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文章 > 高效人生要及時行動

高效人生要及時行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9W 次

實際上很多人都意識到行動力的重要,但我們需要高效的行動力。有些人常常會爲不行動找一些藉口,我們經常會在身邊聽到這樣或那樣的抱怨:“我沒有一個有錢或有權的爸爸,所以我那麼窮困”、“我一直沒有成功,因爲運氣一直不好”、“我沒有找到好工作,因爲企業太過功利”、“名牌生怎麼會不被重用?因爲領導戴着有色眼鏡”……

高效人生要及時行動

這些不行動的藉口各式各樣,但我們在爲自己找藉口時可曾想過:在失敗前,你行動了沒有?

在我所接觸過的成功人士中,還沒有不進行任何有力行動就能取得成功的自主成功者。沒有行動怎麼會有結果?當然,客觀地說,許多人之所以不敢行動,之所以會有很多不行動的藉口,並不是因爲不知道行動的重要性,而多半是出於心態上的患得患失、精神意志上的畏懼困難、習慣上的拖拉成性。這正是最常見的三種不敢行動的“心理病”。

(1)心態上的患得患失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常兆華,曾前後出任美國兩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副總裁,後來還創立了微創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他曾講過這樣一段經歷:

“我在國外曾遇到過許許多多的留學生,不少人都表達過回國創業的強烈慾望。幾年之後,我再次遇到同樣的人,他們除了頭上多了幾根白髮,臉上多了幾道皺紋之外,沒有其他的變化,還是向我重複着要回國來創業的話題。幾年之後,我又在國外遇見他們,這時,我在中國的公司已經創立八年九年,高管團隊已經換了七八次,他們同樣還是在重複着老話題,只是此時的老生常談,多少有點像祥林嫂了。我的直覺告訴我,這些才華橫溢的同胞首先輸在患得患失上。他們討論的時間越長,回國創業的可能性就越小,最後將不得不受害於與親朋好友無休止的商量和探討中。”

很多人渴望成功,卻害怕行動失敗的後果,或者說害怕付出過多的代價,不願付出超常的努力,結果最終卻總是在患得患失中隨波逐流,成功的渴望也將永遠只是種渴望。成功,其實就在得失之間,由得纔有失。

(2)精神意志上的畏懼困難

天津大學校長龔克曾這樣批評一些留學生回國畏懼困難的現象:“有一些留學生滿懷熱情回來,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沒能預想的那麼順利,可能會感到沮喪、灰心,甚至後悔。有的人也許會想‘如果不回國,或許會有更大的作爲’。我想這些都是不理性的,因爲不管走到哪裏,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不能戰勝困難的人,在哪裏都不會真正成功。”

在行動之前,事實上,每個人都會盤算成功和失敗的可能性,不然行動就可能非常莽撞。但如果我們不能把握一個尺度、一個分寸,一個火候,沒有學會不能因噎廢食,就會如古人所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許多人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因爲過分求全責備,過於追求“萬無一失”,結果不是時機被耽擱,就是自己嚇死自己。

(3)習慣上的拖拉性

托馬斯?愛迪生曾說:“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時間,拖延時間就是浪費生命。”而快就意味着勝利.

2003年,在廣告行業摸爬滾打10多年的江南春深感傳統媒介代理行業扎堆競爭的慘烈,決定另闢蹊徑,走“分衆”之路,打起了樓宇電視廣告的主意——在電梯裏安上液晶電視屏。結果這個不起眼的生意竟然得到了熱烈追捧,他很快得到了來自軟銀中國第一筆50萬美元投資,但同時競爭者也出現了——風頭最勁的是同在上海的聚衆傳媒,做的是一模一樣的生意。

這場針鋒相對的戰爭,最終以分衆傳媒收購聚衆傳媒而告終。而江南春在競爭中取勝的法寶很簡單,只有一個字——絕不拖延的“快”。這個“在電梯裏或樓道里安幾塊電視廣告屏”的商業模式,毫無技術性可言,拼的'就是誰的速度快誰就能贏。2004年4月參與聯合投資分衆傳媒1250萬美元的紅杉中國基金創始合夥人張帆評論說:“因爲行業競爭壁壘不是很高,聚衆在追趕你,其他企業隨時可以加進來,只有往前衝,才能把這個做好,所以我們後來就給他制訂非常嚴格的、細化到每週每日的銷售目標。”分衆傳媒最終在與聚衆傳媒的合併中佔據優勢——他們去收購對手而非被收購,也成爲了樓宇廣告中無可撼動的巨無霸。

很多人之所以最終沒有成功,不是因爲沒有計劃,而是過分迷信計劃,忽略執行,最終成爲教條主義和書本主義。這也就是人們感慨“秀才造反,三年無成”的原因。

人的一生,總有種種的憧憬、理想、計劃,總會進行各種沙盤兵棋的推演。但是,有憧憬而不去抓住,有理想而不去實現,有計劃而不去執行,沒有任何行動,一切方案都是廢紙一張,一切希望都是幻想一場。與其爲自己的失敗找藉口,還不如及時、高效地行動起來,爲失敗找個正確的出口。

人生行動的高效,的確造就了人生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