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電影你的名字影評

電影你的名字影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47K 次

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近期在國內熱映,精美的畫面,令人觸動的故事,以及新穎的題材引起全球矚目。你去看了嗎?今天,本站小編特意爲大家推薦電影你的名字影評,希望大家喜歡!

電影你的名字影評

電影你的名字影評一:留下的不僅僅是你的名字

朋友問,去看電影嗎?《你的名字》。

不去,

爲什麼?

不想觸碰心靈最深的地方······

但有些事始終是躲不了的,偶然間的觸碰,總會觸痛心靈的最深處,

我沒有看過多少新海誠的作品,唯一一部有點記憶的是《秒速五釐米》,它的作品總會引起許多共鳴,五釐米的距離,一觸即可碰,但卻成爲了最遠的距離,親密無間的兩個人,也逃不脫命運的軌跡,有些事情過去了,也許就成了故事,正如遠野貴書在鐵道邊與多年未見的明裏擦肩而過、目光交錯時,被一輛疾馳而過的小田急線列車擋住了視線,明裏也隨着列車遠去,不懂這是否是刻意安排的結局,但對於青春的記憶,或許是最好的安排。

人生若只如初見

“人生若只如初見,”瀧通過殘存的記憶去尋找三頁,三頁也在三年後的神位前以瀧的身份甦醒,這種靈魂的交換,本身就已經賦予了瀧與三頁不會分離的特權,在這部電影中,你也許無法確定究竟該相信命運,還是相信自己的執着。但無法否認是,正是因爲瀧對自己殘存的記憶的執着,才改變後來一切的發展

結局也許是美好的,當兩個人同時問“你是誰?”時,也許命運也從此開始交錯,

整部電影的畫面不僅存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而且每一個畫面都是典型的日式畫風,或許也是每個觀影人青少年的記憶,畫面簡單卻不失唯美,彗星劃過的畫面划進了多少人的心中。

在朋友圈,有這樣一篇影評,談到獨自去看《你的名字》的,都是有故事的人,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你的名字,藏在心底,不曾訴說,我不知道當電影謝幕時,是否會有人聽着音樂安靜的坐在座位上不願離去,沉靜在自己的世界,不被外界嘈雜而侵擾。或者一個人獨自走在行人漸少的路上,回憶過往的點滴,無論如何,路是自己尋的。

你的名字是?你是誰?

也許,你可以像新海誠所說的那樣,第二天醒來的時候 不知道自己爲什麼哭 時常會有的事情 做過的夢總是回想不起 只是一種有什麼消失的喪失感,也可以是懷抱着強烈的想要和神明較勁的想法,連自己忘卻了這件事,都馬上忘卻了。所以我在這樣感情的奔流下,最後一次,大聲向夜空喊道: “你的,名字是?”然後重頭再來。

曾經執着的相信,愛情並不是努力就會獲得的,但《你的名字》卻說若要相信命運,不如相信自己的每一份執着,去尋找記憶深處的一個人,從“你是誰?”開始,之後的劇情也許並沒有人知道,但你這份執着,最終不會辜負你,至少不會後悔,最終留下的或許將是一份完美而又完整的回憶。

電影你的名字影評二:奔向你,奔向深處的原風景

時隔三年,新海誠導演攜新作《你的名字。》與廣大觀衆見面。本片在日本上映前兩天內便創下59萬人觀看的記錄,上映十天內,票房總計突破38億日元,觀看人數超過290萬,日推和雅虎等社交網站上對該作也是一片讚譽。

一、新海誠與他的動畫之路

熟悉新海誠的觀衆或許都知道,新海誠並非美術專業出身。大學以前的他一直生活在長野縣一個叫小海町的地方,進入大學後開始嘗試兒童繪本創作,畢業後就職於一家遊戲公司。最初他並沒有成爲動畫導演的打算,只是想運用所學技術做出一部完整的、屬於自己的作品。他一面工作一面創作,耗時兩個月完成了一部五分鐘左右的動畫——1999年的《她和她的貓》。這部作品對新海誠而言意義非凡,是他踏上動畫製作的起點。

