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格言 > 人生格言 > 教人爲人處世的勵志文章精選

教人爲人處世的勵志文章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6W 次

教人爲人處世的勵志文章精選

教人爲人處世的勵志文章精選

導語:現在很痛苦,等過陣子回頭看看,會發現其實那都不算事。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三篇教人爲人處世的勵志文章,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教人爲人處世的勵志文章精選

篇一:《最高級的分寸就是說話得體》

1

每一個人都喜歡和有分寸的人交往、共事。

古話說:“凡事過則損,需把握分寸。”

人生有度,過則爲災,做人不必刻意,做事不求完美。

我們都喜歡和優秀的人結交,因爲一個優秀的人對自己會有更清晰的認識,會把握做人的分寸,會剋制自我慾望。

與有分寸的人結交的舒適感,源自於他們待人接物的那份分寸感。

做人有分寸,懂得進退有度。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和我們完完全全一樣的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秉性,有自己的底線,因此人與人之間是有距離的。

所謂的親密關係,也只是最小距離,而不是無距離。

一個寒冷的冬季,兩隻十分睏倦的刺蝟,天氣寒冷迫使他們,通過抱團來相互取暖。

可由於它們各自身上都長滿了尖尖的刺,緊挨在一起就會刺痛對方,刺痛的難受讓它們怎麼都睡不舒服。

因此,兩隻刺蝟決定選擇分開了一段距離,可是這樣又實在是冷得難以忍受,無奈還是得抱在一起。

折騰了好幾次,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距離,既能夠相互取暖又不會被扎。

這就像我們的人際關係一樣,在一段關係當中,彼此的優缺點會因親密度的增加,而被無限放大。

彼此的刺會扎到對方,如果強行闖入他人的舒適區,不但不會拉近彼此關係,還會令他人反感,使你們之間的關係惡化。

只有在相處關係中學會把握分寸,做到進退有度,才能更好地維持一段感情。

2

行事有分寸,懂得留餘地。

鬼谷子曰:“勞謙虛己,則附之者衆;驕慢倨傲,則去之者多!”

爲人處世最容易吃的虧,就是不懂分寸。

爲人驕縱傲慢,自以爲是,刻意地去表現自己,這樣不僅得不到別人的賞識,還容易得罪別人。

《三國演義》記載着這樣的一段故事:

著名文學家楊修,是世人公認的聰明絕頂、才思敏捷的人才。

有次陪同丞相曹操,一起去遊覽新建成的一處園子,遊覽後曹操什麼話都沒說,就在大門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活”字,就走了。

負責修建園子的官員們莫名其妙,聰明的楊修卻領悟了曹操此舉之意,馬上告訴他們那些官員:“門中加一個活字,不就是闊字嗎?丞相是嫌這門開得太大了,要改小一點。”

還有一次,有人給曹操送去了一盒酥,曹操提筆在盒子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

楊修看到後,立刻自作主張地將那一盒酥餅分給大家吃掉了,還振振有詞地說:“丞相寫這一合酥,就是說一人一口酥的意思呀。”

楊修利用他的才智多次這樣耍小聰明,引起了曹操的反感和嫉恨。

直到後來,曹操帶兵在漢中與諸葛亮交戰,戰事極不順利,又趕上連降大雨,因此大軍一時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一天傍晚,部下問曹操今晚的夜行口令是什麼,曹操隨口說了聲“雞肋”。

楊修聽到這個口令後,立刻勸將領們收拾行李,準備撤退。

將領們問他爲什麼,他說:“雞肋這東西,吃着覺得沒味,不吃丟掉又覺得浪費,丞相用這作今夜口令,表明他打算放棄這裏了。”

曹操得知此事勃然大怒,以擾亂軍心罪處死了楊修。

楊修的確很有才,但他逾越了自己身份該有的界限,一味地去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失了分寸最終引來了殺身之禍。

因爲沒有人喜歡與強化自己、弱化別人的人結交。

一個做事有分寸的人,能夠理清自己的職能範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去做,而沒有分寸去表現自己,丟掉的是爲人的那份謙卑。

行事有分寸的人,懂得什麼時候該去表現,會爲自己留有餘地。

和一個有分寸的人共事,不會害怕他會張揚跋扈破壞集體、團隊,因爲他始終會保持着那份謙卑,做事會留有餘地。

3

最高級的分寸是說話得體。

梁元帝說:“言行在於美,不在於多”。

人們都非常樂意和言行得體的人交往。

一個得體的人說話會考慮別人的感受,不去觸及他人的界限,知道別人愛聽什麼,不愛聽什麼話。

作家賈平凹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朋友有口吃,說話很慢。有一次路上遇到了一個人問路,不巧的是這個人也有口吃,所以朋友一言不發看着他。

過後我問他爲什麼不說話告訴他,朋友答道:“人家也有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會以爲我是在模仿、戲弄他。”

何時說話,何時沉默,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而最好的標準就是得體二字。

說話得體是對他人的尊重和深切關懷,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說話,知道拿捏分寸,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

