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現代勵志名人故事大全

現代勵志名人故事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15K 次

現代勵志名人故事大全

現代勵志名人故事大全

導語:面對目標,信心百倍,人生能有幾次搏?面對成績,心胸豁達,條條大陸通羅馬。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現代勵志名人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現代勵志名人故事大全

篇一:

尺度與比例

樑思成是著名的建築學家和建築學教育學家。他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並多年活躍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

1928年,樑思成學成回國後應東北大學之邀去瀋陽創辦了建築系,任系主任和教授。在東北大學建築系草創之時,樑思成和林徽因既是組織者,又是僅有的兩名授課老師。樑先生特別注重啓蒙教育。開班第一課,他先在黑板上一筆畫了一隻小狗,問大家這是什麼?大家齊聲答狗。又在小狗的旁邊畫了一座與小狗大小差不多的小屋,問學生這是什麼,學生回答是狗窩。他又在狗的旁邊畫一個大的屋子,再問學生是什麼,學生都說是房子。樑思成笑了,說“狗窩”和“房子”,一個是狗睡覺的地方,一個是人居住的地方,這就是“尺度”的含義。

與“尺度”同樣有趣的,是樑先生在講到更加抽象的“比例”這一概念時,他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小嬰兒和一個成年人,然後又在成年人旁邊畫了一個和成年人同樣大小的嬰兒,問同學們兩個誰是大人誰是小孩,同學們照實回答,樑先生笑着說,“這就叫比例”。並說建築也和人一樣,各種建築有自己的特點和比例,如果尺度弄不好,讓人看起來像拔高了的小孩或縮小了的大人。

大師就是大師,兩個難以用語言輕易講通的抽象概念就在談笑間烙印在每位同學的記憶深處了。

篇二:

和路遙年輕時都是“讀書狂人”

作者:俞亮鑫

習在全國兩會上與主持人曹可凡談到東方衛視熱播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時,主動提及他曾和路遙住過同一個窯洞。習說:“我跟路遙很熟,當年住過一個窯洞,曾深入交流過。路遙和谷溪他們創辦《山花》的時候,還是寫詩的,不寫小說。”

猶如山花紅豔豔

詩人谷溪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他說,習所說的《山花》是他在1972年9月創辦的延川縣文藝小報,由他擔任主編,路遙常在《山花》上發表詩作。取名“山花”,是因爲同年他主編的詩集《延安山花》經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後很紅火,在國內外暢銷28.8萬冊,詩集彙集了他和路遙、陶正等十多人的詩作,已有品牌效應。習所說路遙那時寫詩不寫小說,就是指那個年月。當年,早已高中畢業的谷溪已有31歲,他比路遙年長8歲,兩人亦師亦友,無話不談,併合作發表過詩歌和報告文學。由於師生關係,路遙總讓老師谷溪的名字放在他的前面。對此,谷溪自豪地說:“路遙是我的學生。”

谷溪創辦《山花》後,這份文藝小報發表了詩歌、小說、散文等作品,先後推出了三代二十多位作家,形成了有名的“山花作家羣”,其中有谷溪、路遙、史鐵生、陶正等。在陝北,紅豔豔的山花漫山遍野,其實,這花也叫山丹丹花。

徹夜長談在窯洞

說到習當年和路遙同住一個窯洞時,谷溪說,路遙是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後才離開延川縣的。由此推算,他倆在延川同住一個窯洞應該是在1970~1973年。谷溪說,作爲北京知青,當年來到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樑家河大隊插隊落戶,路遙是當地的回鄉知青,他很喜歡結交見多識廣的北京知青,他倆那時成了朋友。後來,路遙與來延川插隊的北京女知青林達(筆名程遠)相識、戀愛並結婚。

