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表演藝術家張瑞芳的故事:生命有多長,愛情就有多長

表演藝術家張瑞芳的故事:生命有多長,愛情就有多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表演藝術家張瑞芳的故事:生命有多長,愛情就有多長

生命有多長,愛情就有多長


作者:羅軍

1980年初夏,我接到電話,一聽就是張瑞芳的聲音。“打電話老找不到你,忙什麼吶!有空來一下。”我知道她剛從北京回來,以爲有什麼新聞要說說,連忙趕到她家。只見瑞芳老師坐在飯桌旁邊,她的丈夫嚴勵窩在靠窗的單人沙發裏。瑞芳老師笑嘻嘻地說.“也沒有什麼大事,把你作爲朋友,隨便聊聊。”

“隨便”聊的,是一曲埋藏在心靈深處的初戀往事,雖然經過了那麼漫長的歲月,但還是那麼清晰。

他叫鄭曾祜,兩人當年同在北平國立藝專讀書,同在西洋畫系。張瑞芳的畫室在樓上,小鄭的畫室在樓下。他倆同進食堂用餐,放學一人一輛小單車肩並肩地騎着回家。他們的家不在同一方向,小鄭總是繞上一大圈將她送到家再掉頭騎回家。節假日的北海、頤和園、香山……無不留下他們的身影。划船、散步、繪畫、吟詩、談藝術、談理想,但就是沒有談情說愛——十六七歲的少男少女,感情是那麼的純潔,那最多隻是朦朧的愛情萌芽吧。

輕鬆、浪漫的日子是那麼短暫。其時,日本對華北虎視眈眈,少年人平靜的學習環境徹底被攪亂。張瑞芳受母親、姐姐的影響,很快融入抗日的洪流,走上街頭參加一二·九運動,並參加了民族革命先鋒隊。後來,張瑞芳決心取道武漢,南下重慶,徹底地投入到革命的懷抱。她並沒有忘記鄭曾祜,也曾動員他和自己一起南下……

聊到此,瑞芳老師嘆息了一聲:“我們道不同,各自的選擇有了分歧,他受父親的影響,堅持學生應該好好求學,或者到香港繼續讀書,還要說服我和他一起去……”

分離於是在所難免。離別的前夜,兩人最後一次晚餐,他一口菜也沒有吃,只是哭得淚人似的。瑞芳老師說她沒怎麼抹淚傷感,還以爲很快趕走日本鬼子,就能重聚。但是,命運無常,這一分手,兩個人再無續緣的機會。

一腔熱血的瑞芳老師到了重慶,整日沐浴在革命文藝的激流中,全身心地獻給了話劇藝術,《北京人》《棠棣之花》《大雷雨》《屈原》《安魂曲》……她在舞臺上光彩奪目,被媒體和觀衆譽爲“四大名旦”之一。風風火火的生活,也沖淡了她對鄭曾祜的思念。

但是,癡情的鄭曾祜一日也沒有淡忘張瑞芳。數年苦熬之後,他輾轉來到重慶。但是,再次相見時,心中的戀人已爲他人之妻。等到張瑞芳的那段婚姻發生變故,恢復自由之身時,他卻又已爲人夫。

鄭曾祜去了臺灣,成了臺灣大學的教授,後來也做生意。他雖爲人夫,也明白此生再無和張瑞芳接續前緣的可能,但此情綿綿難割捨——在臺灣的家裏,有一個房間專門擺放着張瑞芳的各種照片,有劇照,也有生活照,都是他千方百計從香港報刊上或託朋友覓來的。

1987年,臺灣開放居民到大陸探親,鄭曾祜利用到國外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轉道來到離開了30多年的魂牽夢繞的北京。他迫不及待地通過各種渠道找到當年的同學,又通過他們找到了張瑞芳,大家在北京聚會。席間,老同學們爲他倆的重逢笑着、鬧着,硬是把他們推在一起照了一張合影。瑞芳老師動情地說:“這是我們一生中唯一的一張合影。”

我曾委婉地問她:“快半個世紀了,還能找到當年的感覺嗎?”瑞芳老師的回答是.“人世間,有着太多太多的陰差陽錯,但是生命有多長,愛情就有多長。”

後來,鄭曾祜再次來大陸上門看望瑞芳和嚴勵,細心而多情的他給瑞芳老師帶來整整一大箱衣服,也給嚴勵訂製了兩套西裝。所有的衣服尺寸都挺合身、有品位。

1999年,嚴勵因患胃癌去世了。只差兩年就是他們夫妻的金婚紀念日。這對瑞芳老師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又過了一段時間,鄭曾祜的夫人也在臺灣病逝了。

每逢除夕之夜,張瑞芳第一個接到的,總是“小鄭”從臺灣打來的祝福電話。又一個除夕之夜,電話鈴照例響了。但電話那頭只有唔唔的聲音,伴隨嗯嗯的哭聲。他中風了,再也不能對她問候,說一句“你好嗎”。

再後來,他也走了。

滄海桑田,物是入非。瑞芳老師說,唯有心中的那份牽掛,始終沒變過。

張瑞芳簡介:

張瑞芳(1918年6月15日 — 2012年6月28日),原籍北京,生於河北保定。著名錶演藝術家。爲新中國電影奉獻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喜劇形象——“李雙雙”。 張瑞芳曾是話劇舞臺上聞名遐邇的四大名旦之一,從舞臺到銀幕,她塑造了一系列鮮活生動的形象。1962年的快嘴“李雙雙”,讓她達到電影演藝事業巔峯。2012年6月28日,著名錶演藝術家張瑞芳同志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4歲。

推薦閱讀:

愛情這條路上,無論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見證