古語有云: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

在生活中,經常有這種人自以爲和朋友很熟,毫無分寸對待朋友,喜歡和朋友肆意地開玩笑。

可每一次都會開過頭,會傷害在場的某些人,導致場面氣氛很尷尬,自己卻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時間久了,就沒有人願意和他做朋友,因爲他沒有分寸感,不懂得顧及他人感受,說話不得體,無意識地讓人難堪,這樣的人不適合我們去深交。

人際交往中,說話要點到爲止,不評人不議人,適當保持該有的沉默,纔是對對方的尊重。

懂得分寸,做事懂得權衡輕重,與人交往知進知退,說話會顧及他人,這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人的素養水平。

有分寸的人是高情商的人,與他們交往會讓人覺得舒服。

他們舉止有度、說話得體,會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給他人留出適當的空間。

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的相處中,分寸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因爲關係好,就丟棄了該有的分寸。

篇二:《人生最值得珍惜的三樣東西》

有位哲人說過:我們很少去想我們擁有的,卻總是想着自己缺失的,這種傾向實在是世上最令人不幸的事之一。

因爲這樣的想法,早已違背了我們追求幸福的初衷。只要把眼光放回當下,就會發現,那些最好最珍貴的東西,其實一直都在自己身邊,等着你去發現,去把握。

要想過好這一生,就要先學會珍惜這三樣東西。

1

惜時

曾在後臺收到過一位讀者的留言,說自己現在最大的煩惱就是時間太多。

一問才知道,原來她剛畢業工作不久,除了上班,還有一大把的業餘時間,又找不到喜歡的事情做,只能每天宅在家裏追劇、刷手機。“覺得生活太無聊,不知道該怎麼打發纔好。”

聽到這樣的煩惱,只能莞爾一笑。但也不是不能理解,類似的階段,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那時的我們,總覺得人生漫長,時間也像流不完的水。

可總有一天,現實會以它最真實的姿態提醒我們:人生最大的錯誤,就是覺得有時間。

在我開始寫作之後,對此體會猶深。畢竟人到中年,工作家庭兩頭顧已是忙碌不堪,要想再擠出時間來寫作就變成了一件十分困難的事[]。爲此,我時常不得不加班熬夜,只希望能讓時間過得慢一點,再慢一點。

有時我也會想,如果自己年輕時能早點醒悟,把那些浪費掉的時間用來學習寫作,現在也許能抵達的就是另一個不同的高度了。

可惜沒有如果。時間只會一往無前,不爲任何遺憾與惋惜而停留。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及時努力,不再錯過。

陶淵明說過:“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人這一輩子真的不長。就算活到100歲,真正清醒的時間也不過2萬多天,曲指可數。在這短暫的一生裏,是過得碌碌無爲,還是精彩從容,正是取決於我們對待時間的態度。

你要知道,浪費時間的人,時間也在蹉跎他。只有當你懂得珍惜時間,時間纔會給你最好的回饋。

2

惜緣

佛語有云:萬法皆生,皆系緣份。人生,最奇妙的是緣份,最難得的也是緣份。

有人做過這樣一道計算題:每個人一生將遇到8263563人,會打招呼的是39778人,會和3619人熟悉,會和275人親近,但最終,都會各自失散。

茫茫人海,相逢不易,相知更難。但也正是因爲如此,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人,每一段情,才更值得我們用心以待,認真守護。

去年,我的一位好友,在遭遇女兒嚴重的叛逆期之後,毅然決定辭去公司高管的職位,回家陪讀。對於很多人來講,這無疑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她卻顯得十分平靜,說這麼多年來,自己一直忙於工作而疏忽了對女兒的照顧,現在正應是好好彌補的時候。

慶幸的是,在她的全心陪伴下,女兒不僅變得懂事乖巧了許多,一家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更和諧與融洽。她說,通過女兒這件事,也提醒了她,不要再習慣性地把目標定在遠處,而是要多關心關照好眼前人,身邊情。

相逢即是緣。

對於偶然邂逅的陌生人,多一點友善和尊重,不要吝惜一個簡單的微笑。對於陪伴身旁的朋友愛人,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不要吝惜一句溫暖的問候。

即使告別終有時,但這一生,能在相遇時彼此善待,相別時亦勿傷害,就是對彼此最好的成全。

種善緣,結善果。帶着一顆感恩的心珍惜所有的緣份,才能不負遇見,不負此生。

3

惜福

我們都渴望成爲有福之人,但什麼纔是真正的福份?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年輕人經常抱怨連連。有天,他的怨言被一位老者聽見了,走過來問他:“你爲何這樣抱怨?”年輕人向老者敘述着自己的不幸:“沒有錢,沒有工作,窮得連飯都吃不上。”

老者笑着說:“我用1000英鎊買你的雙手,你賣嗎?”“不賣!”“我用10000英鎊買你年輕的生命?”“不賣!”年輕人這次回答得更斬釘截鐵。問到最後,老者忍不住哈哈大笑:“你看,你的生命明明就值這麼多錢,可你卻一直在說自己貧窮!”