2002年上映的《星之聲》則是新海誠的正式出道作。在前作基礎上,他將黑白畫面改爲彩色,視角從動物變成人,主人公成了倆,此外也添加了故事性,拉長了時長。得益於網絡的普及與傳播效果,本作爲新海誠取得了不錯的上座率與口碑,此後他離開遊戲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2004年的《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是新海誠第一次挑戰長篇動畫的成果,延續了前作的世界系物語(注:世界系物語,指2000年代初興盛於日本ACG及輕小說等亞文化界中的一種故事類型。內容圍繞主人公“我”和女主角展開,並與拯救世界等龐大概念相交織。)主題,外界對其褒貶不一。

2007年上映的《秒速五釐米》是新海誠至今爲止最受歡迎的作品,將日本社會這個大環境下的日常生活細節和細膩情感進行了放大,主題和風格沒有太大改變。作品雖獲得成功,但考慮到海外觀衆的理解程度,新海誠決定改變敘述方式,做一部無關文化背景、適合所有人觀看的電影。

這就是2011年上映的《追逐繁星的孩子》。本片與前作設定略有不同,加入了對生死的討論,意在強調逝者對生者的意義。在製作上體現了東映動畫、《世界名作劇場》(日本動畫公司系列作品,內容多取材於世界各地的兒童文學)、吉卜力一脈的影響。這部作品展現了一個不同以往的新海誠,趨近東映一脈,模糊了他自己的風格。

到了2013年的《言葉之庭》,前作中縈繞不去的“世界系”概念幾乎消失,故事不再只有虛無的宇宙世界觀,而是在空間上回歸社會(學校),在文化上走向傳統(古典文學)。女主人公終於敞開真心的告白可以看做新海誠脫離世界系概念、脫離“錯失”、“無法傳遞”等主題的一次嘗試,但敘事上的缺陷仍然沒能得到改善。

二、《你的名字。》——煥然一新的視聽體驗

在此之前,新海誠的作品始終縈繞着一種沒有來由的、唯美而哀傷的喪失感,故事零碎、結構鬆散等弱點也一直存在。而2016年上映的《你的名字。》無論在節奏控制還是情節推進上都可圈可點。

從內容上看,本片一掃前作中的憂傷與陰霾,走上了輕鬆愉快、活潑有趣的大衆路線,令人捧腹的同時又有感動,男女主人公不再埋頭於自我世界,而是像普通人一樣周旋於家人、朋友與社會的關係網中,男女主角之間曾經無法傳達的思念也終於有了明確的落腳點。彗星災難的設定則反映着經歷311大地震後的生死無常觀,此外,影片添加了不少日本傳統文化元素,不僅延續了《言葉之庭》中對日語語言文字本身的溯源(愛與孤悲),更在此之上有所發展;這種對傳統的迴歸使作品有了真正的底蘊和原色。

從製作上看,本片的成功除了新海誠對敘事手法的駕馭日臻成熟,也要歸功於此次製作團隊的強大(吉卜力出身的安藤雅司擔任作畫監督、田中將賀擔任人物設定等)和製作設備的更新(購入Story Board Pro軟件)。在選擇配音人員的時候除了角色匹配度,也考慮到了話題性、觀衆接受度等,確定插入歌曲時選擇了在年輕世代中頗受歡迎的RADWIMPS。

各方面的優化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標誌着新海誠在動畫創作上的新突破。他的作品不再只是靠優美的風景畫面獲得好評,而是通過流利的節奏、豐滿的人物與故事、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迴歸打動人心。

三、從「むすび」(musubi)說起

故事分兩條支線並行,地點分別在高二女生宮水三葉生活的小鎮「糸守町」和高二男生立花瀧生活的大都市東京,傳統與現代的對立很容易便能讀取。設定雖有男女雙主角,劇情走向上卻更依託於女主角三葉一方。

