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文章 > 勵志短文文章

勵志短文文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3W 次

人生就是需要一些勵志短文文章來伴隨着我們成長,如下是勵志網爲大家整理的勵志短文文章,希望能幫助到你。

勵志短文文章

 

勵志短文文章【一】:年輕,就該用潛意識戀愛

如果你還年輕,如果你的年紀想起婚姻還嫌太遠,那麼我勸你,用你的潛意識戀愛。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在遇到對的那個人之前,當有人問你喜歡什麼樣的人時,你會思路清晰地告訴對方:“我喜歡個子高高的,皮膚黝黑的,笑起來暖暖的男生。”可偏偏,你愛上了他,他是個小個子,甚至還有個小肚子。或者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男生,可在第一眼見到他時就被深深吸引了,你甚至說不清喜歡他什麼,你只知道,你戀愛了。

別以爲這樣的愛太糊塗,這樣的愛,其實才最接近你的本意,和愛情的本質。

每個人都有三個我: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尊重與生俱來的慾望,超我是完全社會化的、理想主義的,他嚴於律己。而自我,是最現實的,它不斷調和着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尖銳矛盾,讓人能夠安全但又被部分滿足地活着。爲了不激怒超我,自我經常需要將本我的需求壓抑到潛意識當中去,不讓自己知覺到那份渴望,以平衡自己和現實、和社會的關係。人們做不到完全按照社會的要求去生活,多少要遵從本我的意願和人類的本性,但同時,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本我的要求去行動,必須要考慮現實的可能性和社會的紀律。

所以,當人們生長到一定年歲,自我逐漸老練,本我的聲音也就慢慢消失了,人們學會了更好地控制本我,按照現實的期望去生活。反映到愛情領域,人們往往挑選的,不是自己真心實意喜歡的人,而是自己應該喜歡的人。

人們越來越理性,以爲越來越瞭解自己,其實是離自己越來越遠了。人們不斷戀愛,以爲從中獲取了寶貴的經驗,從而能夠更好地與戀人相處。於是開始爲未來的戀情鋪陳道路,說起自己只愛什麼樣的人,又絕不可能愛上什麼樣的人。可人們不明白,戀愛的很大成分,其實沒有經驗可言,它是隨機的、感性的,而這也正是愛情最精彩的部分。當人們開始按部就班的戀愛,其實真的就只是在“談戀愛”了。另一方面,人們離社會越來越近,開始將戀愛和戀人作爲人生整體規劃的一部分,對另一半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遵從自我的命令:男人要有錢、有房有車、有大城市的戶口,女人要漂亮,能做得一手好菜,願意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生活。在這個無比崇尚個性化和出位的時代,人們“喜歡”的人卻越來越平淡和相近,戀情也越來越公式化和格式化。無論是誰勾勒出來的白馬王子,都會是個大衆的情人——越來越不能取悅自我,卻能夠取悅這個社會,和自己身邊的人。

沒有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人,只是不知道自己知道罷了,當你遇到了對的人,答案就會自動地揭曉,這就是潛意識戀愛。如果你還年輕,只要你覺得自己愛了,無論你遇到的是個什麼樣的人,都去愛吧,這就是青春獻給人們的最好的禮物。

我曾經問過一個稍微有點兒年紀的單身女人想找個什麼樣的男人,她的答案是有錢,房無貸款,住在市區,有穩定工作,待她好。我繼續追問道:“那如果你真心愛上了一個男人,可他根本不符合你的這些條件呢?你還會繼續愛他嗎?”她淡然地回答:“如果是這樣,我根本就不會愛上他。”你看,她已經不會用潛意識戀愛了。
 

勵志短文文章【二】:彆着急,該來的始終會來

上幾週一直很忙,除了很忙還伴隨着一點點的焦慮,不過這也沒什麼,因爲這是我的常態。常常有人在微博上私信我,問我哪裏來的這麼強大的動力。

其實哪有什麼訣竅可言,在我的生活裏,大概有七十個人對我說過“別做夢了”這樣子的話,這其中包括我的第一任編輯,我最好的朋友和我親愛的老爸。與此同時,那時我常常寫論文寫的想撕書,寫稿子寫的想撞牆,不過因爲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所以總能堅持下來。然後有一天,我回頭看,才發現這麼一個我竟然戰勝了那麼多負面情緒。

