的繁雜,去和自己的心靈盡情獨處。也只有在路上的時候,人才會盡情地享用“孤獨的狂歡”。其實無論是讀書,還是真正的走在路上,都可以看做是一場旅行,因爲那樣的過程中,你的心,或者是身體都在告別過去,迎接新的轉角,嚮往着希望。新鮮的記憶會沖淡所謂的懷念,同樣可以救贖悲傷。 老哈羅德決定踏上旅程。在這漫長的旅程裏,哈羅德的記憶也不斷反覆。只想深埋心底的記憶在這一刻歷歷在目,只是原本以爲會無法承受的痛楚早已消散,只剩下無盡的唏噓。他想明白了許多,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旅行的意義。原本只是偏執地以爲自己所做的可以給老友帶來希望,但現在這種希望,儼然已經植根於自己的內心了。 也許生活就是這樣,當你以爲生活讓人絕望,而停下的自己腳步時,恰恰是你停滯不前的決定粉碎了所有希望。生活的藝術,是在滿足與絕望之間謀求平衡,而心懷希望的搖擺,也是一種穩定。只要你不曾停下腳步,生活依舊就充滿希望。

書評二

這本書是朋友送的,一開始並沒有什麼興趣,看了一些就隨手擱在了書架上。之後有天天氣很好,就又拿出來看。看到中段哈羅德在斯洛伐克女人的幫忙下重獲新生,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旅途開始,我就再也停不下來了,只想繼續看下去,看哈羅德還要經歷怎樣樣的困難,看他和莫琳和戴維他們一家人到底發生了什麼,看奎妮是否撐到了哈羅德到達的那一天……

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笨拙,木訥,內向,無宗教信仰,交流障礙,甚至不明白如何表達對兒子的愛,穿着一雙帆船鞋,一件防水夾克。什麼都沒有準備,就憑着自己強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難以想象。我很欽佩哈羅德的勇氣和毅力。以前我一向覺得,沒有信仰就很難完成很多事,沒有偉大的夢想,就很難到達遠方。看完這本書,原先沒有信仰也能夠走完一個人的朝聖之路,沒有偉大的夢想,依舊能夠依靠強大的信念到達你想抵達的地方,或許那不是成功的山頂,但那卻是你的精神故園。

生活在21世紀。智能手機變成了生活的遙控器,交通工具成爲了身體之外的雙腿,電視電腦代替了自然生活,高樓大廈替代了樹木花草……當我看到哈羅德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甚至沒有專業的徒步鞋時,我想到我們,這些日漸被高科技操縱的人,我們離不開手機,放不開自己的身心,每一天只是侷限在城市的一隅[]。我忽然感到羞愧。我想到自己之所以想看着這本書是因爲我手機摔壞了很無聊不然根本不會想起,於是更加羞愧。

多久沒有好好看書,好好寫讀書筆記了?高中時每一天被語數外史地政淹沒,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學,我必須要看很多很多書,把這幾年沒有看的、想看的書都看完。大一剛開學的班會上,我在心願牆上寫下我要在這四年裏看完600本書。但是這麼久了,其實根本沒有好好看完幾本書。有時間的時候,都在看視頻、玩手機、聊天扯談。看吧,拖延症就這樣浪費了近一年時間。

哈羅德讓我明白,我們能夠做很多事。只要擁有自己的信念,那麼就必須能夠看到路的方向。對,中途必須也會有迷惑。但要相信那一句話“當一個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時,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於是我又想到了我們身邊都存在的那些窮遊者。他們有的搭車去柏林,有的騎行川藏線,有的徒步穿越亞歐。都是灰頭土臉,吃盡苦頭,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磨難,體驗着難以想象的身體疼痛。他們的勇氣,來源於對夢想的執着,對信念的堅持。

每個人都以前有過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的夢想,但是,大多數人的夢想都淹沒在生活的瑣事裏,就像五月天的歌詞“期盼一場旅程精彩萬分你卻還在等等到荒廢青春用盡體溫纔開始悔恨”。我期望有一天,我真的能有勇氣去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我能去做那些只敢想不敢做的事,我不再奢求所有人的理解而真正聽從我內心的聲音。說偏了,下面說回去。