宮水三葉是飛騨市糸守町宮水神社神主宮水一葉的長外孫女。宮水家作爲神社守護者,神主之位代代世襲。三葉的母親二葉在世時,父親以「婿入り」的方式(即入贅)進入宮水家,母親去世後,深愛她的父親難以接受現實,他拒絕繼承神社,被外祖母趕出家門。父親後來成了糸守町的町長,不再理會神社事務。三葉和四葉在外祖母的撫養下慢慢長大,作爲神社的巫女主持當地祭祀活動。故事的核心概念便要從「糸守町」的名字說起。

「糸守町」是新海誠的創作,在現實中並不存在,而飛騨市確有其地,位於飛騨山脈西側,在岐阜縣管轄範圍之內。飛騨自古以來林業發達,孕育了大批木工匠人,明治時期在殖產興業的國策趨勢下,該地作爲繅絲業的主要勞動輸出地,向諏訪湖一帶輸送了大批婦女。而位於長野縣內的諏訪湖,據日本網友考證,便是電影中「糸守湖」的原型。長野縣是新海誠的家鄉,將諏訪湖和編織工藝的元素納入故事中,想必也是一種懷鄉情感的體現。

宮水三葉的外祖母帶着靈魂調換後的三葉和四葉到神體供奉神靈的途中問她倆是否知道「むすび」,說土地氏神的名字也讀作むすび。老人說,這個古老的名稱同時象徵着幾種深刻意義:

「將線繞在一起是一種むすび,把人和人聯繫在一起也是一種むすび,時間流逝是一種むすび,這些都可以用同一個詞語來表達。它和神靈的名字相同,因此也擁有着神靈的力量。我們代代相傳的編繩工藝「組み紐」也是一種帶有神力的技藝,它反映着時間流逝的狀態。」

「聚攏成形,扭轉纏繞,時而回轉,彼此中斷,接着又相連。這是編繩,也是時間的象徵,這就是むすび。」

「水也好,大米也好,酒也好,只要進入了人體內,就是一種むすび。進入體內的東西會轉化爲能量和靈魂相連接。」

此處的「むすび」也寫作「結び」,源於日本神道中的.一種觀念。天地萬物的生成、發展、完成都是在這種力量的作用下得以進行,老人口中的むすび即是一種“連結”,連結人與萬物、人與時間空間。既然むすび如此關鍵,那麼作爲むすび的載體,「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糸」即線,在影片中最直接的表現便是三葉用來綁頭髮的紅線。紅線鬆開,長髮變短,時間倒流,或前進至未來;線的形狀改變,化作一聲遙遠的呼喚纏繞手腕,是尋找,也是期盼。我猜想「糸守町」中「糸守」的意義大概可做此解:守護彼此之間相連的紅線,守護時間與空間,同時也是守護這座小鎮,守護那些在過去罹難的人。

在進入神界時,老人所說的「隠り世」便是日本人觀念中的「あの世」,又稱「常世」,是黃泉之國,死者之國,與「現世」相對應。日本人認爲人死後或早或晚都會化作神靈,因而隱世也可以看作是神的國度。片中凹狀山谷裏圍繞神體(古樹)的環狀水帶可以視爲境界線,要到達它需要穿山越嶺,心懷誠敬。境界線的存在是爲了隔開人界與神界,如果說宮崎駿在《千與千尋》中設置的長隧道讓人在毫無察覺間進入異世,本片中靠近神體的環狀水帶則可以看作一條巨大的「注連縄」(神道中用於隔離聖俗兩界、祛兇避厄的繩狀物),示明他界的存在,以隔離的方式彰顯其神聖不可侵。

