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名人家風小故事

名人家風小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名人家風小故事

名人家風小故事

名人家風小故事一: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爲營長、師長,後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爲天下窮人着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製,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爲長官,但決不欺壓民衆,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爲發財,爲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爲民衆。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名人家風小故事二:陶行知大愛無疆

1917年秋,陶行知回國,先後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任教。1927年,他脫去洋服,換上草鞋,“和馬牛羊雞犬豕做朋友,對稻粱粟麥黍稷下功夫”。在南京城北、燕子磯畔老山下的小莊村創辦“南京市試驗鄉村師範學校”。

陶行知一生致力於平民教育,初期的活動經費多數來源於他寫書掙來的稿費。而陶母與陶行知的妹妹陶文渼則承擔起家庭日常開支。爲了籌集辦學經費,陶行知四處奔波,自己也非常節儉,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其實,他曾多次辭謝高薪聘請,去大學當教授、校長,或去當教育廳長。他曾說:“爲了苦孩,甘爲駱駝,於人有益,牛馬也做。”陶先生和同學們一起喝稀飯,並鼓勵大家“勒緊褲帶共度難關”。在南京陶行知紀念館裏陳列着一套西服,是先生唯一的正裝,一穿就是幾十年[]。

陶行知一生育有四個孩子,長子陶宏、次子陶曉光、三子陶剛、四子陶城,他們始終都遵循行知先生的教導,自覺踐行“愛滿天下”的家風遺訓,在不同時期,爲傳播傳承陶行知教育思想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長子陶宏1915年生於南京,先生去世後,他調到北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任教,後在北京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研究所工作,成功地研究出我國第一代彩色膠捲,是中國感光化學學科的奠基人和開創者。

次子陶曉光生於1918年7月,20世紀30年代,他與表叔曹子云一同自行組裝了手提式直流無線電收音機數十臺,帶着發電機與放映機到農村爲農民放電影。

三子陶剛,生於1919年11月,作爲名人之子,一生甘於平凡、默默無聞,卻是一名真正的“真善美的農人”。

四子陶城,1924年11月出生,他在抗戰期間於上海積極宣傳抗日,和其他青年共同創辦《抗日每日戰報》,還參加了上海童子軍。受家風的薰陶感染,行知先生的孫輩們也多從事教師、工程師的職業,他們恪盡職守,低調做人,積極探尋與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

解讀:人要有大愛,愛人類、愛國家、愛人民、愛家庭;人要有一顆赤子之心,奉獻社會,不求回報,讓人生在愛的奉獻中閃光。

名人家風小故事三胡適倡導“獨立、合羣、重學”

胡適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個子女,女兒五歲時夭折,長子胡祖望、小兒子胡思杜圍繞在江冬秀身邊,胡適忙於公務,無暇顧及。江冬秀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僅讀了幾年私塾,又酷愛打牌,對於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責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適雖然倡導“獨立、合羣、重學”,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愛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適給胡祖望寫信,希望鍛鍊他過獨立、合羣、用功讀書的生活,其中說:“功課及格,那算什麼?在一班要趕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趕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課要考最優等,品行要列最優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這纔是有志氣的孩子。”這時,胡祖望十歲,離開父母,獨自在外上學,父親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會感到“壓力山大”。次年,胡適即大失所望,接到學校發來的“成績欠佳”的報告單,怒道:“你的成績有八個‘4’,這是最壞的成績。你不覺得可恥嗎?你自己看看這表。”

最終,胡祖望雖然上過大學,但遠未達到胡適對他的期望;胡思杜讀了兩所大學都未能畢業,卻染上了不少壞習氣。晚年,胡適對祕書說:“娶太太,一定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別的方面有缺點,但對子女一定會好好管理教養的。母親有耐心,孩子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親的沒有耐心的關係。”可謂沉痛之語,意味深長。

在給江冬秀的信中,胡適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點不配做老子。平時不同他們親熱,只曉得責怪他們功課不好,習氣不好。祖望你交給我,不要罵他,要同他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