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從小讓孩子懂得自然性別的差異

從小讓孩子懂得自然性別的差異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從小讓孩子懂得自然性別的差異

從小讓孩子懂得自然性別的差異

當一個孩子性別確定的時候,周圍的環境已經爲他的性別貼上了獨特的“標籤”,人們也習慣按照不同性別的社會期望來塑造他。如果男孩哭了,父母就會告訴他:女孩纔會哭泣,男孩則是“有淚不輕彈”。女孩得到的玩具是芭比娃娃、毛絨玩具,而男孩的玩具通常是變形金剛或是運動器械。

在父母、老師與孩子的互動中,我們需要孩子按照他們的性別角色的期望來行動,而且漸漸地將這種鼓勵變成強制,我們習慣對“守規矩”的孩子給予肯定和表揚,對“違規”的孩子給予懲罰和批評,這樣就更加強化了性別角色的模式。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孩子們會改變自己的行爲以適應性別定式。

從小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有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性別不應該被忽略。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人在4歲的時候就已經形成性別意識了。一個孩子很小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性別意識,在3歲以後開始感覺到自己和異性小朋友有不一樣的地方。這時,父母就應該開始着手對孩子進行性別意識的培養,從着裝、行爲等方面告訴孩子,男孩和女孩有什麼不同,幫助他們形成心理性別。

從小讓孩子懂得自然性別的差異

1.不要把女孩打扮成男孩(男孩打扮成女孩)

有的父母把女孩打扮成男孩,殊不知,孩子會對自己的性別認知產生障礙。一對夫婦來做心理諮詢,他們的女兒存在性別角色認同障礙,他們很絕望。據瞭解,這家人非常希望能生一個男孩,所以從小就把女兒當男孩養。家中也以妻子爲中心,這給了女兒一種誤解:“爸爸應該是媽媽,媽媽應該是爸爸。”年幼時性別角色定位出現偏差,父母沒有及時糾正,才使她在青春期發展爲性別角色認同障礙。

同理,父母也不要將男孩當成女孩來養。給男孩穿裙子、扎辮子等做法,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正面管教祕訣】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性別,選擇對待他的方式,避免孩子形成錯誤的性別意識。如果孩子出現性別意識偏差,應及時進行糾正、調整。

2.見性色變並訓斥孩子的做法是錯誤的

中國家庭對兒童的性教育都是遮遮掩掩、禁止甚至歪曲真實的,這樣會誤導孩子。

孩子很好奇男女有什麼不同,父母在洗澡時孩子也很想偷看。現實中,父母對孩子這方面非常小心,不希望孩子涉獵。於是,見到孩子模仿一些大人之間的親密行爲,如親吻、擁抱等,有的母親就怒斥阻止:“不許動!”“羞死了!”或者用手強行拉開甚至痛打一番[]。

亮亮平常喜歡和鄰居婷婷玩過家家,有一次,兩人玩着玩着,亮亮對婷婷說:“你是我老婆”,便像模像樣地拉着婷婷入“洞房”。兩人躺在牀上也不知道做什麼,亮亮突然湊上去吻了一下婷婷。沒想到婷婷馬上就哭着跑出去告訴了亮亮的媽媽,說亮亮欺負她。結果,亮亮被媽媽打了幾個耳光後,哭泣不止。

【正面管教祕訣】

上述故事的這種做法會給孩子形成一種錯誤觀念:與異性朋友之間的親密行爲是不好的、羞恥的,這些行爲活動是要受到懲罰的。孩子遭到父母的指責、恐嚇後,害怕的不僅僅是他(她)所做的事,他(她)也會很害怕父母,因爲他(她)會感到父母的喜怒無常、無理,因此而疏遠父母。其實在孩子年幼時,即可以自然的方式和孩子談“性”問題。

3.千萬不要因性問題辱罵孩子

有些父母發現孩子有性方面的越軌和不良行爲,馬上大驚失色,甚至對孩子辱罵毆打。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讓事情越來越糟糕。其實你完全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理想、事業、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等問題,可以通過講故事、做遊戲等途徑對孩子加以引導,引導孩子自己悟出爲人處世的真理,提高孩子按規範要求調整自己行爲的能力。有了這種自我教育能力,一些隱私中的危險傾向,都有可能自我解決。

孩子終究是要長大的,孩子大了,內心裏有不願告訴別人的祕密也是自然的事情。儘管孩子的內心世界裏的祕密不一定正確,但這些祕密畢竟是孩子成長的表現,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所以,父母們對此應該給以充分的尊重。在生活中,父母要密切注意孩子在態度和行爲上的細微變化。當孩子希望自己的房間沒有人打擾時,父母就不要隨便進入;當孩子希望擁有記錄自己祕密的日記本時,父母就不要偷看,更不能採取打罵體罰的方式。保護個人隱私是適應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保護隱私就是保護自己。當孩子的隱私意識逐漸增強時,父母應當高興纔對。

天下父母們,當你用自己的語言和行爲去賞識和尊重孩子時,孩子也同樣會尊重你,從而把你當成他的好朋友。當他們遇到什麼事情或者心中有祕密的時候,纔有可能主動向你談起。請記住,你越尊重孩子的隱私,你與孩子的距離也就越近。

【正面管教祕訣】

尊重孩子的隱私,在家庭教育中應當表現爲更多的契約精神和民主、協商的方法和方式。比如,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不要隨意翻看子女的日記本;應該尊重孩子的所有權利,把孩子當作成人一樣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