谷溪說,所在的樑家河離延川縣城約有25公里山路,當年交通不便,只能靠步行,來縣城開會或辦事,晚了回不了樑家河,就會找路遙長談[]。谷溪當時是延川縣革委會通訊組組長,路遙是通訊組學員,他們都住在縣革委會的窯洞中,窯洞既辦公又住人。谷溪回憶道,當年和路遙進行徹夜長談的窯洞是“三間房”,這是專門供來客住的客房。谷溪住過的2排18號窯洞,路遙也曾住過,內有沖洗照片的暗房,與路遙聊天應該也會去那裏。可惜,這些窯洞經歷多年風雨已經被拆了,如今只留下一張1970年拍攝的珍貴照片。谷溪說,習當年也愛文學、愛讀書,他和路遙等人談文學、談民生、談理想、談國家……話題非常廣泛,充滿家國情懷。

谷溪說,路遙雖然只度過42年的短暫人生,但他有大情懷,他和有着說不完的共同語言。路遙病逝前曾囑託谷溪,他死後要埋葬在延安的黃土山上,要與生他養他的陝北高原融爲一體。

親寫通訊留佳話

在谷溪印象中,和路遙年輕時都是“讀書狂人”,讀書範圍廣泛,十分好學。他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四十多年前當知青時的模樣——他隨身軍包內裝的全是書和厚厚的筆記本。兩年前,新華網發表了一幅在延川的照片,是1973年與三位青年好友的合影,這正是谷溪自己用延川縣僅有的一臺上海牌相機,在他們居住的窯洞前那道矮牆旁拍攝的。日後,有好友將這張珍貴照片製成生日卡送給了。

谷溪說,1975年7月,他給時任樑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的在延安報刊上寫過長篇通訊《取火記》。他清楚地記得,進村採訪時,因道路不平,他乘坐的吉普車因打滑無法上坡,是和其他幾個後生一起用力,纔將車推進了知青們居住的大院。在《取火記》中,他記錄了在交通不便、缺煤缺柴的延川山區設法用沼氣進行煮飯、點燈的動人事蹟。他說,建沼氣池需要沙子,是帶領其他幾個青年到七八公里外的前馬溝去挖的;建池時水泥運不進山溝,是帶頭從很遠的公社所在地把沉重的水泥背了回來;當發現沼氣池漏氣時,也是爲緊急搶修,和技術員劉春合跳入了沾滿糞漿、又髒又臭的沼氣池中清洗池壁,那炎熱的夏天把人烤得喘不過氣來……爲民辦實事不辭辛勞,當年是他在樑家河點燃了陝西第一個沼氣池。

1986年,在廈門寫信給谷溪說:“離開延安,非常懷念,常常想回來看看。”1993年8月,和他在延安久別重逢,那次,谷溪有機會留下了更多珍貴合影。

篇三:

雷軍40歲生日的那天夜裏,他和幾位朋友到北京中關村當代商城附近的一家酒廊喝酒。酒過三巡,雷軍感慨地說:“人是不克不及推着石頭往山上走的,這樣會很累,而且會被山上隨時滾落的石頭給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頂,隨便踢塊石頭下去。”

那一天是2009年12月16日,距雷軍離開金山有兩年。四個月後,他正式創立小米公司。

這一段感悟,後來演化成了一句更爲著名的“雷軍語錄”——“站在臺風口,豬也能飛起來”。與金山時代的雷軍相比,小米時代的雷軍確實飛了起來,從軟件業的“老革命”一躍成爲移動互聯網時代炙手可熱的新貴。

雷軍在2011年7月迴歸金山軟件(),出任董事長。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最終奠定雷軍江湖地位的是小米,而非金山。

“成功僅僅靠勤奮是不敷的”

創辦小米時,雷軍剛過40歲。“四十而不惑”,雷軍自己也說,小米是他最後一次創業,是積累了20年的商業經驗之後,“畢其功於一役”的一次全新測驗考試。

“前面16年在金山練基本功,後面幾年練了一些無形的東西,直到感覺自己準備好了,出來做小米。”他說。

這些“無形的東西”,也就是雷軍對人生的感悟——“任何時候都要順勢而爲,不要逆勢而動”。雷軍的老朋友、雷鋒網的創始人林軍也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寫到,“勢比人強,即即是雷軍這樣的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