喜歡抱怨自己一無所有的人,都有一種心態,就是覺得自己被生活辜負太多。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能健康平安的活着,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福份。

說到底,生活並沒有我們所期待的那麼好,但也沒有所想像的那麼糟。

芸芸衆生,每個人都一樣,都需要經歷各自的苦和難,也將因此而收穫屬於各自的歡喜和快樂,而最終你手中所擁有的,其實就是你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生活。

有得有失,才叫人生;把握得住,纔是福分。

正如有人說的那般:有苦有樂的人生是充實的,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對於生活中的得失煩惱,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珍惜。在該吃苦的時候坦然吃苦,自能在該享福的時候安心享福。

不要等失去後再來後悔,更不要苦苦糾結於得不到的種種。

要記得,你認真對待時間,你善待身邊的每個人,你珍重自己的健康,你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就是對人生最好的態度。

懂珍惜的人,才配擁有。

篇三:《真正的朋友,可遇不可求》

1

詩人汪國真說:“友情是相知。當你需要的時候,你還沒有講,友人已默默來到你的身邊。他的眼睛和心能讀懂你,更會用手挽起你單薄的臂彎。因爲有友情,在這個世界上你不會感到孤單。”

生活中,來來往往那麼多人,可以結交爲朋友的不在少數,可是真正稱得上相知的友情卻不多,能夠與你一起經歷困苦,一同對抗風雨的更是難得。

特別是隨着年齡的增長,身邊陪你吃飯喝酒,對你侃侃而談的朋友從來不缺,但真正知道你喜歡吃什麼,會隨時隨地傾聽你心聲的人卻少之又少。

所謂,千金難買,是知己;千里難尋,是真情。真正的朋友,就是一輩子的知己,可遇不可求,漫漫人生路,能擁有一兩個,已經是歲月最大的恩賜。

2

那麼,什麼纔是真正的朋友?

一直覺得,每天對你笑臉相迎,極盡所能誇耀你的人,不一定就是出於相知。

真正的友誼,應該是純粹的,沒有那麼多花言巧語、阿諛奉承,有的只是一顆陪伴的真心,一份相交的赤誠。

在春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音樂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俞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他拜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爲老師。當時很多人都贊他琴聲美妙,琴技高超,但是伯牙知道,沒有人是真正的懂他的琴聲,他自然也不在乎這些人的評價,他也在遊歷的途中一直尋找着自己的知音,尋找一個真正懂他琴聲的人。

一次,他乘船到了漢陽江口,因爲風浪太大,於是就將船停在一個小山下面,到了晚上的時候,風浪漸漸平息,雲開月出,夜色朦朧,伯牙的心境也變得十分純淨,於是就拿出了隨身攜帶的琴彈奏起來。

但是一曲未終,琴絃卻斷了一根,他停下來四處望,見一個眉清目秀的青年男子站在月光下,男子微笑解釋自己只是個打柴的,路過聽見琴聲就站在那裏聽,伯牙就問他是否能說說自己剛彈的曲子。沒想到此人竟然真的知道此曲,於是就請他上船,換上琴絃重新彈奏,而這個男子也都能解出伯牙彈到之處的情感和表達的心意。

伯牙十分高興,請教了他的名字,就是我們後來都知道的鐘子期了。兩人就開始談論起琴法和樂理,越彈越投機,覺得相見恨晚,於是結拜爲兄弟,後分開了。

二人約定第二年再次相見,當時伯牙如約來到了約定的地點,卻不見鍾子期,一打聽,才知道鍾子期已經病逝了,並且臨終前讓人將自己的墳墓修在江邊,到了相會的時候就能聽見伯牙的琴聲了。伯牙十分傷心,在鍾子期墳前彈奏一曲《高山流水》,曲畢,對着鍾子期的墳墓說自己再無知音,琴聲也不會再有人能聽懂,就摔碎了琴離開了,從此也再不願爲任何人彈琴。

3

俗話說,情深恭維少,知己笑談多。

真正的朋友,交的是心,講的是真,而不是客套的寒暄,虛僞的奉承;真正的朋友,談的是惺惺相惜,處的是無言的默契,即便是相隔千里,許久沒有聯繫,依然保持初衷,默默地關注。

真正的友情,從不會因距離而疏遠,更經得起現實的考驗,當你春風得意時,不諂媚,不嫉妒;當你遇事落魄時,鼓勵你重拾信心,堅持與你同舟共濟。總之,無論是順境或逆境,都始終如一,不離不棄。

時光流年,歲月淺淺,有真正的朋友陪伴,生活將會少一些孤獨無助,多一些安心自在;少一些艱難心酸,多一些溫暖欣慰。

人這一輩子,可以有很多錯過,但是真正的朋友,千金難買,可遇不可求,一旦錯過,就很難再擁有了。風雨人生路,如果有幸遇見值得用真心去交往的人,請記得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