普通人進入神域是被禁止的,老人說,一旦進入神的領域,要回到現世就必須用最珍貴的東西交換,而這個東西也成了後來兩人改變命運軌跡的關鍵道具之一。

新海誠曾在官網中表示,創作這部作品的靈感之一是小野小町的和歌:「思ひつつ寢ればや人の見えつらむ 夢と知りせばさめざらましを」。

大意是說,懷着對你的思念入眠就一定會在夢裏見到你吧,可如果知道那是夢,我情願一夢不醒。本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便是在夢一般的情境中互換了身份,代替對方度過一天又一天的人生。

四、日本文化中的原風景

“原風景”的概念興盛於1970年代的日本,以奧野健男的著作《文學中的原風景》爲起始,從文學擴大到人類學、心理學、地理學、環境教育、建築造景等多個領域。個人意義上的原風景多形成於故鄉與童年的原體驗,廣義上的原風景則涉及歷史性、民族性、文化性等方面。《你的名字》中展現的神靈信仰、諏訪湖的風景與宮水神社中延續的古老習俗、編織工藝等意象便可看作對日本文化原風景的一種體現,它喚起人的鄉愁,給人以無限懷舊之感。

原風景在當代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它承載着我們對自身根源的探尋,對文化深處的凝望。在這個意義上,本片也可謂是新海誠迴歸傳統文化的一次成功嘗試。它巧妙地將傳統與現代、過去與現在、夢境與現實、人類居住的現世與靈魂棲息的隱世通通編織在一起,如同編繩工藝般時而交叉扭轉、時而中斷、回到原點。男女主角的命運在彗星撞地球的那一夜被改變,二人的初次相認也只能是在境界線消失、人與非人之物共現於天地之間的逢魔時分(たそかれ、かたわれ)。

五、結語

與宮崎駿、細田守、庵野秀明等觀衆熟知的導演不同,新海誠的創作根基建立於遊戲製作,他在早期曾爲18禁遊戲製作OP動畫,也爲各種美少女遊戲周邊製作封面。此外,《雲之彼端,約定的場所》以前,他的作品也始終是一人負責整個製作過程。從1999年的第一部短片到2016年大受好評的《你的名字。》,新海誠始終沒有停止探索與創新,其作品的變化也反映着這種努力。

新海誠曾說,希望動畫對觀衆而言是像創可貼一般的存在;受傷時可以用它加速傷口癒合,復原後便撕下它、無需留戀。

最後,附上新海誠導演在電影宣傳小冊子上寫的一段話:“這是一部獻給所有正值青春期的年輕人和內心仍舊懷抱青春期殘片的大人們的電影。我賭上了自己的全部來完成它的製作,希望大家能樂在其中。”

電影你的名字影評三:人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事實上,新海誠一直都不是我個人所喜歡的動畫電影導演。他的動畫總是充滿絢爛多彩的畫面,給人一種非常夢幻而不真實的感覺,唯美而憂傷,莫名其妙的哀愁。不過畫面的美麗也算得上是新海誠的重要優勢之一,但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其在故事腳本上的弱勢一直爲人所詬病。

對於一部分影迷,包括我自己而言,一部電影的故事的重要程度要遠超於其畫面的美麗或者其他一切藝術手法。而新海誠導演的幾部動畫電影都有着同樣的問題,過分重視畫面的質感,而忽視了電影的故事性。比如《秒速5釐米》中漫天隨風落下的櫻花,《言葉之庭》中細膩真實的雨水。美則美矣,但故事總是讓人接受無力。

不過這一問題被其最新作品《你的名字》所改變了。這部電影不僅僅有着新海誠標誌性的美不勝收的畫面,而且還在故事腳本上有了質的突破。畫面與故事的盡善盡美,一起成就了這部電影。最終電影在日本上映兩天拿下超過7億日元的票房,被新海誠自稱爲他的最高傑作。

據新海誠自己介紹說,電影的故事來源於一首著名的日本和歌,歌詞大意爲:“夢裏相逢人不見,若知是夢何須醒。縱然夢裏常幽會,怎比真如見一回。”新海誠把這個夢中相見的故事更進一步地改編成爲了一個兩個人在夢中交換身體生活的故事,並加上了一個千年一遇的彗星重返地球的“末日背景”,這讓整個故事變得有趣而吸引人了。