總要等到走完那段路,回頭看的時候纔會覺得兩邊的風景跟剛纔來時有些不同。那些覺得過不去的,也許只是我們太倔強不願意改變,也許只是我們習慣了那些不該習慣的習慣,可是那些傷總會慢慢地癒合,總有一天這些都會過去。

如果真的要說有什麼堅持下去的訣竅的話,大概是我能夠不斷地從身邊吸收正能量,一段視頻也好,一首歌曲也好,一本小說也好。然後慢慢地把自己變成一個正能量的人,如果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孤單難過,那就去面對。

其實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物價飛漲,壓力越來越大,不公的事情越來越多,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當時間把你從青春的烏托邦拉出來之後,任誰都不能那麼快地找到方向。

於是大家都開始着急,着急賺錢着急打工着急找到未來的方向甚至急不可待地去愛,你看哪,人人上那個誰又上傳了自己去馬爾代夫的照片;你看哪,別人家孩子現在在大公司工作收入不菲;你看那,隔壁家那誰已經結婚了,馬上連孩子都要有了……不可避免地開始焦慮,不安,急着想要踏上未來的路,生怕晚了一步就會被社會淘汰,被別人落下。

然後呢?你總是想要迅速找到一條路,一條能通往你想要的未來的路,每天爲了這個煩躁不已,但是有一天等你回過頭來自己想想,你根本連自己真的想要什麼都不知道。你之所以不知道你自己想要什麼,是因爲一直在趕路,不停地追趕着別人的腳步,腳步越來越快,等到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生活在別人的人生裏的時候,早就忘記自己真的想要的是什麼了。

其實我想說的是,有的時候你覺得焦慮,是因爲你追求的不是比昨天的自己更好,而是比那個“別人”更好。

你活在自己的`人生裏,別人根本沒有辦法真正地幫你。你只能自己靜下心來,找到你想要的把之變成夢想,然後爲了你熱愛的而奮鬥。

你的未來,只有你自己才能明白。你的前方從沒有明確的方向,生活也不會一路綠燈把你前方的路照個通亮。你只能不停地向前,變得堅強而後足以承擔起生活賦予你美好的不美好的一切。你只有不停地失敗,然後某天你到了一個拐角,然後發現那裏居然有着你想要看清的方向和未來。

我始終相信,爲了自己的未來而努力好過爲了別人想要你變成的模樣而努力。後悔的痛和跌倒的痛哪個更難以忍受,我想你比誰都知道答案。也許很多人在背後把你當成笑話看,可是我想,你也不會後悔自己的選擇,因爲世界上只有一個你,不管別人看起來好或壞,幼稚或樂觀,裝逼或真實,你都是你自己。

該來的始終會來,千萬別太着急,如果你失去了耐心,就會失去更多。

該走過的路總是要走過的,從來不要認爲你走錯了路,哪怕最後轉了一個大彎。這條路上你看到的風景總是特屬於你自己的,沒有人能奪走它。

每天每夜度過的日子,寫過的文章,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認識的那些人去過的那些不知道名字的地方,慢慢地,會變成你想要的未來。

千萬彆着急,你若願意夢,總有人陪你去瘋。我知道你會說你覺得一無所有,但是那些真正寶貴的財富從來不是用眼睛能看見的,靜下來聽聽自己的內心吧,停下來看看陪伴在你左右的人吧。

是的,你我都知道這個世界充滿了不公,貧窮,現實,無助。但是我要你明白,這個世界遠不止這樣,我要你看到光明,夢想,努力和希望。沒有人能回到過去重新活着,但你我都可以從現在起,決定我們未來的摸樣。

就像慢吞吞的綠皮火車,也許它很慢,但時間總會到達你的那一站.。
 

勵志短文文章【三】:

中國的年輕人爲什麼不敢晃盪青春?

