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格言 > 勵志格言 > 你相信什麼,就成爲什麼

你相信什麼,就成爲什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你相信什麼,就成爲什麼

你相信什麼,就成爲什麼

最新研究表明:你相信自己是什麼樣,你就最終會成爲那樣。縱觀我們是如何發展成獨立個體這一課題,理論上來說,這個研究結果是足夠信服的。作爲一個年輕的精神科醫師,在傳統的心理治療領域,我受過專業的訓練。治療時,常見的問及病人的“典型”問題如,“你感覺怎麼樣?”等。這些問題臨牀時我很少運用,直到很多年後,我發現感知覺和情緒是完全不同的兩樣東西,或者說,是彼此相關但有本質區別的。情緒是一種狀態,而感知覺是你獨有的,對情緒非常個人化的體驗。直至現在,我也很少問,爲什麼感知覺會從一箇中性狀態進而發生劇烈變化,從一個人影響到另一個人。

那麼,究竟是什麼決定一個人的感受?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幾年,好像有什麼被忽略了。“病人是否會談論他們所認爲的事?”接觸衆多案例後,我發現他們不會。事實上,大多數人不完全確信,他們所相信的事是否超出他們被告知的那樣,或者說,他們依照指令、程序(譯註:如日常行爲準則,既定慣例等)告知的那樣去相信。

你感覺到的正是你所相信的

你對現實產生什麼樣的純個人的感知取決於你持有什麼樣的信念。你不必把這些信念變成真的,除非你堅信它們是既定事實。你的信念創造並主宰了你的態度,你的態度進而創造和主宰你的反應——換句話說,信念決定你的感受。並且,你的感受有力地決定着你接下來的行爲。

研究已證實,很多情緒作用條件及習慣行爲在某些情況下會觸發,事實上是在人生的早期階段,受到父母、同齡人、老師等其他人的影響(形成類似“指令”、“程序”樣的東西)。這些“重要他人”所持有的基本核心信念、行爲及態度,會被很輕易地當作“既定事實”來接受,進而變成一種“真理”。因爲在最初,孩童的批判性認知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伴隨着後期的成長他們才逐漸學會。一旦“硬線”在我們潛意識裏形成,這些信念、行爲,及態度就會變得越發根深蒂固,這種個人化會從早期產生的影響面迅速地擴大到更廣的範圍。成人以後,這些舊有的“指令”仍然會在我們的生活中起作用,雖然它們毫無意義,會限制到我們的想象,甚至影響我們的幸福。

孩童大腦中的潛意識指令(譯註:即影響他們的核心信念、行爲、及態度)是逐漸發展起來的——這是一種能力取代另一種能力的過程。令人驚訝的是,機會之窗存在於每一個發展指令的建立。情緒的機會之窗在人生早期就已形成——大概在出生後,兩歲之前。我們表達情緒的方式——感知覺——也許恰當地表達出我們的所想,又或者通過與之完全相反的方式來表達。

嘗試通過與潛意識“對話”來改變思想,這一方式還算有效,但通常,某些傳統治療方法還有待改善。人們也許可以繞過這些舊的固定信念,形成新的行爲模式,的確有所成效;但如果不直面這些舊有的固定信念,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核心信念是什麼。有過治療體驗的人,大部分可能會認爲是經歷幫助你獲得新的見解,掌握新的方法,學會新技能,使你更成長。但同樣,也有很多人會說,治療過程中伴隨閱讀一些自我提升/自我成長的書籍,以及參加研討會,這些有趣的、激動人心的方式,卻並沒有實現真正改變的長期效益,也就是改變你的核心信念。如若不然,就只是簡單地依賴下一種治療方法,或下一本自我成長的書籍。

回到起源

從一出生,我們就開始了一場旅程。作爲一個新生兒,我們是純淨的,對周圍的人事物尚未有察覺。但漸漸地,文化的影響、社會化過程會促使我們開始學習語言、生活習俗及信念。再往後,你的內在自我受到社會和文化重重疊疊的影響、薰陶。這之後,你的個人意識開始具備對身份、角色、要成爲什麼樣的人等問題的思考。

就像考古學家發掘文物那樣,去除一層層掩蓋的殘骸纔會發現重要文物,定義一種文化/社會現象也是如此。對於認知社會個體來說,這一方法同樣適用。接下來,我們就要像考古那樣“挖掘”出關於你個人角色的核心“文物”。到時你會發現那一片片被埋藏了的自我,你可以將這些碎片重組,重新納入到你的生活中。

想象一下你今天70歲或20歲,或者這之間的任何一個年齡段。試着描述一下此刻的你,你對這樣的自己滿意嗎?還是說你會有些失落?如果你感覺到失落,請繼續“挖掘”。

我們要找的“文物”究竟是什麼,是能縱觀你的生活精確表述出關於你個性特徵、極具個人化的辨別標誌?從你生活方方面面提煉出的這些特徵會是一致的嗎?又或者,在你人生的特定時期會表現出明顯的特質?

連續拷問自己

1、對於自我的一些表現,平日裏你是不是完全忽視了,忘記要去關注?還是,一路走來,你已丟失了自我的某些部分?
  2、當人生中發生重大事件時,它們是不是就阻止了你去做自己原本想做的事,你也不再敢如實表達真實的自己?
  3、什麼活動、機會、挑戰是你連嘗試都不敢去嘗試的呢?
  4、什麼重要的事情讓你覺得自己是完全匱乏的?
  5、有沒有什麼特別技能和天賦是你完全不認可,不鼓勵自己去做的?

……

像這樣去“找回”遺失的自我,永遠都不會太晚。你對自我瞭解得越多,就越能幫助你改變一些看待事物的觀點,從而拓寬你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