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普通人如何做到修身?

普通人如何做到修身?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普通人如何做到修身?

普通人如何做到修身?

專門百度一下“修”字含義,含攸與彡,“攸”是水平穩流動的樣子,彡有裝飾含義。個人理解“修”:水平穩流動的樣子,似乎被裝飾過。遠古時代沒有水利建設,水很任性哦。聯繫到“修身”,人也是,如身體水平穩流動。我們知道水渠裏面平穩流動的水的樣子,不急不緩,從容不迫,柔美中有韌性有力量。我們的身體也如此,沉靜,又有活力,這是比較好的狀況。但因各種誘惑,讓我們有時任性,保持不了沉靜,保持不了活了,所以說要“修”。從雙人“修”看來,要“修”,是需要協調本我和超我的平衡的,這過程真的困難,所以人們常說喜歡上某一運動,某一技能,可以引領我們“修”的過程容易些。看各自的喜愛了。

關於“修心”,當然有“修”字內涵,目標是“心”。個人覺得,要修心,應那句歌詞“若非一翻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光說,要氣量大,要開心,太無力了。要正真理解某件事,打開心結,才能開心起來。這件事剛過,下件煩惱事又來,有時候還莫名其妙地煩惱,需要慢慢覺察,反省是什麼事。該過程痛並快樂着。

在傳統文化中,將“修身”看作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基。 “修身”即修煉好自身的綜合素質,養成各方面的高度自覺。而“修身”的前提是“修心”,“修身”必先“修心”,“修心”即修煉好心理素質,養成高度的思想自覺,因爲思想上的自覺決定其他各方面的自覺。

“修心”者,必須在深入社會,洞悉社會百態的基礎上,講究“定”、“靜”、“安”、“慮”、“得”。此5字本源於儒家經典《大學》,其雲:“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修心”過程中的方法、階梯和不同境界。

“知止”,有人解釋即通過修煉止欲止妄,止惡興善。我認爲“知”即知道,“止”即制止,整體意思即知道制止因外界影響而導致內心的思想紛紜錯亂。 “定”即通過修煉(如佛家禪定、道教吐納、儒家心學中的定學)使內心從思想錯亂中穩定下來,不受外界任何誘惑干擾而能堅定不動,哪怕外界翻江倒海,天翻地覆,我的內心仍自巋然不動,穩如泰山,休想被撼動分毫。 “知止而後有定”的意思,就是通過修練,具備隨時知道內心因受外界影響發生錯亂,偏離正軌的功夫,一旦發現,哪怕心如野馬狂躁奔騰、如大海般心潮翻滾,也能隨時予以制止,使心定下來,寂然不動,不再受外界任何影響而致任何波動。這是運用“修心”之法修煉過程中的第一層階梯,也是第一重境界,亦是“修心”者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功夫。

能夠“知止而後有定”,就可以隨時消除心煩、心躁、心狹、心隘、心偏、心私、心驕、心矜、心妒、心忌、心邪、心枉、心奸、心僞、心欺、心詐、心狂、心妄、心兇、心惡等一切不利於內心世界的錯亂與私心雜念,從而使內心復歸於清定(清淨而穩定)。具備“定”的功夫,就能隨時隨地收攝心神,排除各種不健康的思想觀念,使自己不犯錯誤。

普通人如何做到修身?

“靜”即平靜,即繼續通過修煉,在“定”的基礎上使自己的內心達於平靜。內心平靜如水,無一絲蓮漪,從而不受外部世界任何紛繁雜亂的影響。內心平靜如明鏡,從而能清晰映照自己面對外界的任何煩躁之心、狹隘之心、驕矜之心、妒忌之心、邪枉之心、奸僞之心、欺詐之心、利誘之心、偏私之心、狂妄之心、兇惡之心等等,從而具備隨時隨地清醒認識紛繁複雜的大千社會任何表現的條件。內心平靜如萬里晴空,無一縷細風,無一絲雲彩,一派清靜而光明,從而具備虛懷若谷,隨時吸收任何優點的條件。傳統“修心”之道認爲,人們的內心,平時由於受到外界各種情況的干擾,同時又由於內心自身產生的私慾所造成的霧障的遮蔽,這是造成內心不明乃至錯亂,從而導致人們言行錯誤的內在原因。只有修持使心處於“靜”的狀態,明淨得像一面鏡子,才能隨時隨地照見真僞,區分善惡、明晰對錯,使心明從而眼亮。俗話說,“我心如明鏡,會把你看透”,就是這個道理。這是使人們內心明亮從而決定言行正確的內在條件。

“安”,即在“靜”的基礎上,繼續通過修煉,使內心達到安然的狀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而能保持“心靜”的一切優勢,產生無窮的智慧,正是所謂“心安理得”。例如:由於明晰了狹隘、妒忌之心,就會自然生出寬容之心;由於明晰了驕矜之心,就會自然生出謙虛之心;由於明晰了邪枉、奸僞、欺詐之心,就會自然生出忠正(直)之心;由於明晰了偏私之心,就會自然生出公平之心;由於明晰了兇惡之心,就會自然生出慈悲之心……等等,面對任何人任何細微複雜的非理性、錯亂的心理表現,都能夠自然生成予以剋制的心智。這樣的功夫正是“修心”者所要着意修煉的。同時,由於內心平靜如萬里無雲的晴空,故此能虛懷若谷,無限放大內心的虛空,安然吸收諸色人等所具備的一切優點,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從而具備成賢成聖的先決條件。 《荀子·性惡》雲:“塗之人可以爲禹”,意思是說,在路途之上遇到的任何一位平凡的人,只要他善於吸收別人的長處並克服自己的短處,就可以成爲大禹這樣的聖賢,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樣的功夫同樣是“修心”者所要着意修煉的。而且,對於這些功夫,都要通過着意修練,使之成爲常態,形成自覺的心理行爲。

