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啓動自新力,搬開絆腳石

啓動自新力,搬開絆腳石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啓動自新力,搬開絆腳石

啓動自新力,搬開絆腳石

所謂自新力,指的是每個生命都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也就是說,一個人生活狀態的過程就好比細胞組織的代謝功能,舊的剝離,新的生長。當發現自己的某種狀態已經不再適合我們,那麼我們不妨試圖讓自己去尋找新的能力,開發新的可能性。

雖然這個詞語說得好像是我們應對生活時的一種態度,然而也可以應用在我們面對自己情緒時的一種革新上。就如同我們發覺自己內心深處的負面情緒過多之際,例如抱怨充盈在我們的內心,它佔據了我們原本應該是正面情緒預留的空間,那麼,怎麼辦?其實很簡單,我們此時就可以開啓自新力,用重啓後的嶄新的自我去搬開抱怨這塊絆腳石,重新收穫充滿陽光的內心。

當我們決定要啓動自新力的時候,一定是我們的內心飽受困擾的時候,這就如同安東尼·羅賓所說:“解除痛苦的三個方案:不要抱怨他人——就算自己已經很慘,可是抱怨他人仍然於事無補。不要抱怨自己——抱怨是一種過去式的行爲,對於今日,它沒有任何作用。改變自己對新生活的設想——這纔是最有用處的。”

在這裏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所謂自新力不是我們誤解的那樣,直接破繭成蝶,或者是整個人煥然一新,它只是一種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便捷方法。我們要做到的是,一定要認識到自己近期最爲困擾的是什麼,如果是抱怨,那麼好,我們完全可以保持固有的生活方式,而在對待抱怨這個問題上,採取自新的辦法,比如說,提醒自己法:在自己容易產生抱怨的幾個場合貼上提醒自己的箴言或者警句,甚至哪怕一句閉嘴,都是不錯的選擇;或者是紫手環採用法,真的去買一個紫手環,戴在手上,一旦發覺自己在抱怨,看見它立即就會醒悟,隨即改變抱怨的習慣。

啓動自新力,搬開絆腳石

實際上我們如果經常自省,一定會發覺,我們習慣性的抱怨也是從一開始一點一滴養成的,不知不覺,我們就成了喜歡抱怨的人。既然如此,那麼就讓我們從自新開始,一分一秒地把這種惡習糾正回來。假以時日,我們會發覺自己真的搬開了這塊絆腳石,再現了從前那個陽光的自己。

王利芬出生於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上有兩個哥哥,她是家中唯一的女孩。王利芬從小便心懷北大夢,高考時,卻考進了華中師範大學政教系,碩士畢業後,她在武漢大學中文系任教兩年。直到幾年後,她終於考進了北大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圓了自己的北大夢。

北大畢業後,王利芬走出了不同尋常的路,她戰勝了兩千多名對手,成功進入了中央電視臺,打造出了精品的《對話》欄目;而接下來的《贏在中國》更是讓她將事業發揮到了極致,走上了職場巔峯。

但此時,她卻出人意料地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她選擇了辭職。隨着互聯網的衝擊,她敏銳地意識到,曾經熟悉的觀衆正在漸漸遠離電視,這種感覺讓她焦灼不安,她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當時所有認識她的人都勸她說:“中央電視臺可是金飯碗,多少人想進都進不來,你居然還想出去。”王利芬的回答是:“當我覺得這份工作不再適合我的時候,飯碗的顏色早已經不再重要,我想改變自己,開發自己的新潛能。”

她見證了太多創業者的激情、路上的心酸,創業的願望在她心頭一次次萌生……內心從未熄滅的創業熱情再度燃起。她決定自己對自己進行一次自新,發現了身體裏別樣的王利芬。

於是,短短的三年時間,她創辦了自己的網站,並且大獲成功,在業內收穫了“創業教母”的美譽,而王利芬總結人生的成功經驗時,說的一句話非常發人深思,她說:“帶着情緒的決定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理智地、平和地對待矛盾方能看到事物的本質和真實的自己。”

之所以在抱怨的一章中,有一節專門提到自新力,實則就是想告訴大家,抱怨是一種負面情緒,而如同王利芬所說,帶着情緒所做的決定,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所以,當我們無法改變我們喜歡抱怨的壞習慣時,莫不如養成隨時“自新”的好辦法,將抱怨這塊絆腳石永遠踢出我們的生活範圍。

如同董思陽在書中所說:“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擁有無限的潛能,將自己所有的精力用來開發自我,而不是總想着抱怨,抱怨那些你無法更改的事實,那樣你終將一無所獲。”

(1)道理必須要懂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清楚,道理誰都明白,但是實際操作起來確實有相當大的難度。人非聖賢,有幾個人能摒棄得了內心的小惡,面對自認爲的委屈與無奈不發出一些感慨,不說上幾聲抱怨呢?

(2)偶爾的抱怨確實屬於人之常情

但是換個角度去想,如果我們的抱怨已經成爲我們工作或者生活上的絆腳石,它的出現已經干擾到了我們,那麼它僅僅作爲一個習慣,而且還是一個不良習慣,我們是不是有理由,有決心將它糾正過來呢?所以說,不要試圖去給自己的不良行爲尋找適度的藉口,如果,我們想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擁有美好的明天,那麼就從今日今時做起,開啓自新力,搬掉抱怨這塊絆腳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