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書籍 > 勵志書籍:幸福要回答

勵志書籍:幸福要回答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7W 次

關於容貌,悅納自己,秀出生動之美;關於男人,成爲好女人才能吸引好男人。女人經濟獨立,就可以更爲純粹的態度談情說愛,可以慷慨地給予愛,而不再是用鎖鏈捆住男人的愛的乞丐。勵志書籍《幸福要回答》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喜歡。

勵志書籍:幸福要回答

內容簡介

關於事業

做自己熱愛並且擅長的事,發現自我並適應環境;

關於自我

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絕對是通向幸福的捷徑;

關於旅行

親近自然,吸收正能量,創造靈魂的私生活空間;

關於健康

女性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這是幸福的前提;

關於父母

父母贈予我們的幸福,比能想象的更多,要更愛他們;

關於孩子

感恩孩子,保持童心,就是保持感受幸福的能力。

正版的“楊瀾給兒女的十四條忠告”——

1.你是獨一無二的,做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2.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3.健康的身體會給你帶來許多快樂,善待它。

4.做自己熱愛並且擅長的事,享受它。

5.你的朋友必須是尊重你的人,否則不管他有多大魅力,遠離他。

6.愛的過程中有時你會受傷,這不是愛的錯,不要害怕去愛。

7.愛一個人要用他能接受的方式。

8.你會嘗試很多失敗,但最大的失敗是不敢嘗試。

9.有時不是你不夠努力,只是還不到時候,耐心等一等。

10.世上有許多我們不瞭解的事,保持開放的心靈和疑問的能力。

11.人性有黑暗醜陋,也有光明美好,不要寄過高期望,也不必太過悲觀。

12.成長是一輩子的事,能成長的人永遠年輕。

13.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所以不必在這方面花太多精力。

14.爸爸媽媽永遠愛你。

作者介紹

朱冰,中國傳媒大學知名學者,資深策劃人,獨立作家。

楊瀾,女,資深傳媒人,著名節目主持人,現任陽光媒體集團、陽光文化基金會董事局主席。生於北京。中國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及企業家。從1990年起曾與趙忠祥一同主持中國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節目併爲大家熟知。現主持多檔談話節目,如採訪類節目《楊瀾訪談錄》及女性類節目《天下女人》。曾被評選爲“亞洲二十位社會與文化領袖”、“能推動中國前進、重塑中國形象的十二位代表人物”、“《中國婦女》時代人物。現時她是陽光媒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目錄

楊瀾自序:女人,離幸福更近

第一章:打破那面魔鏡

1、完不了的美

2、你什麼時候最美

第二章:不平等的平等

1、共謀與遞補

2、弱的智慧

第三章:成功,沒那麼痛

1、辛勞着,自由着,幸福着

2、締造支持系統

第四章:快樂是一種道德

1、對自己的快樂負責

2、敲幸福的門,或者破門而入

第五章:靈魂私生活

1、去行走,爲自己改版

2、重新發現自己

第六章:從紅粉到粉紅

1、見識照亮女性

2、力量滋養世界

第七章:我愛你、謝謝你

1、談起父母時,我們會說些什麼

2、親密,要表達

第八章:重獲赤子之心

1、走近孩子,感恩孩子

2、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未來

讀後感

突然發現自己很久沒有靜下心來看書了。在這個流行速食文化的`快節奏社會裏,一切都講究效率和速度,我也開始變得浮燥和急功近利。這時,靜下心來讀書對我來說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讓心得到休憩、寧靜。

讀楊瀾的《幸福要回答》一書,每個人看到她的故事,都會思考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都會反思如何獲得自己想要幸福。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一瓶香水,一句貼心的話,都能讓她們樂上一天。其實,快樂的女人對幸福的要求很簡單。即便正如一句歌詞所寫的那樣:“我只能給你一間小小的閣樓,一扇朝北的窗,讓你望見星斗……

人生最沒有懸念的事就是我們都會變老,人生最大的懸念就是我們會如何變老。

我們可以與時間做個交易,換得人生智慧,換得內心的通融。對自己更加了解和接受,對他人更加理解和包容。

蘇菲。瑪索說:我們的心會改變我們的臉,而不是臉改變心。

張愛玲在《浮萍》裏有過一句精闢之言:對於30歲以後的人來說,10年8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而對於年輕人而言,3年5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完不了的美即完美。

上帝賦予你女人的角色,你就應該不負使命地展露美麗。女人的美麗究竟指什麼?白雪公主的後母曾經無數次地向魔鏡詢問,然而真正的魔鏡右上角只有”自愛“兩個字。美麗的女人必然是熱愛自己的女人,正如曾經在《天下女人》中做過客的所有美麗女人一樣,因爲足夠愛自己,纔不會和歲月較勁,不和歲月較勁,纔有了淡然和從容,而這份淡然和從容恰恰成就了其端莊自信的美麗。

《幸福要回答》是要回答天下所有女人的方方面面思考與提問,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讓我們明白,“因爲我們必然死去,所以我們必須好好活着!”

借用楊瀾的一段微博說:“雖然我不能選擇出身,我還可以選擇人生;即使我不能改變環境,我還可以選擇離開;如果我愛的人不在身邊,我就出發找他回來;也許悲哀、絕望、死亡都無可避免,但我相信喜悅、希望、生命與之同在,這就是我存在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