飛機上,座位旁邊坐着一位外國年輕人,他剛剛參加完國內一檔電視比賽節目,要飛到石家莊找他在德國結識的朋友。

他是波蘭人,在德國學習工作了很多年,這一次代表德國參賽。比賽的成績不是特別好,但正好可以利用參賽完的時間在中國和朋友一起旅行。波蘭小夥說這一次可以在中國待90天。我好奇,“你不用工作嗎?”他說他還沒有固定工作,在德國打工掙點錢,然後就去周遊世界,他說他去過很多國家,認識了很多人,旅行改變了他的人生。繼續好奇,我問他多大了。他說,現在已經28歲了,不過還可以再盡情晃盪幾年,然後再把生活固定下來。

一個28歲的波蘭小夥還可以如此自由自在地過着“年輕人”的生活,讓人好生豔羨。在中國,一個28歲的小夥子該是什麼狀態?28歲的中國年輕人已經不再年輕,我們在着急地戀愛結婚生子,着急地買房買車,着急地拼事業。我們在焦慮着如果30歲還不能出人頭地,這輩子可能就“完”了。

我依舊好奇于波蘭小夥的“晃盪”狀態在別人眼裏是不是很另類,他對我的問題表示很驚訝,他說在他生活的環境裏很多年輕人都是這個狀態。他問我難道沒有出國旅行過嗎,沒有看過世界嗎,那你年輕時都做了些什麼?

我和大多數中國年輕人一樣,畢業後就開始按部就班地生活。一個28歲的中國小夥,如果還沒有一份固定的工作,還沒有結婚成家,整天晃盪來晃盪去,那他一定是主流社會輿論裏的另類,甚至還會被貼上“社會青年”的標籤。

“主流“了,“正常”了,不能說不好。但必須得承認,很多中國年輕人還是渴望能擁有一段“晃盪的青春”,否則,我們也不會一看到別人在“晃盪”內心就心生感慨。年輕就應該有年輕的狀態,遵從內心的奔放和自由,能按照自己內心的意願和興趣生活。比如,那位波蘭小夥對語言感興趣,便開始學習漢語,他從不考慮學習漢語能不能爲將來謀生。而我們不行,大學選擇專業時就必須考慮將來的就業情況。

中國的絕大多數年輕人一畢業就被庸常的生活綁架了,爲什麼我們失去了“晃盪青春”的勇氣?一方面,傳統意義上按部就班進入主流軌道的“社會習慣”主導着我們;另一方面,社會現實在一定程度上也剝奪了“繼續晃盪”的機會。世俗社會中,“剩男剩女”所帶來的家庭壓力還可以抗爭,但作爲一個獨立的社會人必須尋得謀生的飯碗。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畢業後如果不盡快佔領一個“坑”,等你晃盪夠了,這個“坑”早就被別人佔了。社會上那些待遇較好的單位,在招聘時一般都只對應屆生開門,往屆生乃至“社會青年”是很少有機會的。找一個待遇一般甚至能勉強謀生的工作,又必須考慮到未來的養老前景。

波蘭小夥並不完全理解這樣的“糾結”,他在德國認識很多中國年輕人,這些年輕人的狀態和他也有些相似。但從他的講述中我能體會到,他眼中的那些中國年輕人之所以敢晃盪,大抵都是因爲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寬裕,晃盪完青春,並不影響他們以後穩定的生活。這和家庭背景一般的波蘭小夥的晃盪狀況絕然不同。

一畢業就“老”了,那是因爲我們沒有太多選擇。你可以在內心晃盪青春,但不能以生活的姿態晃盪,你必須找一個主流的外殼來保衛你晃盪青春的內心衝動;如果說你想像波蘭小夥這樣以生活的姿態“晃盪青春”,那麼必須付出有可能“晃盪一輩子”的風險代價。

如果哪一天中國年輕人可以隨心所欲晃盪青春了,那一定是中國社會問題存在最少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