“慮”,即思慮,就是在“安”的基礎上,通過修煉使內心達到不受干擾(指外部的紛亂對“心”的干擾和“內心”私慾的自行擾亂),從容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思慮的狀態。具備了使內心達於此種狀態的功夫,就爲認識事物的原理和規律(道),準備了條件。

“得”,即在“慮”的基礎上,通過修煉使自己得道(正確認識到事物的原理和規律)。意思就是由於通過不受干擾、按照事物本來面目去思慮,從而正確認識事物的原理和規律,並且能夠不受外界紛擾和內心私慾的干擾,按照事物的自身的原理和規律去做,從而使對事物的處理達到完美至善。“得”者“德”也,所謂“道德”之“德”,“道”即事物發展的原理或規律(所謂“天理”),“德”即通過修煉使自身具備認識和自覺按照事物原理和規律所思所言所爲的素質。從心學來說,就是獲得正確處人處事處物的心智。

所以,《大學》歸納說,“大學之道,在於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就是,大學所要闡明的道理,在於彰顯正大光明的德政,在於親愛人民,在於最終達到至善至美。說到底,君子將修心作爲修身的前提,是爲了親愛黎民百姓,最終實施至善至美的德政。這是儒家通過修心從而完美地修身,以期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的旨歸。

“修心”和“養心”是辯證的統一。當“修心”者具備上述功夫和境界,形成心理自覺時,就會隨時隨地、自自然然地克服外部世界對內心的擾亂和內心深處私慾升起的霧障,自覺地從容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思慮,從而獲得對事物原理和規律的認識,並遵從其原理和規律正確予以處理,進而實現理想的效果。整個過程並非勞心的過程,更不是假道學刻意追求形式的過程,而是自然生髮應對的過程。其中的“定”、“靜”、“安”,本身就是“養心”的過程。至於再通過“慮”,每次都實現“得”這樣的理想效果,因而每次都獲得無以言喻的愉悅,則更利於“養心”了。比起那些勞心費神循私舞弊,又時刻擔心穿幫失敗,失敗後身心又遭受沉重打擊,內心常處於陰暗、疲勞、恐懼乃至傷痛之中的人來說,“修心”者內心則常處於清淨、光明、祥和、愉悅之中。所以,“修心”利於“養心”,甚至可以說“修心”就是“養心”。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既強調“修心”,也強調“養心”。

通過“修心”乃至“養心”,具備上述優秀的心理素質,意義和作用十分重大。茲舉三例:

其一,能做到“慎獨”,即在靜室獨處時能保持很好的心理狀態,能夠知止從而心定心靜心安,不受外界的紛擾和內心私慾的擾亂,從容思慮,正確認識事物的原理或規律,從而把握之,予以正確處理。傳統檢驗“修身”功夫的方法之一是“慎獨”。因爲人在獨處時內心容易鬆懈,所以要特別謹慎,防止出現心理失控。室內雖靜,他(她)雖然端坐寂然不動,但正是他此時毋須面對任何人,他的內心卻反而可能如脫繮的野馬狂奔亂跳,私心雜念反而會迅速放大,諸如偏狹私邪錯亂之心反而會猛烈滋生。有些人正是在獨處時,心猿難制,才導致走火入魔。所以“慎獨”是“修心”的基本功夫,至關重要。

其二,在遭遇重大壓力時,能夠心定心靜心安,從而不受外物的紛擾和內心私慾的擾動,從而從容思慮,所得正確,處置妥當。例如《三國演義》中蜀國軍師諸葛亮在馬稷違令丟失其把守的咽喉要道街亭,曹魏統帥司馬懿大軍圍攻前來,自己兵少將寡、面臨強敵滅頂的情況下,從容佈局“空城計”。大開城門,所有門卒、灑掃之人一如平時,一派祥和景象。而他自己則穩踞城門門樓之上,灑脫撫琴,琴聲悠揚,如潺潺流水,絲毫不亂。司馬懿觀其情景,細聽琴聲,越看越生疑,越聽心越亂,因爲“諸葛一生唯謹慎”卻又善於用計,所以判斷這是誘入陷阱之計,城內外肯定有伏兵,因而感到事不疑遲,趕緊下令大軍後撤。這個故事所反映的,其實正是兩軍指揮者心理素質的較量。

其三,在重大考驗時,哪怕是在千軍萬馬的戰場動盪不定之時,甚至在我軍行將失敗之時,能夠做到心定心靜心安,從而不受外物的干擾和內心私慾的擾亂,從容思慮,判斷正確,妥善處置,從而轉危爲安,反敗爲勝。史載前秦與東晉在今安徽壽縣一帶發生淝水大戰的當天,面對前秦苻堅屢戰屢勝而來的號稱 “百萬”、“投鞭斷流”的大軍壓境,而己方只有八萬兵力相抗的重大考驗,東晉宰相謝安在“鎮之以靜”的國策指導下,當天特意將朝廷衆臣請到都城郊外的別墅遊玩,而他自己則與好友從容下棋。對奕者擔心失敗,心神不寧,而謝安則談笑風生,從容淡定,棋路絲毫不亂。直到傍晚接到戰報時,也只微微一笑,面對圍攏聚來焦急等待消息的同僚們輕描淡寫地說:“孩兒們僥倖打勝了。 ”顯示何等的舉重若輕。可是他在隨後出門跨越門坎時,被絆脫了履跟自己卻不知道。兩相對比,足見他優秀的心理素質,對穩定東晉朝臣們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總之,善於“修心”乃至“養心”的人,必然在事業上會不斷進取,立於不敗,利國利民;必然會使家庭幸福,鄰里和睦,親朋仁愛;必然會利於自身養生,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