在哈羅德的旅途中他遇到的一個女人對他說:“你還以爲走路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她繼續說,“而吃,吃也是一樣的,有些人吃起東西來可困難了。說的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能夠很難。”

路途的最後,我們從妻子的眼裏看到了這八十七天的朝聖之旅對哈羅德的改變:“他當然沒有長高長胖,但看着這個滿面風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樣的皮膚、捲曲的頭髮,她突然覺得自己像張白紙一樣平平無奇,不堪一擊。是他那種生命力使她顫抖,好像他最後成了早該成爲的男人。”

有一個細節我覺得很好,書中,哈羅德不嫌負累,買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辭典》,帶在身邊。他從此明白了這土地上許多許多植物的名字,一一問名之後,這些閒花野草,在老頭眼前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像直到此刻,它們才真正地具有了耀眼生命一般。看似閒閒帶過的一筆,給全書帶來了質樸的詩意。來於塵土,行於路上,又歸於塵土,土地永遠在那裏,爲人與萬物而備。

一本好的小說,能夠吸引讀者閱讀的慾望,能夠引起讀者的深思,能夠讓人期盼不同的生活,產生與以往不同的想法。

書評三

讀完這本書,我想起三個詞:信念、改變、堅持!

信念是探尋人生真諦、發現世間一切美好事物的信念。

哈羅德在接到老友的信之前的生活可以說是孤獨的,甚至是痛苦的,童年母親離家出走、父親酗酒頹廢最後把他趕出家門。好不容易長大,找到穩定工作、找到愛情、成家和當上父親,由於生活中的種種錯誤導致兒子自殺,最終導致妻子對他的怨恨和疏離。在這種生活境況下,哈羅德都是低調生活,一輩子幹一份工作,沒升職,基本沒有朋友,退休連歡送會都沒有。退休後,更是日復一日的生活,生活沒有一點改變。

儘管如此,但是哈羅德心底那種信念沒有丟失,而且很強烈!他藉着老友得癌症及聽到加油站女孩的故事,觸發了他心底的信念,決定開始行動,在行走中回憶思考人生的種種,終於發現世間的美好,找回心底的溫暖。

在行走中,哈羅德積極面對自己性格缺陷,逐漸開放自己,與別人分享想法,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從中尋找人生真諦,努力改變自己,終於在短短八十幾天內完成蛻變!

87天627英里對於一個沒有任何準備的六十多歲的老人是難以想象的,而哈羅德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堅持下來了。途中,他有太多理由和機會退卻,如果他一退卻,可能就又會回到之前生活狀態中,前功盡棄。最終,他堅持下來了,找到了對妻子的愛,也找回了妻子對他的愛。愛才是我們心底最溫暖的地方!

書評四

一個人的朝聖,可能某一天你會因爲某件事情,沒有原因,也明白不太可能,但是就是想去做,不管是周圍的人還是自己的理智都告訴自己,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自己就是想去做,更經常見到的就是年輕人的衝動。在《戀戀日記本》中的男主角在明白女主角已經喜歡上其他人的狀況下,還是去修那個房子,那是一個夢想,有那麼一個執着的念頭,其實自己想想明白修房子和女主角能不能夠回來沒有任何的關係,但是就是想去做,在這本書中,把整個路途中所有的心理路程也寫下來了,雖然最後的結局是沒有拯救得癌症的朋友的生命,但是讓她安詳的死去,最重要的就是整個過程,男主找到了自我,瞭解了自我,在不斷的徒步過程中,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去想自己的事情,還有他的妻子也在整個過程中,瞭解到兩人之間的真愛,將因爲兒子去世而留下的裂痕去掉了。兩個人又重新找回了那份丟失的感情。

人活着,有些事情務必去瘋狂的去做一下,讓我們自己的人生沒有白活。人就這一次,不管是好還是壞都需要我們去看,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