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格言 > 人生格言 > 通用生活格言合集39句

通用生活格言合集39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人最難面對的就是離別。當你能平靜地對待離別時,那麼他在你心裏就不會走了。——盧思浩下面是關於生活格言39句,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通用生活格言合集39句

1、如果你曾把失敗當成清醒劑,就千萬別讓成功變成迷魂湯。在生活的旅途,最危險的不是懸崖峭壁,而是如花似錦的路旁風景。

2、生活的航行給了每個人一把櫓,但不同的航道決定了不同的歸宿。應該怎樣理智地生活?每一次的出發都是嚴肅的考驗!

3、孤獨的人分是會存心的記住他生命外呈現過的每一小我,於是我分是意猶未盡地想起你正在每個星光隕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數我的孤獨。

4、不是怕碰破傷痛,不是爲了殘存的傷感,只是恐懼那一句"對不起"難以力挽狂瀾,只是恐懼那一句"再見"出現在耳畔,求你莫要離開我身邊!

5、人一生下來,空白得像一張紙,人生,要懂得感恩。感恩,不一定是感謝大恩大德,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善良的人性美。心存感恩,你的生活中才會少了許多怨氣和煩惱。有感恩的心,你纔會有好的心態,發現更多的美好。

6、與其說小說好像是生活,不如說生活就像是小說。

7、兒童的職責是過他自己的生活——不是過他的'擔心的家長想他應該過的生活,也不是按照自以爲最內行的教育者的目的去生活。所有成年人的這種幹項和指導,只能培養出一代機器。——尼爾

8、我們那時儘管年少無知。太容易把慾望當成愛,其實最愛你的那個人,只有在懂得責任的時候纔會出現。我們有的時候真該感謝生活,它賜給了我們這麼多的磨難,人總是在痛苦之後才懂得生活的意義。相信我,我會給你帶來快樂的。

9、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憫農二首》李紳

10、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憫農二首》李紳《觀刈麥》

11、人們不僅僅是爲麪包而生活。 ——[英國]蒙哥馬利

12、走哪條路?爲什麼要走這條路?應當追求什麼?需要不需要有所追求?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從生活中得到應得的東西,並不是所有人的生活安排得都像乘法表計算的那樣準確。 ——[前蘇聯]格里戈裏·麥登斯基

13、生命像鳥一樣遷徙,生活總是在別處。

14、正如夜空因繁星而璀璨,生活因爲點滴而精彩不斷。

15、太過圓滑的人,生活總是憤憤不平,總是無奈的。

16、在任何一個世界,生活都能輕鬆把人逼入絕境。

17、頭腦稍微清晰後,我開始想,在這個看似太平的盛世,人們過着太平的生活,閒的時候,聊聊八卦看看肥皂劇玩玩無謂的遊戲,是不是,該有一點後顧之憂?是不是,該有一點應對突如其來的災難的意識?想一下也好,因爲潛伏的災難,可能在這一刻,或者下一秒,就會降臨。

18、早就應該知道,只有愛情可以令我們滿懷希望又失望得那麼徹底。——張小嫺

19、一個理智之人的禍福,並不取決於他自己的感覺,而是取決於他的行爲。——馬可·奧勒利烏斯

20、人不怕走在夜晚裏,就怕心中不曾陽光。

21、迴避不必定躲得過,面臨不定然痛苦.轉身不必須最懦弱.

22、話多不及話少,話少不及話好。

23、一個好好過生活的人,他的時間該分做三部分:勞動、享樂或消遣。——(俄國思想家)車爾尼雪夫斯基

24、當我暮年時,如果有人問我,這一生最幸運的事是什麼?我依然會說最幸運的還是遇見了你,雖然你讓我愛、讓我恨、讓我疼,但我還是要感謝你,是你讓我五彩的生活多了點灰色而更圓滿。

25、喜歡上一首歌,大都因爲其旋律新奇,樂動人心。於是,便熱切地去學會唱。其實,學會了一首歌,這首歌變成了老歌;學會了一首歌,就失去了一首歌。對這首歌的狂熱逐漸冷卻,直至遺忘。在以後的生活中,偶然聽到,纔會想起自己以往對這首歌,多麼熱愛!想起這首歌陪伴我們的那段歲月,多麼親切!

26、愛真理,忠實地生活,這是至上的生活態度。沒有一點虛僞,沒有一點寬恕,對自己忠實,對別人也忠實,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爲的裁判官。 巴金、不要慨嘆生活的痛苦!慨嘆是弱者。

27、異端是生活的詩歌,所以有異端思想是無傷於一個詩人。

28、與其說是別人讓您痛苦,不如說是自己的修養不夠。

29、一個人的佳餚,卻是另一個的毒藥。(英國)

30、順者福之門,逆者禍之府。(南北朝·劉晝)

31、福來有由,禍來有漸。(三國志)

32、福無雙到猶難捨,禍不單行卻是真。(元·高明)

33、今日生活,今是動力,今是行爲,今是創作。 —— 李大釗

34、每個人都是爲了某種事業誕生的。每個在地上行走的人,都有他在生活中應盡的職責。——海明威

35、愛你周圍的人並使他們快樂。

36、誰要是不會愛,誰就不克不及明白生存。

37、我們要想聯繫的人很多,真正聯繫的人很少,無法聯繫的或多或少。

38、到頭禾黍屬他人,不知何處拋妻子。唐代詩人 張碧 《農父》

39、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陋室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