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文章 > 高三勵志文章:書,就是太陽

高三勵志文章:書,就是太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2W 次

讀書破萬卷,下筆纔有神,人生就是需要不斷的拼搏學習,高三亦然。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高三勵志文章:書,就是太陽,供大家欣賞。

高三勵志文章:書,就是太陽

  高三勵志文章:書,就是太陽

讀書破萬卷,下筆纔有神。讀過詩人的詩或散文的人,都說他的詩抒情中蘊含着哲理,又在哲理中迸發着激情,並稱他有極強的悟性,他的詩歌在朝生命意識掘進的時候,流露出對浩浩人生的頓悟。

天空是博大而深邃的。

人的心靈不就是一方藍天嗎?

如果才智是月亮,那麼

書,就是太陽

記某詩人的讀書經歷

詩人說:如果書是太陽,

那麼,母親就是那本書。

多少個夜晚,誰也說不清。

當鬱馨的槐樹花香伴着溫柔如水的月光潛入古鎮窯灣的一座老屋時,童年的詩人正偎在他母親的膝下,傾聽母親專爲他吟誦的娓娓書聲。小小的年紀竟聽得那樣入神、入癡。

每每望着母親捧着那本藍色封面的書時,他總是冒出許許多多的天問:太陽爲什麼要落山呢?不然的話,賣火柴的小女孩也不會凍死呀!大海會不會被太陽燒着,若是那樣,海的女兒住哪裏呢?月亮爲什麼那樣圓?那樣亮?能拿到梳妝檯上做母親的鏡子嗎?因爲那鏡子被他不慎打碎了上小學三年級時,詩人竟告訴母親要做魯賓遜,並認真地跳倒大運河裏的一條蚱蜢舟上,想去很遠很遠的地方去冒險。

他最小,所以,母親最痛他。也盼他早早成龍。母親認爲:成龍的捷徑就是讀書。也許是母親的教誨,也許是書的陶冶,童年的詩人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不過,他沒想過以書成龍。他只想在書的那方空靈碧透的天地裏,尋找綠色的童趣,藍色的夢幻,金色的純真。

正因爲他只與書結緣,因此成績優秀,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喜愛。那時,他是學校少先隊的大隊長,生活裏處處是鮮花、陽光。

黑雲壓頂之時,只要

太陽不死,就能見到光明。

十四歲,還是個孩子。

這是求知的最佳年齡,是讀書的黃金歲月。然而,詩人不得不離開學校那座聖潔的知識殿堂。原因很簡單:文化革命開始了。老師靠了邊,學校停了課,幼稚天真的同學們都忙着造反呢,詩人卻扯起了生命之舟的帆。

羸弱的身體,承擔超乎年齡的重擔,本是一大苦,突然又掛上父親被批鬥時掛的那塊厚厚的木牌子,那寫着歪三扭四藍字的木牌子,猶如在心靈深處的傷口上添了一把鹽,更加痛苦不堪。他愛藍色,此刻他又恨羞辱他的藍色。

他想讀書,卻找不到書,家裏的藏書,在破四舊的大火中化爲落荒而飄的黑蝴蝶。他想做工,憑力氣吃飯,因爲家境艱難。但做不到工,連瓦匠的小工都望塵莫及,因爲他的四周設有一條難以逾越的門檻政審。誰叫自己是黑崽子,在那個株連九族的歲月,他只能得到一樣東西:白眼。

他像一隻失去暖巢的小鳥,在風雨中飄搖顛簸。他彷徨,他嘆息,他流淚,他悲憤,但更多的是抗爭。他相信母親的衷語:麗日朗朗的藍天,突然飄來幾多烏雲,大地必然會出現陰影,但是,只要太陽不死,就能見到光明。

詩人說,書籍對於人類之所以必需,

因爲它是滋補光明的資料。

雨過天晴。

粉碎四人幫後,紛至沓來的書籍大開詩人的眼界。他像一個飢腸轆轆的人看見精美的食物一樣,瘋狂地撲到了書本上。

那時,他也有了工作。每個月的工資,除去交給食堂,剩下的全交給了書店。買書,讀書,是他生活中的惟一嗜好。幾年來,他先後自費訂閱了四百多冊刊物,購閱了上千冊書籍,摘抄了近百萬字的讀書筆記。未婚時,他的牀上,牀下堆滿了書。星期天,常常是買兩個燒餅,躲進宿舍裏一看就是一天,有時竟分不清室外是黎明還是傍晚。故而,同事們戲稱其爲:書瘋子。

擔任厂部文書時,因爲該廠是省、市先進企業,所以,總結、彙報、經驗介紹、典型事蹟等文字材料較多,每年一二十萬字,這還不包括草稿、修改稿,做這項工作的當然只有詩人一個,忙是可想而知的。但是,詩人只要晚上沒材料,就堅持讀書,不讀完既定的篇目決不休息,因而常常讀到彩霞滿天。

婚後,詩人的妻子很理解詩人,儘量多做家務多帶孩子,以騰出時間讓詩人讀書。可是,詩人總覺得欠妻子太多,欠女兒太多,不願把所有的負擔讓妻一人承擔,儘量把讀書時間安排在他們熟睡之後。妻常開玩笑說,書是詩人的愛人,詩是詩人的孩子。女兒自然是妻的同黨,因爲爸爸只顧讀書工作,沒帶她去田野捉螞蚱,採野花。女兒會寫字時,常常有爸爸壞的字樣出現在書桌的稿紙上、雜誌裏,歪歪扭扭,童心可鑑。

愈學習,愈發現自己的無知,愈覺得自己無知,便愈發勤奮學習。那深邃的思想、精確的哲理、流溢的激情、璀璨的文采演繹在浩瀚的卷帙之中,詩人正是在這卷帙之中得到智慧和靈魂,從無知和空虛的爛泥塘裏站了起來。說實在的,沒讀過高爾基的《童年》、《人間》、《我的大學》,也許詩人在生活的沼澤中眼色迷茫;沒讀過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也許詩人還在苦苦地思索人活着的意義;沒讀過中國的歷史、中國革命史、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在東歐裂變時期,詩人也許對中國的前途打上問號一句話,是書把詩人從狹小的天地裏,帶到了廣闊無垠的生活海洋,海洋彼岸就是希望。

在意念的陽光照耀下,詩人,

這個精神聖徒正向我們走來。

詩人的經歷是苦楚的。

詩人的讀書是艱難的。

對他來說,是一場藝術的嚴峻考驗。但是,他雖處在超乎正常限度的深刻矛盾中,卻煥發出了燦爛的才華。因爲他沒有沉淪,沒有頹廢,而使用書的太陽驅趕着世態的炎涼,用信念的脊樑支撐起沉重生活的磨盤。或許,正是那艱難苦楚的過去,正是那黑白倒置的歲月,才使他的才思橫溢,詩興迸發,謳歌釅釅的人情,大寫多彩的陽春。

詩人是書的讀者,誰都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