女主角三葉是一個生活在深山之中的鄉村女孩,母親早逝,父親忙於競選,自己與外婆和妹妹一起生活。小鎮生活平淡無聊,三葉早已厭倦這裏的一切,希望去往大城市東京生活;而男主角瀧則是東京的一名高中生,與父親生活,經常去餐廳打工,同樣平淡而無聊的生活。

一切都從他們的夢中開始改變。

夢中的三葉進入了瀧的身體,過上了她一直想要的東京生活;而夢中的瀧則進入三葉的身體,變成了一個帥氣的女生,勇敢地面對所有流言蜚語。就這樣,他們不定期地在夢中交換身體,並給對方留下當天的日記,用文字互相交流。

電影中的這一部分非常有趣,同一個身體卻是兩個不同的人格,三葉變得時而內向膽怯時而勇敢帥氣,瀧也變得時而神經大條時而溫柔體貼,這對他們各自的生活都產生了非常有趣的影響,更是讓他們的朋友感到困惑。

在新海誠以往的電影中,男女主角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與世隔絕般地孤獨、思考、獨自生活。而在這部《你的名字》中,男女主角終於一反常態,進入了像所有正常人一樣的生活,他們也被賦予了朋友、家人、同事這樣的社會關係網,讓這一切都變得更廣闊和大衆,不再是孤芳自賞般的個人情緒的展現。

少年與少女在時空之間不斷地穿越,互相交流也互相影響,但他們始終沒能相遇。

這一設定已經足夠吸引人了,但新海誠在此基礎上還加入了彗星來臨的“末日情緒”,更是讓人大吃一驚。雖然電影的前半段,彗星的來臨一直被作爲是一種美麗的自然天象來展示的,直到最後才突然意識到彗星即將毀滅小鎮的事實,這讓整部電影的故事性更上一層,變得更加精彩了。

隨着彗星的接近,故事不斷髮展,少年瀧突然意識到好像在某一次之後再也沒有類似的夢境了。他開始懷疑一切,懷疑這夢中的故事究竟是夢還是事實,夢中的那個少女到底存不存在。爲此,他踏上了尋找那個夢中小鎮的道路。

然而他所發現的事實不僅讓他大吃一驚,更是讓觀衆也同樣驚訝。原來夢中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空間的穿越,還是一個時間的穿越。少女三葉是三年前的少女,而少年瀧是現在的少年,他們共同做的這個夢的終極意義是試圖拯救整個小鎮的居民。

故事的最後,他們共同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拯救了小鎮。少女三葉終於在災難之中活了下來,來到東京生活;少年瀧也同樣一直在東京繼續生活。但是他們卻互相遺忘了夢中的故事,忘記了那個不能忘,也不想忘的名字,只是隱隱記得一直在追尋的那個人。

要是以新海誠以往的調性,或許故事會就此結束,留下淡淡憂傷的結局,甚至會更催淚的讓男女主角在人海中插肩而過卻無法相識。但在這部電影中,新海誠竟然給出了一個Happy Ending,反而更加催淚更加動人。

冬去春來,地鐵上的偶然一瞥,驚人的似曾相似的感覺,讓他們互相尋找對方。可是見面之後,卻又沒有勇氣說話,強忍着衝動,默默低頭插肩而過,直教所有觀衆爲他們着急。

直到少年瀧一低頭,一咬牙,大喊一聲:請問,我在哪裏見過你嗎?

少女淚如雨下,微笑着說:我也是。

感動在這一瞬間達到極致,這種純粹美好的愛情讓人無比羨慕,中二病和少女心在這一刻都值得原諒,真是抵擋不住的美好。

人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複,即使沒有真正的遇見過彼此,但或許是在夢中。畢竟夢這種東西,醒來之後就會消失的。

享受夢境吧,或者珍惜每一個相遇的人,或者告訴我你的名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